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动植物保护 >> 正文

大山包黑颈鹤保护区升国家级 成候鸟保护试验田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云南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17

  成群的黑颈

  虽然大山包只是云南昭通的一个小乡镇,但在旅游者的心目中,大山包的名气比昭通还要大。原因是大山包有一群特殊的居民——黑颈鹤。自1988年它们被云南大学王紫江教授确认为世界濒危动物黑颈鹤后,国内外专家和媒体的关注,使大山包这个高原偏僻小镇声名鹊起。

  鸟类保护任重道远。像王紫江和他的学生这样的护鸟者依然在云南各地工作,但是他们更希望,所有人都能像他们一样爱惜这些飞翔的精灵。

  黑颈鹤之舞

  在大山包的4个夜宿地,约有1300多只黑颈鹤生活。科研人员和游客陪伴着它们。

  “跳舞是黑颈鹤求偶的表现。今天有点异常,跳舞的非常多。其他天都没有这么多。往年黑颈鹤都是在过完年后才开始大量求偶。”李世俊站在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大山包保护区)大海子观鹤隧道里,透过窗户看着二三十米外的鹤群。

  11月29日中午,大山包天气晴朗。大风和低温带来的寒冷暂时被温暖的阳光驱散。大海子水库边的草地上,数百只吃饱喝足的黑颈鹤聚集在一起晒太阳,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有的打闹着玩儿,有的忙着跳舞吸引异性。鹤群中不时传来欢乐的鸣叫声,看来黑颈鹤已经将大山包当成了自己的乐园。

  李世俊是大山包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的工作人员。他介绍,黑颈鹤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鸟类,头抬起来的时候个头有1.5米左右,成年黑颈鹤的体重达到5-6公斤,脖子和尾巴呈黑色,头上有标志性的“一点红”。

  一群来自重庆的游客正在观鹤隧道里面参观,可能因为近距离观看黑颈鹤而有些兴奋,人们欢声笑语不断。喧哗声惊动到不远处的鹤群,之前还在玩闹、求偶的黑颈鹤突然安静下来,渐渐远离观鹤隧道。

  “黑颈鹤开始警戒了!”正在观鹤隧道内调查“游客行为对黑颈鹤的影响”的昆明动物研究所小董和云南师范大学的小向小声地说,同时叫游客“小声点”。小董说,黑颈鹤怕人,受到惊扰后会飞起来。“黑颈鹤栖息地环境不能太嘈杂。太嘈杂,黑颈鹤就有可能不来了。”

  李世俊说,今年黑颈鹤来大山包是在11月8日。到11月底,整个大山包的黑颈鹤数量已经达到1300多只,接近往年的最高值。黑颈鹤要在大山包栖息6个月左右,每年4月飞走。当地民间有黑颈鹤“来不过九月九,去不过三月三”的说法。

  “黑颈鹤来大山包之前,要派先头部队观察大山包的环境和地形。如果大山包环境没有发生改变,仍然适合它们栖息,它们就会停留下来。不然的话,它们可能飞往其他地方,比如贵州威宁的草海。”李世俊说,黑颈鹤连年来到大山包,反映出大山包生态环境的改善。

  黑颈鹤在大山包有4个夜宿地,分别是大海子水库、跳墩河、勒力寨和燕麦地。其中大海子黑颈鹤最多,有六七百只。每天早上七八点钟,黑颈鹤开始起飞,到附近的山上觅食;上午11点左右,它们飞回大海子边上“午休”。下午两三点钟,黑颈鹤又要出去觅食,傍晚六七点钟再回来。晚上就在水库边上栖息。

  黑颈鹤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外出,人们看到3只以上黑颈鹤在一起,那是父母带着孩子;2只黑颈鹤在一起,那是夫妻。黑颈鹤遵循“一夫一妻制”,一雌一雄终身相伴,一方死亡,另一方永远守寡。那些正在大海子边求偶的黑颈鹤,都是“单身”。

