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科学家揭示水稻育性恢复机理

    [内容预览]

    | 2012/3/30 4:56:33
    来自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Rice Pent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 RF5 Restores Fertility in Hong-Lian Cytoplasmic Male-Sterile Lines via a Complex with the Glycine-Rich Protein GRP162”的文章,揭示了红莲型杂交稻的育性恢

    [阅读全文]

  • 青藏高原国际合作研究呈新格局

    [内容预览]

    | 2012/3/29 3:35:32
    今年,“第三极环境(TPE)”资深专家论坛第4次会议将在印度举行。3年前的2009年8月,该论坛首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70位世界顶级专家学者相聚一堂—— 一项多国参与的长期国际科学计划就此诞生。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项行动的倡导者,是中科院院士姚檀栋。 “第三极”渐成热点 青藏高原是研究地球动力学的一把钥匙,是环境变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由此,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世

    [阅读全文]

  • 能发电的光伏隔音墙

    [内容预览]

    | 2012/3/26 22:23:23
    英利集团自主研发建成我国首座光伏隔音墙,日前已具备并网发电条件,各项检测性能指标良好。作为光电建筑一体化的新载体,该光伏隔音墙装机容量为90kW,采用英利集团自主研发的“熊猫”单晶高效电池组件,年发电量约为8.7万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34.8吨,减排二氧化碳90.48吨、二氧化硫0.77吨、氮化物0.35吨、粉尘0.6吨。光伏隔音墙不仅能有效降低噪音、提供电力,还可美化环境,具有较广的推广应用前景

    [阅读全文]

  •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取得重要成果

    [内容预览]

    | 2012/3/21 4:19:17
    经过地质工作者10多年的勘查研究与联合攻关,现初步查明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含水层系统结构,同时发现并圈定18处特大型地下水富集区和161处集中供水水源地,为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基地规划建设提供了水源保障。 3月17日~18日,《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成果报告通过专家评审。该项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通过开展10处重点地下水富水地段的水文地质详查,提交“B+C+D”级地

    [阅读全文]

  • 武汉植物园在河岸带植被-气候关系研究中取得进展

    [内容预览]

    | 2012/3/20 12:26:36
    河岸带是地球上最多样、最动态和最复杂的自然生境类型之一,拥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亚热带山地河岸中相对集中的珍稀树种。河岸带物种的生长、分布与适应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一直是植被生态学领域引人关注的科学问题。另外,由于河岸带环境变量的高度动态性,物种表现与其控制因素的关系在时间上可能存在不稳定性,考察河岸带生态过程时应当注意时间尺度(观察时机与时长)。  连香树是一种亚热带山地河岸带常见

    [阅读全文]

  • 粤港科学家联手监控研究珠江口海洋生态环境变化

    [内容预览]

    | 2012/3/19 4:17:26
      记者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海洋生态环境遥感中心”日前与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签署海洋生态环境遥感合作协议。根据双方约定,将在已有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联手加强对珠江口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控和研究。     据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唐丹玲介绍,双方近几年来已开展了大量合作研究,共同承担完成了“珠三角地区渔业灾害监测和预警信息

    [阅读全文]

  • 加强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研究

    [内容预览]

    | 2012/3/14 4:18:09
    本报北京3月12日电(特派记者魏如松)海洋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效应方面作用巨大,王路委员建议,利用海洋固碳作用,发展海洋低碳技术,加强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研究及应用。  据介绍,海洋微型生物碳泵是近年来国际上新提出的一种海洋储碳机制,在溶解有机碳的循环过程中,微生物承担了主要驱动作用,微型生物既利用活性溶解有机碳,又产生惰性溶解有机碳。海洋微型生物碳泵不仅储碳,而且释放氮、磷,从

    [阅读全文]

  • 典型湖沼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研究项目启动

    [内容预览]

    | 2012/3/2 2:54:55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3月1日讯日前,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典型湖沼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北京举行。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副司长李兴出席会议,并强调了典型湖沼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研究的重要性,从宏观形势、组织实施和项目管理等方面对项目提出了要求。  会上,项目负责人介绍了项目的立项背景、主要研究内容,详细分析了项目实施方案和各协作单位承担的具体任务。协作单位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各

    [阅读全文]

  • 中国南极中山站庆祝建站23周年

    [内容预览]

    | 2012/2/28 0:48:31
    2月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在漫天飞雪中迎来了自己的第23个“生日”。正在这里执行考察任务的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庆祝中山站的“生日”。 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地理坐标为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这是继长城站之后,中国建立的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建成23年来,中山站站区建筑面积不断扩大,已拥有综合栋、宿舍栋、气象栋、发电栋、车库等建筑,宛若一个“小村庄”。

    [阅读全文]

  • 中国启动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极地专项

    [内容预览]

    | 2012/2/27 7:23:17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2月24日在京举行“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启动大会,标志着中国极地专项工作全面展开。 据介绍,“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是中国极地领域近三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个极地专项,将围绕极地环境考察与评价、应对气候变化、极地权益争端等问题开展工作。 极地专项主体工作计划在五年内完成,将充分利用中国现有的一船四站的极地考察平台,通过实施五次南极考察和三次

    [阅读全文]

  • 中国启用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

    [内容预览]

    | 2012/2/27 7:21:32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月24日在京举行2011版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推广会,正式启用覆盖我国全部陆地国土范围的约2.4万幅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等最新成果,并向公安部等十部门赠送使用。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开展并完成了国家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和国家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程,实现了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对陆地国土的全覆盖。 

