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价值观
[内容预览]
| 2021/5/12 21:45:10赵建军 赵若玺 习近平总书记4月22日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提倡在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之困难情况下,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相互交织、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的现实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历史发展大势与人类文明[阅读全文]
-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内容预览]
| 2021/5/12 21:44:10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国的现代化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进的[阅读全文]
-
NGO如何为碳中和加油助力?
[内容预览]
| 2021/5/12 21:38:53本报记者 文雯 “个人低碳消费的减排潜力约占中国人均碳排放的1/7。应发挥社会各方的优势,大力推动个人低碳消费,撬动减排潜力。” 国际环保公益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中国城市项目主任潘支明建议,在多方协力共同营造绿色消费环境的过程中,NGO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探索以公益机构为项目发起方、企业为实施方、地方政府为支持方的综合性行动网络。” 如今,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方面,许多[阅读全文]
-
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内容预览]
| 2021/5/10 16:00:24新华社北京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下午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四五”时期[阅读全文]
-
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完成下沉工作任务
[内容预览]
| 2021/5/10 15:59:35本报记者李玲玉北京报道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第二轮第三批8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于2021年4月6日至4月9日陆续进驻山西、辽宁、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广西、云南等8个省(区)开展督察。截至目前,各督察组已基本完成下沉工作任务。 各督察组根据前一阶段督察掌握的情况和聚焦的问题线索,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现场。通过下沉工作,查实了一批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甚至敷衍应对、弄虚作假等[阅读全文]
-
“五维协同”系统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内容预览]
| 2021/5/10 15:53:21罗胤晨 李扬杰 文传浩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4月30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意见》答记者问,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远时间内,我国纵深推进生态产业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新的指引。 本质而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将各类生态资源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生态产品概念首次[阅读全文]
-
加强“十四五”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内容预览]
| 2021/4/22 16:41:18曹国志 徐泽升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是我国“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削减突发环境事件数量、控制事件影响,是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必然要求。 “十三五”以来,我国环境应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突发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环境应急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十四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亟须加快健全环境应急管理[阅读全文]
-
生态环境部召开土壤生态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年会
[内容预览]
| 2021/4/19 15:14:51本报记者杜宣逸北京报道 为充分发挥土壤生态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智库作用,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土壤、地下水、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环境部近日在北京召开土壤生态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年会暨“十四五”土壤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咨询会,叶民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与会专家委员听取了“十四五”土壤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汇报,认为规划指导思想明确、问题分析精准、目标任务清晰,对“十四五”期间土壤[阅读全文]
-
生态环境部召开“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会
[内容预览]
| 2021/4/19 15:12:01本报记者杜宣逸北京报道 4月13日,生态环境部召开“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会,听取规划编制进展情况汇报和各部门单位意见建议,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叶民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根据规划,“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监测将重点在三个方面突破提升。 一是提升整体性,构建“大监测”格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阅读全文]
-
中美达成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
[内容预览]
| 2021/4/19 15:11:06新华社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18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日前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同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在上海举行会谈。 双方就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领导人气候峰会、联合国气候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等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建设性沟通交流,取得积极进展,达成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重启中美气候变化对话合作渠道。 双方认识到,气候变化是对人类生存发展严峻而紧迫的威胁,中美两国将加强合作,与其他各方一[阅读全文]
