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林大60年培养10万绿色人才
[内容预览]
| 2012/10/19 7:33:47本报讯(记者 王东亮 通讯员 铁铮)我国最早的林业高校之一—北京林业大学今年迎来建校60周年,60年来,该校已培养了包括13位院士在内的10万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绿色人才。副市长洪峰出席庆祝会议并讲话。 近年来,该校完成了一系列直接服务绿色北京建设的科研项目,连续5年开展北京市植物种类资源调查,北京市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重要水源区水源涵养林体系技术研究与示范,北京奥运用花引种、生产[阅读全文]
-
地质地球所关于黄土古气候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内容预览]
| 2012/10/19 3:40:41第四纪时期北极冰盖的增长与消融主导了海平面的升降和全球冰期(寒冷期)间冰期(温暖期)气候的交替出现。北极冰盖演化的信息主要来自深海氧同位素记录,但是学术界逐渐认识到后者实际上反映的是两极冰盖变化的综合环境效应,并且可能受到大洋底流水温的严重影响。北极冰芯的连续环境记录仅能够追溯至第四纪晚期,如何获得更老时期高纬气候和北极冰盖演化的信息,成为古全球变化研究的重大命题。这方面的研究对认识北极冰盖的未来[阅读全文]
-
2012水产科技论坛聚焦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修复
[内容预览]
| 2012/10/18 23:28:5110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主办的2012水产科技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以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修复为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麦康森出席论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显良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等5个国家的近170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张显良在致辞中指出,水生生态系统是渔业生产的物质载体和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其变化和波动直接影响到渔业资源和人类命[阅读全文]
-
科技简讯: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国际研讨会举行
[内容预览]
| 2012/10/18 3:36:30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 中国科技简讯 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国际研讨会举行 “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国际开放科学研讨会日前在山东青岛举行,共有来自美国、法国、德国、菲律宾等13个国家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大会旨在促进各国科学家在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研究领域开展学术交流。 科研人员评估青藏工程路段热融灾害易发程度 中国科研人员选取青藏铁路、公路沿线的部分地区作为研究区,对该区域内热[阅读全文]
-
上海地区优良湿地树种水松的新品系选育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内容预览]
| 2012/10/14 5:49:50国家林业局政府网10月8日讯9月27日,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对松江区林业站主持的《上海地区优良湿地树种水松的新品系选育研究》课题进行了验收。验收专家组听取了工作汇报,查阅了有关资料,进行了质询与答疑,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上海地区优良湿地树种水松的新品系选育研究》课题组引进了23000株水松种苗,初选出耐水湿、观赏性好的水松优良单株5个;建立了水松良种繁殖圃[阅读全文]
-
海峡两岸共建现代农研院
[内容预览]
| 2012/10/14 4:40:49本报讯(记者沈春蕾)日前,两岸三方出资共建的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式动工。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位于高新区高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厦门科技创新园,此次动工,标志着两岸农业交流合作步入联手推进尖端科技创新与商业化开发的探索阶段。 去年3月,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签约落户厦门科技创新园,是入驻该园区的第一个科研总部项目。8月,海峡农研院正式注册成立,研发与建设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台湾21世纪基金会合[阅读全文]
-
南京古生物专家:长三角平原或是冰期植物避难所
[内容预览]
| 2012/10/14 4:18:00龙虎网10月13日讯 树叶像板栗叶,从不在我国平原生存,多间断“蜗居”在华南青藏高原以东较高海拔山区,水青冈植物一向被认为具有很强的气候环境和生态学指征意义。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舒军武博士和王伟铭研究员,在上海南部奉贤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冰期地层中首次发现了我国大陆地区罕见的大量水青冈属(Fagus)花粉。据此,他们首次提出,长江三角洲平原或是第四纪冰期植物避难所。相关论文近期发表在[阅读全文]
-
昆明植物所用气候数据等澄清特定区域红豆杉的分类与分布
[内容预览]
| 2012/10/13 22:13:03红豆杉属植物是重要的经济植物和提取抗癌药物“紫杉醇”的原料植物。由于过度的开采和商业开发,在过去几十年内,约90%的野生资源在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Hindu Kush-Himalaya region)遭受到破坏,已成为该地区受威胁最大的物种之一。尽管不少研究试图澄清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红豆杉植物的物种数和确切的分布范围,但目前仍存在很大的争议。 最近,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研究员[阅读全文]
-
我国喀斯特生态观测站贵州普定落成
[内容预览]
| 2012/10/12 3:30:33本报讯 (记者刘志强)9月28日,由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建设的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在贵州省普定县落成。 据了解,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是为了监测中国喀斯特生态环境变化,综合研究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发展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而建立的。该站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喀斯特生态系统监测和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网络的[阅读全文]
-
国家林业局生态监测评估中心揭牌成立
[内容预览]
| 2012/10/11 9:27:06中国绿色时报10月10日报道(记者 杨丽婷 贾达明) 10月9日,国家林业局生态监测评估中心在京成立。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为中心揭牌。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印红,局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局纪检组组长陈述贤,局总工程师陈凤学,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专职副总指挥杜永胜出席成立大会。印红发表了讲话。 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强化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增强生态建设决策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今年2[阅读全文]