  李世俊说,黑颈鹤是杂食动物,以土豆、玉米、小麦、昆虫、小鱼小虾等为食。大海子水库边上的地里有很多土豆,是他们四五月份种下的,专门供黑颈鹤食用。他们每天中午会给黑颈鹤投一次食,一次投30市斤玉米。投食是救助性质的,主要是解决一些黑颈鹤吃不饱的问题,让黑颈鹤感觉到来自人类的关心。人工投食不会改变黑颈鹤的野性。

  大山包有了“国家级”

  市级、省级、国家级,大山包黑颈鹤保护区的级别不断攀升,黑颈鹤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黑颈鹤是世界上的15种鹤类之一,是最晚发现的、中国独有的鹤类,也是唯一生活在高原湖泊的鹤类。它属于世界濒危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李世俊说,黑颈鹤主要在青藏高原繁殖,在云贵高原越冬。云南的香格里拉纳帕海、丽江拉市海、昭通大山包都是黑颈鹤的越冬地。大山包的黑颈鹤来自四川、青海、甘肃3省交界地的若尔盖大草原。在大山包谈恋爱,在若尔盖大草原养育下一代,两地相距700公里左右。现存的黑颈鹤有11000多只,大山包的黑颈鹤数量占了1/8。

  李世俊说,大山包平均海拔3100米,环境恶劣,年平均气温5-6℃,冬天气温几乎都在零下,最低达到零下15℃,每年都会大雪封山。冬天的大山包虽然环境恶劣,但是比起若尔盖大草原,更适合黑颈鹤栖息,因此黑颈鹤选择来到大山包越冬。邻近大山包的贵州威宁草海,也有一部分黑颈鹤栖息。

  大山包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计扬善说,黑颈鹤到大山包越冬有很多年了。以前当地群众一直称黑颈鹤为“雁鹅”。1988年12月初,云南大学王紫江教授和其他几名科研人员对昭通渔洞水库进行环评之后,还想进一步了解周围的环境情况并寻找水库的源头,于是前往大山包考察。

  来到大山包后,一行人听到过奇特的鸟叫声“嘎,喽喽”、“嘎,喽喽”。同行的向导说,这是当地的“雁鹅”在叫,但王紫江听出,这是某种鹤类的叫声。之后,他们在附近的沙滩上还看

  到了三趾的脚印。加之当地海拔较高,王紫江初步认定,这些“雁鹅”可能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颈鹤。

  由于王紫江的这一重大发现,使得黑颈鹤在当地得到了积极有效的保护。

  1991年,大山包黑颈鹤市级自然保护区成立,1994年升格为省级,2003年升格为国家级。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后,昭通市专门成立了一个副处级的管理机构——大山包保护区管理局。大山包的黑颈鹤数量由300多只增加到936只,停留时间由155天延长到200多天。

  2004年,大山包被湿地国际(民间环保组织)列为国际重要湿地。

  2006年,在全国环志中心、国际鹤类基金会、湿地国际、云南省林业厅保护处等单位支持下,大山包保护区管理局对黑颈鹤实施卫星定位(GPS)跟踪,全面掌握了大山包黑颈鹤的迁徙路线。

  “它从哪里来,中间经过什么地方,在哪里觅食,在哪里夜宿,都非常清楚。”计扬善说,掌握这些数据,为制定各种保护黑颈鹤的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能够减少甚至避免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黑颈鹤的影响。这在全国还是首次。迄今为止,云南只对黑颈鹤一种候鸟搞过卫星定位跟踪。

  鹤进人退

  为了保护黑颈鹤及大山包湿地,当地决定,将居住在黑颈鹤夜宿地周边的759户3245人迁往普洱市江城县。

  计扬善说,大山包保护区核心区内有5个村委会,居住着1万多村民。农作物以洋芋、荞子、燕麦为主,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土壤和气候条件较差,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年收入才1100多元,是云南省的扶贫攻坚乡之一。

  村民落后的生产方式,对大山包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到了黑颈鹤越冬。大山包草场的载畜量仅为2.6万个羊单位,而目前牲畜的保有量高达4.96万个羊单位。牲畜的严重超载,对湿地草场的保护构成了极大压力,生态环境已不堪重负。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