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资料最全国际亚洲地质图编制完成
[内容预览]
| 2012/9/19 2:23:17本报讯(记者唐凤)日前,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IGMA5000)在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上首次展出。“这是在世界地质图委员会(CGMW)旗下编制的第一幅国际亚洲地质图,也是目前世界上资料最新、最全的国际亚洲地质图件。”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IGMA5000主编任纪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地质图预计今年将由地质出版社出版。 IG[阅读全文]
-
国内最大大气污染防治技术项目通过验收
[内容预览]
| 2012/9/14 12:25:55“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集成示范”重大项目近日通过验收。科技部在京举办的项目验收会上,专家组高度评价了该项目取得的技术研发成果,认为研发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水平。 据了解,该项目以珠江三角洲为典型示范区,构建了“区域空气质量立体监测预警体系与示范平台”和“区域空气质量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两大标志性成果。该项目是2006年科技部在“十一五”863计划中专门设立的重大项目,是迄今国内系统性和[阅读全文]
-
第五次北极科考为我国气候变化寻找“注解”
[内容预览]
| 2012/9/14 4:47:35科考队员高源正在采集冰下海水大浮标被稳稳地吊至海面上 地球的两极就像是两个巨大的空调冷凝器,不断地对全球热平衡进行调节,并对全球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重点考查北极海洋气象、水文信息等内容的我国第五次北极科考,受到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9月8日晚,科考队在圆满完成北冰洋中心区综合海洋考察任务后,乘坐该航次科考船“雪龙号”驶出位于北纬66度33分的北极圈。第五次北极科考首席科学家马德毅表示,此次科考队穿[阅读全文]
-
武汉植物园在退耕地土壤固碳机理研究中取得进展
[内容预览]
| 2012/9/8 7:28:06由于土壤固碳潜力巨大,增加土壤碳固存被认为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植被产生的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因此研究凋落物和根系的产量与分解,能从“碳输入”的视角,为揭示土壤固碳过程和机理提供重要信息。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系统生态学课题组张克荣博士在张全发研究员的指导下,以秦岭地区处于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草地、灌丛、中幼龄次生林、成熟次生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凋落物与细根的产量、[阅读全文]
-
版纳园揭示非维管附生植物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
[内容预览]
| 2012/9/6 5:31:18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群落的潜在影响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附生植物生活在林冠中,它们既不植根于土壤也不侵入宿主的维管系统,机体所需的全部水分和养分都来源于空气或降水中,因而可能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特别是非维管附生植物,它们都为变水植物,其缺乏根系和外层蜡质表皮,对周围气候条件的变化很可能比维管附生植物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然而,由于采样困难以及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等原因,以往评估气候变[阅读全文]
-
版纳植物园等利用植物化石重建云南晚中新世古气候
[内容预览]
| 2012/9/6 5:30:11东亚季风是影响中国及东亚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气候系统。东亚季风的演化对于中国现代气候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近纪是东亚季风的演化的重要时期,但东亚季风形成演变及其强度是长期争论的科学问题。近年来,随着利用植物化石重建古气候方法的改进,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利用古气候的参数来解释季风的强度,但这些季风指数都有各自的局限。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古生[阅读全文]
-
华南理工太阳电池效率破世界纪录
[内容预览]
| 2012/9/5 10:31:26如何提高聚合物太阳电池能量转化效率,一直是国际前沿难题。笔者昨日从华南理工大学获悉,华工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与美国Phillips 66公司、Solarmer能源公司近日对外宣布:三方联合创造了单结聚合物(高分子)太阳电池效率新的世界纪录,达到了9.31%。该效率获得了位于美国加州长滩的Newport技术和应用中心光伏实验室的独立认证。 该聚合物[阅读全文]
-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在高纬冰区施放低空探空仪
[内容预览]
| 2012/8/31 2:16:11新华社“雪龙”号8月30日电(记者 璩静)为获取北极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低层大气垂直结构特征,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在当地时间29日下午施放了由中国自主研制的卫星定位低空探空仪。 据记者在现场观察,低空探空仪由一只充满氦气的探空气球携带并以每分钟约200米的速度上升。据专家介绍,低空探空仪主要探测地面至1万米高空区间不同高度[阅读全文]
-
哈工大环境与生态纳米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内容预览]
| 2012/8/22 8:51:02哈工大报讯(市政 文/图)8月1日上午,我校环境与生态纳米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举行了揭牌仪式,该中心隶属于我校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心成立后,将围绕纳米技术在环境与生态中的应用及安全效应,联合国内外优势力量开展合作研究,以期为解决我国城市水安全问题作出贡献。任南琪院士、李圭白院士、马克·威斯纳教授、江雷院士共同为中心揭牌 中心成立与揭牌仪式由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冯玉杰[阅读全文]
-
南京土壤所不同气候带农田秸秆腐解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内容预览]
