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我国诞生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

    [内容预览]

    | 2012/5/4 6:06:15
        新华网北京5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近日,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下属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共同研制出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将大幅提高种子真实性检测准确性,有助提高育种效率,杜绝假种子危害。    育种周期缩短近一倍    中种公司生命科技中心喻辉辉博士表示,目前业内判断水稻种子

    [阅读全文]

  • 寒旱所松木希错流域植被动态变化遥感研究取得进展

    [内容预览]

    | 2012/5/3 5:27:14
    植被是陆地表面最突出的覆盖类型,描述区域尺度上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植被作为环境的指示指标,它的变化能揭示环境的演化、变迁。植被覆盖稀疏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主要的环境特征,通过一定时间序列,对植被分布和变化进行定量监测,有助于清楚地认识气候变化过程。多时相遥感数据记录了植被状况的变化历程,因此,遥感为大面积监测植被状况的演化过程提供了技术可能,从而起到监测、预警作用

    [阅读全文]

  • 生态中心发现氨氧化古菌在酸性土壤硝化作用中起主导作用

    [内容预览]

    | 2012/5/3 5:25:01
    酸性土壤(pH<5.5)在我国分布面积广泛,是我国热带亚热带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一直以来,氨氧化细菌(AOB)被认为是土壤硝化作用的主要驱动者,但在多数酸性土壤中检测不到AOB,或发现AOB的存在与硝化作用无关,酸性土壤硝化作用的机理一直不够清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纪正研究员课题组于2007年在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上首次报道了酸性土壤中存在

    [阅读全文]

  • 朱健康:期待中国植物抗逆研究实现突破

    [内容预览]

    | 2012/4/24 11:01:49
    本报讯(记者王静)4月19日,“国际高等植物表观遗传学会议”在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举行。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学家朱健康应邀作了《DNA去甲基化在拟南芥中的研究》的报告。 会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朱健康表示,植物抗逆境的遗传机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科学问题,虽然许多科学家已进行了研究,但植物抗逆的表观遗传问题还没有弄清楚。“我对此很有兴趣。我的实验室一半内容研究表观遗传,一半内容作

    [阅读全文]

  • 中科院与北大清华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推动协同创新

    [内容预览]

    | 2012/4/24 8:22:55
    中科院学部和北大、清华分别共建的两个研究中心今天(19日)在北京揭牌。至此,中科院学部与北京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中科院学部与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正式宣告成立。中科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白春礼与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分别为两个研究中心揭牌。  据新成立的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方精云院士介绍,该中心将充分利用生态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遥感与信

    [阅读全文]

  • 厨余废油飞机飞越太平洋 推广受困回收体系难题

    [内容预览]

    | 2012/4/23 9:19:23
    4月17日,一架787梦想飞机在交付航班仪式上首次使用生物燃料飞行,一路飞往东京羽田国际机场,成就了民航史上首次使用生物燃料跨太平洋的飞行。  全日空高级执行副总裁篠辺修表示:“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生物燃料跨太平洋飞行,展现了创新科技如何助力航空业实现2020年及更长远的碳中和目标。”  据悉,与目前同等尺寸的飞机相比,波音787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约30%。其中减排量的20%归功于787的

    [阅读全文]

  • “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研究”通过验收

    [内容预览]

    | 2012/4/18 2:30:17
    青海新闻网讯 4月13号,州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研究”项目进行验收。与会专家在认真听取项目组汇报、查阅相关资料后认为,该项目完成了项目合同书规定的各项研究任务。该项目的技术报告通过对气候及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对策措施。项目资料齐全,数据详实,资金使用合理,通过验收。  “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研究

    [阅读全文]

  • 太阳能路灯蓄电池寿命可延长

    [内容预览]

    | 2012/4/17 23:03:23
    日前,由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完成的混合储能式太阳能LED路灯研究通过专家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技术具有节能环保、使用稳定性高、蓄电池寿命长等特点,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该项目针对传统太阳能LED路灯使用中存在的蓄电池寿命短、功率密度低、放电速度慢和微弱电流不能充电等问题,提出了利用超级电容器与蓄电池构成混合储能单元的太阳能LED路灯模型和实现方法。通过综合运用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和自动控制

    [阅读全文]

  • 中科大学子南极探秘 寻找古企鹅踪迹

    [内容预览]

    | 2012/4/14 3:24:56
    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本月结束历时5个多月、总航程超过2.8万海里的南极科考任务,平安返回国内。中新社记者13日在中国科技大学采访了该校极地环境研究室3位参与南极科考的学子。他们讲述了南极科考之行中的“晕船”、“美景”、“无除夕”等小插曲。  164天船上生活    胡启后,中国科大地空学院极地环境研究室的博士生。此次全程乘坐“雪龙船”从事大气化学方面考察,即考察南极空气中大气汞的浓度,

    [阅读全文]

  • 地球系统模拟开启地学新纪元

    [内容预览]

    | 2012/4/10 8:52:19
    “地球系统模拟是一项战略技术,不仅对研究地球系统科学十分重要,而且是衡量一个国家地球科学研究综合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应对全球变化、减灾防灾、环境治理必不可少的科学支撑。”日前,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召开的地球系统模拟科学和技术高层战略研讨会上,中科院院士徐冠华这样阐释地球系统模拟的价值。  无可替代的数值模拟实验平台  所谓地球系统模拟,就是利用描述地球系统(气候、生态、环境、固体地球、近地空间乃

    [阅读全文]