-
“十三五”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内容预览]
| 2021/3/26 8:14:43本报记者史小静 “前几年散步都要绕开这条黑臭河,现在好了,水清了、岸绿了,大家心情也舒畅了。”上海市民老沈对自家旁边河流治理的感受颇深。 治水兴水,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群众的切身体会反映了近年来水环境质量提升带来的巨大变化。 “十三五”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保好水、治差水,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水污染问题。小溪里,有鱼有虾有白鹭;池塘边,晚风吹来阵阵清凉,治水成效让更多[阅读全文]
-
繁荣生态文化 奉献时代精品
[内容预览]
| 2021/3/10 22:35:56本报记者 王琳琳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的重要基础作用,是生态文明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之举,也将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碧灵建议,应发挥文化重要的导向、凝心和基础作用,大力繁荣发展生态文化,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入行。 繁荣生态文化,是时代所需 作为分管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副厅[阅读全文]
-
播撒绿色种子 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
[内容预览]
| 2021/3/10 22:31:18本报记者张黎 推动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离不开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更离不开家庭、学校的积极支持。 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建议,生态文明建设应当融入高等教育建设之中,将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中。 高校应先行一步成为“排头兵” 王文银从动物保护的角度引发思考,在他看来,目前很多高校尚未意识到动物保护与[阅读全文]
-
实化、量化、细化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
[内容预览]
| 2021/3/10 22:29:28陈迎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十四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并就2021年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做出新部署。这些新要求、新部署体现出统筹协调的总体思路。 一是统筹国际承诺与国内目标。《政府工作报告》着眼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明确“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森林覆盖率达到24.1%等具体目[阅读全文]
-
构建系统化、权威性的环境法治体系
[内容预览]
| 2021/3/10 22:26:13本报记者童克难 “开展环境法典编纂正当其时。”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方敏带来了《关于编纂环境法典的建议》。 为何要编撰环境法典?目前有哪些基础?应考虑哪些内容?针对这些问题,方敏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当前环境立法存在哪些不足? “随着机构改革完成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当前环境保护的立法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系统性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需要,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阅读全文]
-
可采用“适度法典化”路径编纂《生态环境法典》
[内容预览]
| 2021/3/9 14:39:27本报记者李贤义 我国首部《民法典》今年已正式实施,标志着立法进入了“法典化时代”。那么,下一部法典将会是什么?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提交了关于《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的议案》,呼吁尽快启动《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工作。 他表示,要在宪法的框架内,统筹生态环境领域内的多部法律为一部法典,增强环境立法的整体性、协同性、集约型,进一步优化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治理[阅读全文]
-
工业互联网应与环保深度融合
[内容预览]
| 2021/3/9 14:35:40本报记者徐卫星 作为环保产业界为数不多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昆岳互联环境技术(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怀平此次两会关注的是工业互联网如何为生态环境保护赋能。 他在关于推进“工业互联网+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我国生态环保综合治理能力的建议中提到,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是环境综合治理突破自身技术天花板的最佳路径。有利于打破传统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的壁垒,[阅读全文]
-
深挖生态潜力 共绘田野画卷
[内容预览]
| 2021/3/9 14:30:34本报记者王珊 童克难 新时代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这成为了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绕不开的话题。 成效明显 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大幅改善 承载着无限乡愁的农村,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一度显得有些落寞:旱厕臭味大,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我国农村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过程中。 这些景象在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阅读全文]
-
全国两会上,哪些环境法治热点问题受关注?
[内容预览]
| 2021/3/8 16:37:18本报记者王玮 2021年全国两会大幕拉开,各民主党派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决策部署,聚焦“十四五”规划纲要制定和实施,发挥自身优势,扎实履职尽责、积极建言资政。记者梳理各民主党派提案发现,用法治的力量保护生态环境,用法治的思维推动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是不少提案的一大亮点。 立法保障重大战略与生态环保深度融合 “十三五”期间,我国“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阅读全文]
-
聚巾帼之力,展巾帼风采,为建设美丽中国再立新功
[内容预览]
| 2021/3/8 16:35:50环境规划院水污染源排放管控研究室 (生态环境部直属机关三八红旗集体标兵) 今天能站在这里,感觉十分幸运,更倍感鼓舞。首先,提前向各位妇女同胞道一声:“节日快乐!” 我们研究室是水所女性职工比例最高的研究室,8人中5人为女性,占比62.5%,承担着水污染源排放管控、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等技术支撑工作,与各类污染源打交道,哪里污染重,我们就要到哪里,无论是市区还是野外,无论是山上还是[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