| 2012/8/21 5:48:16秸秆腐解过程与农田固碳和地力提升密切相关。近年来,对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秸秆腐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备受关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孙波研究员课题组选择我国东部三个气候带上(寒温带-暖温带-中亚热带)的黑龙江海伦、河南封丘和江西鹰潭农业生态试验站,建立了水热变化梯度下三种主要农田土壤(黑土、潮土、红壤)的置换试验,采用13C固体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这三个主要农区小麦和玉米秸秆腐解过程中化学结[阅读全文]
-
环保工作离不开科技支撑
[内容预览]
| 2012/8/20 10:24:3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单位会员交流年会日前在北京召开。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玉庆,国务院参事刘燕华等出席会议。 会议以“政企对话、产学合作、科技创新、产品升级”为主题,围绕“十二五”环保科技创新、环保产业发展等问题展开了广泛交流和讨论。吴晓青在会上指出,交流年会的召开有助于会员单位了解国家科技创新的最新政策,对于提高环保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阅读全文]
-
北极黄河站进入科考旺季
[内容预览]
| 2012/8/18 4:47:288月15日,记者与“东风日产奇骏北极之旅”采访团及极地专家搭乘专机,由挪威斯瓦尔巴群岛首府朗伊尔城出发,经过半个小时的飞行,到达我国目前唯一一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所在地新奥尔松。 随着北极研究的升温以及北极航线的探索,位于北纬78度55分的这座科考村正在成为全球北极研究最集中的区域。2004年落成的黄河站是新卑尔根第8座极地科考站,也是我国继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之后的第3座国家级科考站。 十二[阅读全文]
-
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研讨会召开
[内容预览]
| 2012/8/16 21:13:177月24~25日,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CNC-IGBP & CNC-IHDP 土地变化科学工作组、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全国高等院校综合自然地理教学研究会、全国生物地理教学研究会、全国土壤地理教学研究会、甘肃省地理学会等8个学术团体共同主办,由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阅读全文]
-
农业部:科技进步力促我国生态农业发展
[内容预览]
| 2012/8/14 5:32:23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1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论坛”开幕式上表示我国持续保持农业稳步发展的好形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巨大,以良种为代表的科技成果推广功不可没,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良种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中所占比例达到43%以上。 张桃林说,在种业科技方面,我国目前初步具备了比较完整的种业科研体系,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基本形成,长期保存种质资源41万份,位居世界第二。此[阅读全文]
-
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京启动
[内容预览]
| 2012/8/13 22:59:49今天(8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三校三所”)联合启动“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工作。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董奇等出席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高层论坛及协议签字仪[阅读全文]
-
北京化工大学用餐厨垃圾“炼”出清洁燃气
[内容预览]
| 2012/8/8 11:07:28餐厨垃圾也能当燃料?没错。在北京化工大学食堂,从餐厨垃圾里提炼出来的燃气已经派上了用场。这套餐厨垃圾处理设备由北京化工大学师生自主研发,有望在全市推广。 餐厨垃圾是怎么变成燃气的?下午1点,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的餐厨垃圾处理厂房实地探访。 80多平方米的厂房里,一台正在运转的机器发生嗡嗡的轰鸣声,空气中还散发着一丝酸臭味。两名身穿白大褂的技术人员正在查看设备运转情况。记者看到,设备主[阅读全文]
-
中国海洋石油勘探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内容预览]
| 2012/8/6 9:19:175月9日,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成功开钻,这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实现了从水深300米到3000米的历史性跨越,海洋石油深水战略迈出实质性步伐。走过这一路程,国际上用了近30年,我国只用了近10年。 如今,浩瀚的南海上,“海洋石油981”正如“巨人”般为中国海洋石油挺进深海撑起一片蔚蓝的天。 深水旗[阅读全文]
-
北极科考队成功布放首个极地大型海洋观测浮标
[内容预览]
| 2012/8/5 3:26:214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在北纬70度、东经3度的挪威海布放了中国首个极地大型海洋观测浮标,这也是中国首次将自主研发的浮标和观测技术推广到北极海域,并利用大型浮标对海气相互作用进行连续观测。 在布放现场,几十位科考队员共同将重达15吨、高15米的大浮标经由船载吊车布放到海面,并通过连接于浮标底端的缆绳将各种获取数据的传感器固定在不同水深位置。“目前,国内外大浮标多数运行在浅海,布放深海大型浮标鲜[阅读全文]
-
地化所在喀斯特农业地区降水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我的搜狐
[内容预览]
| 2012/8/4 7:14:1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化石能源的消耗迅速增加,人类活动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污染物质总量也不断增加,进而使得降雨pH降低,形成酸雨。西南喀斯特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酸雨的地区之一,现在仍然是重要的酸雨区。此前,不少学者已经对喀斯特城市和喀斯特背景区的雨水进行了长期连续的观测,如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韩贵琳研究员就分别对贵阳和茂兰森林的雨水进行了多年的连续监测。但是,对于生态环境[阅读全文]
-
版纳植物园森林物候连续监测研究取得进展
[内容预览]
| 2012/7/31 22:10:36植物的物候变化被认为是植物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被广泛关注。植物物候资料的积累需要人工长期的定点观测,难以获得连续的监测数据,使得长期物候数据匮乏,制约了人们对植物物候的深刻认识。即使通过遥感技术模拟的区域物候变化,但是往往由于误差较大,且需要实地观测数据进行校准。而基于数码照相技术的林相观测系统以其廉价、低劳力和高精度的优势,在日本等部分地区用于植物春季物候期(如展叶、叶片变绿等)的观测[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