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中科院寒旱所成果:让失声的沙子再“唱歌”

    [内容预览]

    | 2012/7/31 6:35:45
    有种会“唱歌”的沙子叫做“鸣沙”。在敦煌鸣沙山,当沙子沿着沙丘向下滑动时,便会发出低沉的声音,时而如飞机轰鸣,时而如铃响,时而如钟鸣。可是,这一自然奇观却在上世纪80年代末逐渐消失了。 如何让“失声”的鸣沙再“唱”起歌?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屈建军发现,自然沙粒表面的多孔(坑)状结构所构成的共鸣腔,是鸣沙发声的关键所在。就像掏耳朵一样,把堵在孔洞里的脏东西洗干净,鸣沙就

    [阅读全文]

  • 资源三号正式交付使用

    [内容预览]

    | 2012/7/31 5:07:53
    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记者 余晓洁)30日,在国防科工局举行的在轨交付仪式上,资源三号卫星由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正式交付主用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等用户也将利用资源三号卫星数据,服务国民经济建设。  资源三号卫星投入使用打破了我国因原始测绘影像资料贫乏需广泛采购国外商用卫星影像数据的局面。利用资源三号卫星数据,能够制作精度更高的1:5万测绘产品,同时开展

    [阅读全文]

  • 华南植物园发现人为干预可助濒危植物躲避气候变化影响

    [内容预览]

    | 2012/7/28 11:07:34
    一般认为,在气候变化情景下,许多珍稀濒危植物不能适应新的气候,又不能象动物一样迁徙而面临灭绝。然而,最近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关于虎颜花的异地回归成功案例表明,人为干预可以帮助珍稀濒危植物在气候变化后继续生存。  由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和曾宋君副研究员等近7年的合作研究发现,极濒危植物虎颜花(Tigridiopalma magnifica C. Chen, 野牡丹科单种属植物,因酷似熊掌又名“熊掌”,自

    [阅读全文]

  • 我国机器人将测南极6万平方公里冰架厚度

    [内容预览]

    | 2012/7/27 4:15:44
    本报讯(记者沈春蕾)在今年的南极科考中,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长航程冰盖漫游机器人首次圆满完成了30公里自主行走等试验任务。日前,该所副研究员卜春光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在“十二五”期间,南极科考车将完成南极艾默里冰架约6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冰架厚度测量。 据介绍,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该机器人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机器人重约0.5吨,车体采用减震底盘悬

    [阅读全文]

  • 碳纤维表界面改性研究获新成果

    [内容预览]

    | 2012/7/15 6:24:03
    日前,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在碳纤维表面改性方面取得新进展。该所复合材料研究团队所设计的新型制备方法,为生产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美国化学会的《应用材料与界面》期刊。 碳纤维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疲劳、耐腐蚀等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工业、体育运动器材等领域中。据研究人员介绍,碳纤维增强聚合

    [阅读全文]

  • 科大研发组装节能环保房 零能耗低排放

    [内容预览]

    | 2012/7/13 9:54:06
    今后盖房子能像童年“搭积木”一样,既省时又环保。由天津科技大学和科技型企业产学研共同研发的“装配式零能耗低排放节能环保房”近日亮相校园。据悉,东疆港办公楼和河西区行政许可中心将建这种新型环保房屋。  100平方米的两层房屋,整体以轻钢为骨架,墙体由保温板和型钢组成,不用一点砖、沙、石,10个工人15天就能盖完,供电系统全部采用光伏太阳能发电,有生活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系统,能搬迁、还能经得起8级地

    [阅读全文]

  • 我国锂电池回收处理技术先进

    [内容预览]

    | 2012/7/13 4:01:43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零部件,废旧电池的处理涉及安全、环保,电池回收利用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大部分国家(包括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尚未建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体系。  欧美日等国电池回收已具相当规模  日本:本田汽车公司正采取措施提取电池内可回收利用的金属,同时与金属生产商合作提取电池内含稀土,以推进资源回收利用活动的发展。丰田汽车公司则从电池中提取金属镍作为电池原料,

    [阅读全文]

  • 华南植物园对喀斯特碳循环模式研究获新进展

    [内容预览]

    | 2012/7/11 5:15:57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国际科学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上发表了“中国陆地碳酸岩盐碳吸存”(Yan et al, 2011)研究成果之后,受到欧、美学者的广泛关注。近日,欧洲学者François Bourges et al.(2012)撰文对该研究进行评论。认为中国西南的喀斯特是岩溶地区的典型代表,该研究是为数不多的

    [阅读全文]

  • 数字化技术面临耗能挑战

    [内容预览]

    | 2012/7/10 11:46:02
    科技的日新月异推动了城市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作为信息化的重要实施手段之一,数字化的建设和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超大容量超高速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宽带卫星通讯技术等前沿科技在带给人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能耗挑战。  数字化技术是否也是耗能大户?如何在降低能耗的前提下获得更多发展动力?如何通过能源创新让数字化造福城市?日前,企业代表与专家齐聚“能源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论坛”,就以上相关问

    [阅读全文]

  • 武汉理工大学低碳水泥技术取得突破 节能降耗

    [内容预览]

    | 2012/7/7 5:58:14
        新华网湖北频道7月6日电(俞俭、黎江东)传统的水泥生产离不开生料粉磨、窑煅烧和水泥粉磨,俗称“两磨一烧”。这一生产工艺能耗大,需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生产成本高,是长期困扰水泥工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武汉理工大学林宗寿教授研究的低碳水泥技术突破了传统生产工艺,不用生料磨,也不用窑煅烧,直接粉磨生产水泥。目前这一技术已在湖南、云南、江西、山西等省7家水泥厂推广使用。&n

