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启动热带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暖池科研项目
[内容预览]
| 2012/2/17 1:24:56新华网山东频道2月16日电(记者张旭东)被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热带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暖池的结构特征、变异机理和气候效应”项目日前在青岛启动,这项为期5年的重大科研项目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气候预测准确性,提高气候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 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凡告诉记者,热带太平洋海洋环流[阅读全文]
-
废旧轮胎炼得燃料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
[内容预览]
| 2012/2/15 23:06:26回收后的橡胶、轮胎、塑料等废旧物品可进行裂解油化,然后得到高品质的燃料油。14日,青岛科技大学一教授和济南一公司共同研究完成的对废塑料的裂解和循环利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4日,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汪传生和济南一公司共同完成的废橡胶废塑料裂解和资源的循环利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项目属于循环经济及[阅读全文]
-
地质学家介入地球气候变暖研究
[内容预览]
| 2012/2/11 6:50:48本报北京2月10日电(记者宋晓梦)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973项目)《晚中生代温室地球气候与环境演变》的研究近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启动,专家表示,“揭示并探究古代温室地球气候与环境快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总结温室气候的自然演变规律,为人类应对面临的全球变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是该项目的研究目的。 当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到42万年以来(也有专家认为是两千万年以来)的最高值,导致温室效应不[阅读全文]
-
农业气象和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创新迎来新机遇
[内容预览]
| 2012/2/10 6:07:132月8日,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召开“学习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动气象为农服务科技创新工作”研讨会,学习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总结了前期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工作,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新需求,明确了下一步科技发展、野外试验基地建设的重点任务,提出了推动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创新的具体建议。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司长罗云峰称[阅读全文]
-
我国启动晚中生代温室地球气候研究
[内容预览]
| 2012/2/9 22:09:52新华网北京2月9日电(记者 李江涛)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晚中生代温室地球气候—环境演变”9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启动,这项研究将探究自然条件下所形成的长周期温室气候—环境变化的成因和机制,总结温室气候的自然演变规律,为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变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据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王成善介绍,当前大[阅读全文]
-
遥感所发布“中国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研究结果
[内容预览]
| 2012/2/7 22:45:42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学通报》编辑部联合举办了“我国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了“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初步评估”研究结果,并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解读。 截止2011年5月底,研究人员利用最新完成的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数据库,以及按照同一分类体系提取的4期(1978-2008年)中国湿地遥感制图数据,辅以相关保护区、环境等数据[阅读全文]
-
沈阳生态所在氮素对凋落物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中取得进展
[内容预览]
| 2012/2/7 22:36:51凋落物和土壤有机碳是人工林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其分解过程对维持杉木人工林土壤质量及肥力具有重要意义。氮素是影响凋落物及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的重要控制因素,以往研究多将凋落物和土壤分开考虑,而凋落物和土壤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系统,这个系统如何对氮素改变做出响应仍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张伟东博士采用13C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杉木凋落物-土壤系统分解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杉木凋落物诱[阅读全文]
-
2011年度地质科学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内容预览]
| 2012/1/31 6:16:35日前,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的2011年度地质科学十大科技进展评选揭晓,“时间域固定翼航空电磁勘察系统的研发”、“海相钾盐找矿突破”等进展入选。 其中,“确认华南晚中生代挤压构造向伸展构造转换的时间节点”这一进展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董树文和地质力学所张岳桥团队完成。该团队经系统分析,限定了华南晚中生代从缩短构造体向伸展体制的转化时代,为华南大陆中生代陆缘造山的缩短与伸展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阅读全文]
-
北京市重大湿地科技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内容预览]
| 2012/1/31 0:33:21近日,市科委和市园林绿化局共同组织召开市重大科技项目“北京市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验收会。会议邀请北京大学蔡运龙教授、中国林科院鞠洪波研究员、中科院动物所李典谟研究员等7位专家组成专家验收组,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士武、市科委和市园林绿化局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了会议。 该重大科技项目自2008年启动以来,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项目主要完成了[阅读全文]
-
应对气候变化 未来气候如何“算”出?
