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氮污染威胁山地森林附生苔藓群落

    [内容预览]

    | 2012/6/8 4:00:55
    近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博士研究生宋亮在导师刘文耀指导下,对哀牢山山顶苔藓植物进行研究时发现,哀牢山山顶苔藓矮林中附生苔藓植物对大气氮沉降的增加非常敏感,一旦被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研究结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生态学》。  据宋亮介绍,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氮素使用量和排放量的增加,并有可能在全球生态系统尺度上导致严重的后果。由于长时间的累积效应,人为活

    [阅读全文]

  • 海岸带风沙综合防治研究获突破

    [内容预览]

    | 2012/6/7 11:02:35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科研人员根据海岸风沙危害规律和潮汐作用特点,利用防浪拦沙堤、缓冲带、阻沙带、固沙带和输沙带等整套工程技术措施,构建了一个集防浪、阻沙、固沙与输沙为一体的综合防护体系,阻止了海岸风沙流运行途径,改善了区域环境,从而为海岸风沙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储备。 据该所副研究员张克存介绍,海岸风沙危害防治是一项涉及海洋工程、风沙地貌和空气动

    [阅读全文]

  • 寒旱所发现雅鲁藏布江流域气温变化特征

    [内容预览]

    | 2012/6/6 6:00:56
    青藏高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对我国及东亚乃至全球气候的重要影响,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尤其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气侯如何变化再度成为气象学家关注的焦点。许多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近50年来其变暖幅度超过北半球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和放大器”。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

    [阅读全文]

  • 中科院地理所成立世界地理与资源研究中心

    [内容预览]

    | 2012/6/5 22:53:36
    本报讯(记者王卉)“从国际背景看,所有地区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都主要集中在资源和能源两方面。中国周边有20多个国家,彼此间在资源上互相依赖和互补,经济、社会、文化渗透进一步强化,地区关系非常复杂,目前周边事端也比较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恢复或强化世界地理与资源环境研究迫在眉睫。”近日,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下称“地理资源所”)正式宣布成立世界地理与资源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地理资源所党委书记、中

    [阅读全文]

  • 金银草将成为低碳减排治污的排头兵

    [内容预览]

    | 2012/6/1 5:00:03
    气候变化是二十一世纪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最严峻的国际问题之一。环境保护减排治污成为当今世界绿色战略发展方向。人类对河流利用的历史,也是改造河流自然景观的历史,河流的易变性使得保护河流及生态的任务更加艰巨,尤其是水的污染问题不容乐观,主流社会、企业界、金融界及大众越来越关注环保问题,当今社会,保护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金银草在治理贵州高原石漠化方面成效显著,并取得可喜成果。日前,金银草在恢复湖泊生态平衡、

    [阅读全文]

  • 新逆转工程实现塑料清洁再生

    [内容预览]

    | 2012/5/28 11:50:18
    本报讯(记者张楠)日前,由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推广中心等单位主办的“废旧塑料转化为可利用能源学术交流研讨会”在广东中山举行。与会领导及专家探讨了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的新思路、新方法。 会上,专家们对华南再生资源(中山)有限公司研发的先进塑料逆转工程“废旧塑料通过逆转工程制造液、气、固态能源”项目纷纷表示肯定,认为其对废物利用、能源开发、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

    [阅读全文]

  • 谷物和秸秆可提炼出环保清洁剂 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内容预览]

    | 2012/5/26 15:45:03
    大豆、马铃薯、谷物以及秸秆等,这些全天然的植物经过提取,可以制作成环保清洁剂。不仅去污效果达到98%,而且可生物降解,对水和土壤没有任何污染。昨天,记者从南京老科协、南京市环境科学学院举办的科技报告会上获悉,这种纯天然植物的清洁剂将会首次出现在南京。扬子晚报记者 王娟秸秆可提炼出清洁剂 一直以来,国内生产和使用的都是传统化学清洁剂,还没有采用纯粹植物为原料的环保清洁剂。在报告会上,美国专家保罗表示

    [阅读全文]

  • 我国人工增雨面积覆盖一半以上国土

    [内容预览]

    | 2012/5/26 12:02:50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目前我国人工增雨作业区面积达500余万平方公里,覆盖了一半以上国土。平均每年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5万余次。  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召集人、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将通过5年的努力,人工增雨效率再提高3%—5%,防雹保护面积再增加5%。将更新高炮500门,发展新型火箭作业系统1000套,提高火箭、高炮等装备的自动化和安全性能,重点加强飞机作业平台及飞行保障基地建设,购置和

    [阅读全文]

  • 高海拔生态脆弱区植被保护与恢复国内领先

    [内容预览]

    | 2012/5/25 3:48:35
    日前,安徽省科学技术厅、黄山市科技局在合肥召开科研成果鉴定与科研项目验收会。《黄山高海拔生态脆弱区植被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顺利通过安徽省科技成果鉴定和黄山市科研项目验收。  鉴定意见认为:该研究项目取得的黄山高海拔生态脆弱区植被动态监测模型,建立的封闭轮休省级地方标准等研究成果,为该区域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有效、合理、可行的保护依据,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该项目为黄山市重点科研项目,由黄

    [阅读全文]

  • 国际水稻有害生物生态治理工程三门启动

    [内容预览]

    | 2012/5/24 9:08:35
    ●水稻种植成本下降近30%,稻米价格高125%●洋专家称何家水稻生态防治走在世界前列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浙江大学、国际水稻研究所和省农业厅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国际水稻有害生物生态治理工程”在三门启动,来自国内外的百名专家学者对三门何家生态水稻种植的“怪技术”进行了深入学习和交流。蓝眼睛、黄头发的“洋”专家们对何家水稻种植的“土”办法尤感兴趣。“近年来,稻飞虱等水稻病虫害问题一直困扰和影响