    [阅读全文]

  • 华南植物园榕与榕小蜂协同进化研究获得新进展

    [内容预览]

    | 2012/2/26 11:09:38
    榕属植物的花序是隐头花序,膨大的花托将花序包裹在一个几乎完全封闭的球果内,仅通过由苞片形成的小孔与外界相通,只有形态特化的榕小蜂才能通过该孔口进入,利用产卵器通过柱头和花柱把卵产在子房底部,产卵后雌花子房膨大,花梗伸长,一只榕小蜂在一枚雌花内只产一枚卵。在榕与榕小蜂的共生系统中,还有寄生类昆虫——非传粉小蜂,它们不为榕树传粉,通常具长的产卵器在花序外壁把卵产在花序内的雌花中或直接把卵产在已有传粉小

    [阅读全文]

  • 我国将实施地面沉降防治四大工程

    [内容预览]

    | 2012/2/23 6:37:25
    记者2月21日从国土资源部获悉,为应对我国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地日趋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我国将实施地面沉降调查、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控采与超采区治理、地面沉降防治技术创新等四大工程。 据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国务院日前审批同意的《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我国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地区、汾渭盆地为主要目标区,用十年时间,查明全国地面沉降灾害现状

    [阅读全文]

  • 中国首次航拍南极达尔克冰川

    [内容预览]

    | 2012/2/23 6:34:23
    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2月21日在直升机支持下,对南极冰盖边缘的达尔克冰川进行了航空拍摄。这是中国南极科考队首次对达尔克冰川进行航拍,拍摄范围约为100平方公里。 据项目现场执行人之一、来自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莫玉兵介绍,航拍过程中,一台60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垂直外挂在直升机的右外侧底部边缘,采用线式快门连接到机舱内以便控制,飞机按800米的航行高度,以每小时140公里的速度在事先设

    [阅读全文]

  • 奇妙的生物科技:树上长"柴油" 藤上收"鱼油"

    [内容预览]

    | 2012/2/20 11:03:13
    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一个角落,我面前有一片绿油油的林子。林子不高,大约三五米,都是一种植物,看不出什么特别,只是每株树上都结满了一丛丛绿色的小果实。五六名科研人员正在树丛里忙着,有人测量,有人记录。   “你看这丛绿果子,好像没什么特别,其实很特别。”徐增富研究员摘下一个果子,掰开了,露出了灰黑色的种子,然后拿出打火机,一点,着了。  “这果子含油率有40%,太阳一照,就能榨出干净的生

    [阅读全文]

  • 新疆生地所刺毛碱蓬异型种子油脂特性的比较研究取得新进展

    [内容预览]

    | 2012/2/20 4:12:57
    种子异型性是指同一植株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种子类型的现象,是植物在不可预测环境下所采取的“两头下注”对策。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异型种子在形态和生态学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异型种子在储藏物质方面研究较少,在脂肪酸组成的比较方面还没有报道。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田长彦研究员及其团队通过对刺毛碱蓬异型种子(扁平的棕色种子和双凸透镜形的黑色种子)的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后发现,虽然异型种子的

    [阅读全文]

  • 中国在南极冰盖最高点钻取深冰芯 望获百万年气候记录

    [内容预览]

    | 2012/2/20 3:01:55
    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在位于冰穹A上的昆仑站开始了深冰芯钻探,并成功钻取顶部120米的冰芯。中国南极考察队期望通过未来数十年的努力,能在海拔4087米的南极冰盖最高点获得深度达3000米的冰芯,该深度冰芯可包含长达100万年以上古老的气候记录。金昶摄  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在位于冰穹A上的昆仑站开始了深冰芯钻探,并成功钻取顶部120米的冰芯。中国南极考察队期望通过未来数十年的努力,能在海拔4087米

    [阅读全文]

  • 华南植物园植物功能群丧失对微生物碳源代谢和土壤呼吸影响研究取

    [内容预览]

    | 2012/2/17 13:06:27
     由于生态系统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紧密联系,植物功能群的丧失必然会影响地下群落的特性和功能。前期的研究发现植物功能群丧失可以显著改变亚热带人工桉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减缓凋落物分解速率(Wu and Liu et al., 2011. Functional Ecology 25:921-931)。 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团队刘占锋副研究员和博士生吴建平等在傅声雷研究员的指导下,进一

    [阅读全文]

  • 对中国西南碳酸盐岩地貌单元水文水化学输出及其对水体碳吸存能力

    [内容预览]

    | 2012/2/17 13:04:26
     中国西南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受青藏高原和季风气候的影响,该区域不仅摆脱了同纬度区域副热带高压所致干旱的威胁,还形成独具特征的水文水化学输出规律,对全球变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闫俊华研究员等科研人员通过水体中离子浓度的长期监测数据,发现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占据绝对优势的离子(Ca2+, Mg2+, HCO3-, SO42-)浓度呈现上升趋势,而浓度较小的离子(N

    [阅读全文]

  • 透视我国低温冷害预报预警系统

    [内容预览]

    | 2012/2/17 1:26:07
    “低温冷害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完成后,当我们再面对像目前所出现的严寒天气时,就可以较快地进行响应,把损失尽量降低。”日前,国家气候中心系统室副主任、低温冷害预报预警系统项目主要负责人吴焕萍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面对频繁发生的低温雨雪冷冻等灾害,气象部门的有关专家和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如今,国家气候中心今年的重点项目之一“低温冷害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该系统的建成将填补我国低温冷害预

    [阅读全文]

2031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