-
地环所西风气候与亚洲夏季风相互作用合作研究获重要进展
[内容预览]
| 2012/9/30 3:53:09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封闭的半咸水湖。青海湖地处亚洲季风湿润区和内陆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同时受到亚洲季风和西风气候的影响,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前人对西风气候的变率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的关系尚不清楚。 8月31日,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安芷生院士联合中外科学家获得的重要原创性[阅读全文]
-
地理资源所发现1999至2009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长季延长
[内容预览]
| 2012/9/29 22:05:40植物物候是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良好指示器,物候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镱锂研究组在青藏高原土地覆被与植被变化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和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1999-2009年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候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1999-2009年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长季长度(LOG)整体呈延长趋势,变化幅度为8d/10a[阅读全文]
-
南京古生物所冰期低地植物适应性研究获进展
[内容预览]
| 2012/9/29 21:59:33位于我国东部的长江三角洲是国内最大的河口三角洲,由冲积平原堆积的第四纪地层非常发育,蕴藏着丰富的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环境旋回变化信息。我国东部地区在第四纪是否孕育过冰川及植物在冰期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和适应性长期以来备受学术界关注和争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由于纬度和山地海拔低,我国华东、华南不足以在第四纪冰期中发育冰川,现今广泛分布于山地的新近纪孓遗植物(活化石)如银杏、银杉、水杉等存活至今就是很[阅读全文]
-
第435次香山科学会议召开 聚焦气候变化科学问题
[内容预览]
| 2012/9/29 8:36:42中国气象报记者孙楠通讯员魏超报道 9月25日上午,第435次香山科学会议在京召开。本次会议主题是“气候变化科学认识及其应对”。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参加会议。 本次香山科学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丁一汇和清华大学何健坤教授共同担任会议执行主席。来自发改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和高校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阅读全文]
-
生态环境中心发表综述文章阐释酸性土壤硝化作用机理
[内容预览]
| 2012/9/28 3:49:54酸性土壤(pH)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约占陆地无冰区表面的30%。但酸性土壤硝化作用的机理一直不甚清楚,成为全球氮循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纪正研究员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土壤硝化微生物及硝化作用机理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2007年,他们在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期刊上首次报道了氨氧化古菌在我国酸性土壤中大量存在且对土壤环境条件变化响应灵敏,引起[阅读全文]
-
节能墙体材料迎来黄金期 发展空间巨大
[内容预览]
| 2012/9/26 9:44:4925日,发改委网站公布了《“十二五”墙体材料革新指导意见》,提出开展“城市限粘、县城禁实”(城市城区限制使用粘土制品县城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大力发展节能节地利废的新型墙体材料。业内人士表示,指导意见将给相关企业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新型墙体节约千万吨标煤 意见指出,在巩固全国城市城区“禁实”成果基础上,开展“城市限粘、县城禁实”工作,推广应用节能利废的新型墙体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推动新型墙体材[阅读全文]
-
我国超级杂交稻连续两年亩产突破900公斤
[内容预览]
| 2012/9/25 14:06:55记者9月24日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获悉,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三期亩产900公斤攻关”日前通过现场测产验收,以百亩片加权平均亩产917.72公斤的成绩突破攻关目标。袁隆平表示,连续两年百亩片平均亩产突破900公斤,标志着我国已成功实现该攻关目标。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于2006年开始组建攻关研发团队,按照“良种、良法、良态”配套的原则,选育出了一批单产具900公斤潜力[阅读全文]
-
中国科考再征库姆塔格沙漠 欲完善其科学数据库
[内容预览]
| 2012/9/23 2:38:20中新网兰州9月21日电 (记者 冯志军)20日,一支由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院寒旱所、兰州大学、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关部门等20余家科教机构专家组建的科考队由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出发,再度出征库姆塔格沙漠。这是中国对库姆塔格沙漠进行的第二期综合科学考察。 记者21日从甘肃省林业厅获悉,国家科技部立项安排库姆塔格第二期科考旨在进一步补充、完善库姆塔格沙漠科学数据库,确定[阅读全文]
-
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诊断预测系统基本确立
[内容预览]
| 2012/9/23 2:13:59本报北京9月21日电 (记者游雪晴)随着“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我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检测和预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结题验收,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诊断、预测系统得以基本确立,并建立起针对干旱、洪涝、高温热浪、低温、台风5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指标体系及极端事件综合指标。 该项目从2008年起实施,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阅读全文]
-
我国将发射8颗海洋卫星监测全部管辖海域
[内容预览]
| 2012/9/22 11:20:30国家海洋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近日透露,2020年前,我国将发射8颗海洋系列卫星,形成对我国全部管辖海域乃至全球海洋水色环境和动力环境遥感监测的能力,同时加强对我国黄岩岛、钓鱼岛以及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全部岛屿附近海域的监测。从太空监测海洋已成为世界各国探索海洋的重要方式。 打造海域立体监测网 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要想对这一占地球面积70.8%的不断运动的水体进行全面、[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