  • 我科学家发现金星磁场重联现象

    [内容预览]

    | 2012/4/8 15:04:36
    光明日报合肥4月7日电(记者李陈续 通讯员杨保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张铁龙教授等与奥地利及美国科学家合作,利用欧洲金星快车的磁场探测数据,首次在金星的诱发磁层中发现了磁场重联现象,研究成果发表在4月5日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并被列为亮点文章。这一发现对金星大气演化和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磁场重联是指方向相反的磁力线因互相靠近而发生的重新联结现象,它产生了一种将磁

    [阅读全文]

  • 气象局利用风云卫星遥感系统制作沙尘能见度图

    [内容预览]

    | 2012/4/8 5:49:53
    4月2日,记者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室了解到,该室今年在沙尘服务产品中增加了沙尘能见度这一定量产品,并针对3月29日沙尘监测服务过程,首次利用“风云三号”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制作了沙尘能见度专题图。  遥感应用室处长方翔说:“沙尘能见度信息不仅能够直观地反映沙尘天气对当地交通、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而且这一量化的监测信息更能为沙尘天气预报预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于3月29日的沙尘天气过程,我们制作的

    [阅读全文]

  • 中国将继续加强气候预测国际合作

    [内容预览]

    | 2012/4/7 9:34:05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红岭、李阳):第八届亚洲区域气候监测、预测和评估论坛4月5日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将就气候服务的机遇、挑战和实施策略;短期气候预测的国际最新进展;影响东亚气候异常的关键因素等议题进行讨论。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亚洲区域气候论坛为亚洲各国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中国也将借此继续加强气候预测国际合作,也希望能带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其中。  本届论坛由中国气象局和世

    [阅读全文]

  • “热带海洋生态过程研究”创新团队通过评估

    [内容预览]

    | 2012/4/3 11:42:59
    记者从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获悉,中科院资环局近日组织专家,对依托该研究所的中科院/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热带海洋生态过程研究”作终期评估。  评估专家认为,该创新团队针对目前国际海洋生态科学的前沿热点,合作开展了多学科交叉研究、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切实推进了我国海洋生态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显著提高,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在南海近海浮游生物关键种群动态及生物生

    [阅读全文]

  • “雪龙”号越过赤道返回北半球

    [内容预览]

    | 2012/3/31 12:27:13
    3月20日,“雪龙”号科考船正在停靠码头泊位。搭载着第28次南极科考队度夏队员和中山站第27次越冬队员的“雪龙”号科考船于3月20日停靠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码头。靠港期间,“雪龙”号科考船将完成本航次的最后一次物资补给。新华社记者 黄小希 摄  北京时间3月30日凌晨3时53分左右,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乘“雪龙”号科考船由印度尼西亚西部的望加锡海峡越过赤道,返回北半球。  “雪龙”号科考船201

    [阅读全文]

  • 寒旱所天山冰川昼夜径流变化特征研究取得进展

    [内容预览]

    | 2012/3/31 5:56:20
    冰在地球表面分布最为广泛,覆盖了全球陆地面积(148.3×106km2)的10.7%(15.9×106km2);其中,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占据了绝大部分,其他以高山冰川和冰帽的形式分布于世界各个山脉。高山区在水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冷湿季节,它以冰雪形式储存水分;在干暖季节,以融水的形式释放形成径流。同时,冰川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其中,山地冰川更为敏感地响应了气候变化。尤其是20世纪以来,

    [阅读全文]

  • 地质地球所发现第四纪时期黄土高原南部C4植物阶段性扩张

    [内容预览]

    | 2012/3/31 5:54:08
    新生代是地球系统发生重大改变的时期,在地球气候从“温室”向“冰室”转变的变冷进程中,生态系统也发生相应改变。对晚新生代而言,发生在晚中新世的C4植物全球扩张,无疑是是地球环境-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事件。目前,国际上对中新世末期C4扩张的研究颇多,但其扩张机制的解释依然存在较大争议。相对于晚第三纪C4扩张的研究而言,第四纪时期C4扩张的历史在全球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及其动力机制的研究,无疑也是第四纪生态

    [阅读全文]

  • 海洋遥测工程技术中心正式运行

    [内容预览]

    | 2012/3/31 5:44:19
    3月28日,国家海洋局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暨海洋遥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牌仪式在京举行。即日起,该中心正式运行。这是多年来双方良好合作的结果,对海洋事业发展以及航天事业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在讲话中指出,国家海洋局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是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一件大事,是新时期海洋和航天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海

    [阅读全文]

  • 寒旱所河西内陆河流域冰川融水近期变化研究取得进展

    [内容预览]

    | 2012/3/31 3:33:17
    冰川作为“固体水库”,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十分重要的水资源,是维持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之一。深入开展中国西北内陆河流域冰川融水径流的形成与转化以及对径流的影响与机理研究,是该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科学基础。自20世纪中期以来,在全球性气候转暖的背景下,中国冰川普遍退缩,冰川融水径流量增加,对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探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水资源的可能变化及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已是当今

    [阅读全文]

  • 百名专家学者西安研讨气候变化与安全供水

    [内容预览]

    | 2012/3/30 5:49:46
    3月26-27日,由中国水利学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举办,陕西省水利学会承办的气候变化与安全供水论坛在西安召开。  会议由陕西省水利厅左占清副巡视员主持,中国水利学会秘书长李赞堂,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张玉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水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项目主任杨振波出席会议并分别致辞。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气候变化造成极端天气和相关灾害频发,对安全供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应对气候

    [阅读全文]

2031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