    [阅读全文]

  • 袁隆平提议启动第四阶段超级稻 每公顷产15吨

    [内容预览]

    | 2012/5/20 5:19:09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5月19日在湖南湘潭举行的中非商务合作论坛上提议,研发第四阶段超级稻,希望国家农业部开启该计划,“已经撰写并向国家递交了方案,目标为每公顷产量15吨。” 袁隆平在作“发展杂交水稻,促进世界粮食安全”的主题演讲中提出,保障全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好方法是尽可能的增加粮食单产,“最有效且最经济的方法,现在看来就是利用杂交水稻技术。” 为满足中国的粮食需要,中国在上世

    [阅读全文]

  • 我国中药提取废弃物环保处理获重要进展

    [内容预览]

    | 2012/5/18 4:53:44
        新华网广州5月17日专电(高璎璎)我国中药绿色生产获得重要进展——日前,广东一力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在广东四会市举行了十二五规划国家示范项目中药提取废弃物环保处理循环经济项目的开工典礼。    据介绍,目前我国中药行业每年要消耗植物类药材70万吨左右,每年产生的植物类药渣高达数百万吨。中药药渣排放和妥善处理是全国中药企业都面临的棘手问

    [阅读全文]

  • 气候变化致松茸出菇日推后

    [内容预览]

    | 2012/5/16 22:18:54
    本报讯(记者张雯雯 通讯员杨雪飞)  通过对名贵野生菌松茸物候和产量的长期监测,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许建初团队发现,近10年来松茸的出菇日呈现推后趋势。该研究为探讨菌类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研究范例,相关成果近日在国际期刊《真菌多样性》在线发表。  据悉,松茸是名贵的野生食用菌,为重要的林副出口产品,在云南省年均出口创汇达4000多万美元。松茸的年产量波动较大,价格也随产量波动而出现大幅涨跌。松茸

    [阅读全文]

  • 东北地理所等在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遥感估算研究中取得进

    [内容预览]

    | 2012/5/15 15:30:10
    定量评估国家和区域尺度森林碳源/汇现状、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理解全球碳循环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外交谈判意义重大,是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科技问题。虽然当前可利用清查法、同化箱测定法以及微气象观测技术(如涡度相关法)等直接或间接测定陆地与大气间的碳交换通量,但目前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大小及空间分布等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于贵瑞,2011)。涡度相关技术仍是一种“点”尺度生态

    [阅读全文]

  • 华南植物园对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回归研究获进展

    [内容预览]

    | 2012/5/12 3:54:03
    中国有3万多种高等植物,且有物种丰富度高、特有种属多、区系起源古老、栽培植物种质丰富等特点。但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各种污染、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导致中国的植物多样性面临着严峻威胁。根据1997-2003年国家林业局组织的调查结果,189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中,有11种野外种群数量不足10株,绝大多数物种现存个体数量少于5000株(草本少于1万株)。这些物种种群的丧失,都将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

    [阅读全文]

  • 陕西省植被覆盖遥感监测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内容预览]

    | 2012/5/9 6:27:52
    通讯员李登科报道  5月4日,由陕西省气象局农业遥感信息中心承担完成的“陕西省植被覆盖遥感监测”项目通过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该项目以AVHRR/NDVI、SPOT VEGETATION和MODIS NDVI历史数据为卫星数据源,经过拼接、投影变换、真值换算、数据提取,形成了陕西省1981-2011年多种卫星植被指数序列数据集;建立了遥感植被覆盖度监测模型,研究确定了模型参

    [阅读全文]

  • 昆明植物所山地农业生态系统化肥施用和氮循环研究获进展

    [内容预览]

    | 2012/5/9 2:11:02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化肥施用在提高作物产量和保持粮食供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过量的化肥施用也带来了水污染的环境问题,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既可以保证粮食安全,又可以减少因化过量肥施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并服务于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减缓。田间试验表明,通过采用改进的养分管理方法,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但是如何在大尺度上提高化肥利用率的举措目前还不明确。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

    [阅读全文]

  • 中科大学者研究发现地球内核边缘形状不规则

    [内容预览]

    | 2012/5/8 5:13:2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温联星等首次利用直接的地震学证据,证明地球内核边缘存在形状不规则现象。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近日在线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地球内核是个像月球大小的固体铁球,外面被高速流动的液态铁镍合金(也有些其他较轻元素)外核、高黏度的地幔和固态的地壳所包围。地球内核随着地球内部的冷却从外核凝固,并逐渐

    [阅读全文]

  • 青藏铁路防沙工程积沙可保护冻土

    [内容预览]

    | 2012/5/7 11:21:53
    本报讯(记者王进东)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经过近两年的连续观测研究发现,在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路基多年冻土区,地表积沙对下伏多年冻土能起到保护作用。此研究结论不仅对研究沙漠与冻土之间的关系具有科学意义,而且对探索青藏铁路及其工程建设地区的冻土保护也具有应用价值。该成果最近发表于《科学通报》上。 该所研究员屈建军介绍说,青藏高原防沙工程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积沙,同时,随着青藏铁

    [阅读全文]

  • 我国成功发射"天绘一号02星"

    [内容预览]

    | 2012/5/7 4:53:15
        新华网酒泉5月6日电(记者王申)5月6日15时1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绘一号02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天绘一号02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制,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国土资源普查、地图测绘等诸多领域的科学试验任务。卫星获取的遥感信息和试验结果,将对

    [阅读全文]

2031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