[内容预览]
| 2012/1/30 8:50:38吴统文熟练地在笔记本电脑中输入一长串指令,“啪”一声按下确认键。 几百米外的计算机机房内,一人多高的巨型计算机立即按照指令开始高速运算,计算从过去1000年到未来的气候演变趋势。这样的运算,最长的需要连续进行2个月。 吴统文,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室主任、研究员,他计算气候变化趋势的帮手,除了耗资高达数亿元的巨型计算机,还有“气候模式”——一个由“很多很多数学方程组”组成的极其复杂的程[阅读全文]
-
第28次南极科考昆仑站队完成任务并踏上归途
[内容预览]
| 2012/1/25 21:34:36记者于当地时间1月24日获悉,第28次南极科考昆仑站队已完成深冰芯导向孔钻探、天文望远镜安装和二期建设等项目,于南极中山站时间24日9时(北京时间24日12时)启程返回中山站。 据第28次南极科考队领队李院生介绍,昆仑站综合楼二期工程建设已顺利完成。深冰芯导向孔钻探工作进展迅速,钻入了120米,实施二次扩孔,安装了17根总共102米长的套管,导向孔垂直情况和套管的接合情况良好,从而完成了[阅读全文]
-
千人计划2012部分项目申报通知发布
[内容预览]
| 2012/1/23 6:43:22为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2012年“千人计划”部分项目申报工作将于3月、7月分两批进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类型 1、创新人才长期项目; 2、创新人才短期项目; 3、创业人才项目; 4、“外专千人计划”项目; 5、“青年千人计划”项目。 二、申报要求 1、回国时间。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外专千人计划”项[阅读全文]
-
袁隆平:超级杂交稻亩产千公斤攻关计划即将启动
[内容预览]
| 2012/1/23 5:16:44本报讯 春节前夕,副市长夏建平、市政协副主席李克俭带领市科协工作人员,看望慰问了袁隆平、黄伯云、钟掘等在湘院士,送上新年祝福。 刚刚揭晓的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袁隆平院士主持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突破900公斤”上榜。在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市领导为袁隆平院士再次取得饮誉世界[阅读全文]
-
植生生态所等破解绿僵菌合成破坏素的生物途径
[内容预览]
| 2012/1/21 4:01:56由绿僵菌产生的、具有杀虫及医药活性的非核糖体环六脂肽类次级代谢产物——破坏素(destruxin)最早于1961年被发现,目前已经鉴定的结构类似物有6大类、39种。不同结构的破坏素不仅具有广谱的杀虫活性,同时,对于癌症、老年痴呆和肝炎等疾病模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医药活性,但其生物合成途径一直不清楚。 近日,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生生态所王成树课题组等解析绿僵菌生物合成破坏素的[阅读全文]
-
武大领衔完成 南极第二个验潮站
[内容预览]
| 2012/1/20 3:25:53本报讯(通讯员 王熙 记者 屈建成)日前,武大领衔完成南极第二个永久性验潮站长城站验潮站。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变化研究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验潮站则通过分析全球海平面变化,捕捉气候变化的蛛丝马迹。 该验潮站由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完成,武大谢苏锐和安家春参与,其中25岁的博士后安家春为该项目负责人。“验潮站如同一个极地‘天气预报站’,能提供及时的潮汐预报,为船舶航行提供安全保障。”安家春说,“科[阅读全文]
-
生态环境中心揭示新型污染物全氟碘烷的雌激素效应
[内容预览]
| 2012/1/19 23:36:47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桂斌院士研究组在新型污染物全氟碘烷的雌激素效应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论文最近发表在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杂志上。 全氟碘烷类化合物是一类新型污染物,其毒性效应研究属于空白。本项工作通过细胞增殖实验、MVLN实验以及雌激素响应基因在MCF-7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研究了12种全氟碘烷的雌激素效[阅读全文]
-
空间环境监测性能成倍提升
[内容预览]
| 2012/1/14 22:24:23风云二号07星是风云二号03批卫星工程的首发星。风云二号03批卫星共有3颗,是在02批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业务应用卫星,寿命由3年提高到4年,汛期观测间隔由30分钟缩短至15分钟,空间环境监测性能也成倍提升。 风云二号07星将择机接替目前在轨超期服役的同类卫星,对确保中国静止气象卫星观测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台风、暴雨、大雾、沙尘暴、森林火灾等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阅读全文]
-
《自然》报道山地所长江源区径流变化与气候响应机制成果
[内容预览]
| 2012/1/11 15:24:541月6日,《自然》(Nature)杂志报道了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王根绪研究员团队有关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长江源区径流响应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 近40年来,位于青藏高原的长江源区降水日益增加,冰川消融量达到15%以上,然而源区河川径流量降幅达15%。这有别于北极地区,气候变暖影响下的多年冻土退化使湿地面积不断扩张,河川径流量不断增加。此外,中国西部的许多河流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随着更多冰川消[阅读全文]
-
昆明动物所发现青藏高原隆升及气候环境变化促进“中国林蛙复合体
[内容预览]
| 2012/1/11 15:15:05物种形成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标志,是生物学领域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影响生物成种的因素很多,例如地质事件以及环境变化均会造成物种的隔离,进而促进物种形成和分化;相反,杂交带来的基因流则促进种群之间的相互融合。此外,生物对于不同环境的适应造成的生态位分化,也会起到隔离的作用,限制杂交的频率和范围。 中国林蛙复合体(包括中国林蛙,高原林蛙,桓仁林蛙)沿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向东一直延伸分布到朝鲜半岛,是典型的[阅读全文]
-
《科学》专文介绍我国深海科学研究
[内容预览]
| 2012/1/10 17:21:42最新一期《科学》以“News & Analysis”形式,专文介绍我国的深海科学研究。文章采访了汪品先院士、翦知湣和刘志飞教授,重点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南海大计划”项目与“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南海的研究计划。这是继去年1月《自然》杂志专访汪品先院士,介绍我国的深海科学研究之后,国际知名刊物再次关注我国的深海科学研究。 拓展阅读 《科学》文章全文(英文)[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