    [阅读全文]

  • 赴北极科考“雪龙”再出发

    [内容预览]

    | 2012/7/3 5:14:27
    本报青岛7月2日电(记者宋学春)“雪龙”号科学考察船7月2日从青岛起航,搭载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奔赴北极开展科考工作。此次北极考察之行将首次穿越俄罗斯北方海航道,在北冰洋—大西洋扇区开展多学科综合考察,预计9月29日返回上海港。  此次科考将重点对北冰洋地区传统考察区域和新增考察区域进行多学科综合环境考察,系统考察北极海洋水文与气象、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含地形地貌)、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化学等

    [阅读全文]

  • 华南植物园研究我国南方不同森林类型的碳汇格局取得进展

    [内容预览]

    | 2012/7/2 4:51:25
    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森林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固碳现状和碳汇潜力倍受关注。生物量可以直接反映森林植被的固碳现状,而碳积累速率将决定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组硕士研究生陈青青等在闫俊华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两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我国热带亚热带区域不同森林类型乔木层地上生物量碳汇及其积累速率随林龄的增长呈现较大差异。结果表明:阔叶林各林龄组

    [阅读全文]

  • 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召开 聚焦智慧环保

    [内容预览]

    | 2012/6/28 18:45:59
    6月25-26日,由国家环境保护部主办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在广西南宁盛大召开。来自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环境监测站等单位的环境科学领域1000余名专业人士参加了本次年会,环保部吴晓青副部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王玉庆理事长、环保部科技标准司赵英明司长等领导也出席了本次大会。  本届年会以“环境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为主题,并设有8个分会场专题研讨会,分别围绕环境信息技术、水污染控制与流

    [阅读全文]

  • 研究揭示我国东北地区中世纪暖期温度比现代高

    [内容预览]

    | 2012/6/28 5:50:25
    近一千年来人类经历了两个显著的气候温暖期,即公元1000年左右的中世纪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简称MWP)和今天的20世纪暖期。有关这两个暖期的状态、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是目前学术界和公众都关心的问题。特别是近代暖期增温的幅度是否超过自然背景下的中世纪暖期,中世纪暖期的季节性特点与现在有什么差异,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敏感的古气候指标和准确的研究方法,一直是古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难点

    [阅读全文]

  • 地环所利用青藏高原中南部石笋揭示全新世印度季风变化

    [内容预览]

    | 2012/6/22 10:25:02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为4500米。该区气候边界条件不仅对亚洲季风系统有重要影响,而且其自身气候和环境也敏感响应于全球气候变化。作为亚洲几大河流的发源地,青藏高原降水变化直接影响这些河流径流量。因此,研究该地区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对理解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估测未来全球增温背景下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蔡演军研究员及其合作团队通过对青藏高原中南部天

    [阅读全文]

  • 寒旱所通过再分析资料研究青藏高原位势高度

    [内容预览]

    | 2012/6/19 3:17:42
    青藏高原(下称高原)被认为是我国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其气压系统变化是影响我国天气、气候的重要因子,高原近地层气压系统的季节性变化形成了高原季风。高原季风变化与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多寡以及气候异常密切相关。高原对流层上部的南亚高压系统是北半球夏季强大而稳定的控制性环流系统,影响着夏季我国大范围的旱涝以及亚洲天气系统的分布。  目前,大量相关科研工作建立在国外科研机构的再分析资料基础上。但是,由于各资料

    [阅读全文]

  • “一种海滨盐碱地生态绿化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内容预览]

    | 2012/6/14 4:14:46
    6月13日收悉,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陈红锋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海滨盐碱地生态绿化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110051397.8)。  土壤盐碱化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中滨海盐碱土因其生成主要是受海水影响和海潮侵袭所致,土壤中含有较多的盐分,且以NaCl为主,故属于氯化物盐土。近年来,在滨海地区逐渐开发建设了许多经济开发区,使得滨海地区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然而,滨海

    [阅读全文]

  • 广州地化所在亚洲内陆晚中新世C4植物演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内容预览]

    | 2012/6/13 23:00:34
    晚新生代陆地植被生态系统曾经发生过一个全球性的重大事件,即晚中新世耐高温干旱的C4植物的扩张。这一事件在中低纬度的海陆沉积记录中都有发现,但影响其扩张的关键气候因素还不是很清楚。亚洲内陆干旱区由于纬度较高,温度偏低,致使现代C4植物很不发育。然而,这一地区被认为是地球晚新生代C4植物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至于该地区C4植物在晚新生代是如何演化的尚无研究报道。  北太平洋(601099,股吧)中部的深海

    [阅读全文]

  • 中国应加强地球科研建设地球科学强国

    [内容预览]

    | 2012/6/12 21:50:30
    中新网6月12日电(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12日说,中国应为地球科学研究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推动中国地球科学实现跨越发展,建设地球科学强国。  中科院研究生院当天下午举办“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报告会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29场报告会,“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倡导发起人之一的路甬祥院士应邀做报告时作上述表示。  “我们生活在地球,人类也

    [阅读全文]

  • 植生生态所揭示植物挥发性萜类次生代谢调控的新机制

    [内容预览]

    | 2012/6/9 3:03:55
    在自然界植物散发出的挥发性化合物中,萜类是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植物萜类数量大、种类多,能吸引昆虫传播花粉和果实,直接或间接地防御植食性动物的侵食和微生物的侵害,显示了其重要的生理与生态功能。此外,它还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植物次生代谢受植物内源信号和外界环境的显著影响,但其调控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近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生生态所陈晓亚研究组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植物挥发性萜类的

    [阅读全文]

2031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