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苏大一项新专利让印花企业污水零排放成为可能

    [内容预览]

    | 2011/11/8 16:25:10
    染好的面料放在清水里漂洗,不但没有渗出颜色,而且洗完面料的水里,几条金鱼游得欢畅……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实验中心染织实验室与江苏省丝绸科学研究所经过多年研究,完成的一项“免蒸洗分散染料印花技术”就能将这个愿望变为现实,近日该项技术已成功申请到国家发明专利。  印花企业的污水处理和排放一直是困扰企业和环保部门的难题。一般的分散染料印花过程中,面料坯布都需要经过网印、蒸化、水洗、定型等步骤最终变为印花成品

    [阅读全文]

  • 华北克拉古大陆重建研究获进展

    [内容预览]

    | 2011/11/8 9:14:45
    华北克拉通新元古代大石沟基性岩墙群与裂谷系分布及9亿年前大陆格局假想图 岩浆地质记录不仅是人们认识地球早期演化和古大陆重建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矿产资源探查的重点关注对象。目前,华北克拉通报道的新元古代(5.4-10亿年之前)岩浆记录非常少,因此对其古大陆重建和矿产资源潜力的认识存在争议。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彭澎副研究员与合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

    [阅读全文]

  • 甘肃鸟为一善飞的潜水鸟类

    [内容预览]

    | 2011/11/8 9:13:15
    图1:甘肃鸟的叉骨和胸骨(李岩供图)图2:甘肃鸟的前肢(李岩供图) 图3:甘肃鸟的后肢骨骼和皮肤印痕(李岩供图) 图4:甘肃鸟的脚部骨骼和蹼足印痕(李岩供图) 玉门甘肃鸟(Gansus yumenensis Hou & Liu, 1984)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件中生代鸟类化石,正型标本产于甘肃玉门市昌马乡沈家湾村西北,仅保存一不完整左后肢骨骼。2006年,我国

    [阅读全文]

  • 栗树单宁和椰子油可抑制绵羊瘤胃甲烷排放

    [内容预览]

    | 2011/11/8 9:10:22
    本报讯(记者石明山)日前,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栗树单宁和椰子油对绵羊瘤胃甲烷排放和微生物菌群有抑制作用,为这两种天然的甲烷抑制剂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甲烷是反刍动物瘤胃正常发酵的产物,但其排放不仅对空气环境造成污染,增加温室效应,而且还造成2%~15%的饲料能量损失。因此,减少反刍动物瘤胃内甲烷的生成量对提高饲料能量利用率和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

    [阅读全文]

  • 我国增程式电动车技术研发获重大突破

    [内容预览]

    | 2011/11/8 8:28:47
    记者日前从首次在我国举办的欧洲第一大汽车和发动机技术会议——亚琛会议上获悉: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汽院”)与德国FEV公司联合承担的科技部“国家科技合作计划重点项目——增程式电动车”获得重大突破,目前已经完全具备量产的可行性。  据中汽院电动汽车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张浩介绍,该项目的突破性在于: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将增程式电动车的整套动力系统(传统发动机+驱动电机+发电电机)呈一字排列在

    [阅读全文]

  • “计划烧除”:气候调研应先行

    [内容预览]

    | 2011/11/7 8:58:10
    10月末,黑龙江省黑河市一次旨在消除森林火灾隐患的计划烧除,却引发林场大火,火线蔓延几十公里,大兴安岭4742人赶赴林场扑救和清理火场。计划烧除本是森林管理的一种便利方法,它用可控制的燃烧方式来清除燃料,从而防止燃料堆积,达到降低火灾危险程度的效果。但是,这起火灾却给林区管理提了醒,计划烧除一旦把握不好,将会给森林保护带来更大的威胁。“虽然计划烧除给森林管理带来很大便利,但计划烧除的确还面临着许多

    [阅读全文]

  • 钻探最古老的冰芯寻求气候变化密码

    [内容预览]

    | 2011/11/5 10:03:34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李院生2日在“雪龙”号表示,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南极完成120米的深冰芯导向孔的钻探工作,为下一步钻探最古老冰芯做准备。  李院生介绍,此次南极科考计划完成120米导向孔的钻探和导向套筒的安装,为正式开始深冰芯的钻探、获取100万年以上的古老冰芯做准备。  据了解,南极冰芯记录着几十万年间气候冷暖交替的众多信息,通过研究不同年代的冰芯,可以为寻找当

    [阅读全文]

  • 专家呼吁 改善桉树生态环境

    [内容预览]

    | 2011/11/4 8:31:32
    本报讯 (张爱华)林业系统20多位专家在京呼吁,适当引用近自然育林技术,可改善桉树工业原料林发展区域的生态环境。在近日北京中林联林业咨询有限公司开业仪式上,中国林科院研究员、中林联林业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元兆说,我们前期对于保护桉树发展区的自然环境关注不够。他建议,适当引用近自然育林技术缓解这个问题,如加大造林株行距,给林下杂草留出生长空间,以杂草肥地,减少化肥用量,长久维持地力。  中国林科院研

    [阅读全文]

  • 第28次南极科考将钻探最古老冰芯

    [内容预览]

    | 2011/11/3 10:19:46
         11月1日,停靠在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的“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对公众开放,1500名天津市民代表登船参观。东方IC供图           新华社天津11月2日电(记者周润健倪元锦)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李院生2日在“雪龙”号上表示,中国

    [阅读全文]

  • 我国环保冷媒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内容预览]

    | 2011/11/2 18:50:47
    日前,中国制冷学会在江苏南京召开“走中国创造之路”主题学术年会。美芝联合中国制冷学会举办了2011环保冷媒技术应用交流会和“未来芯,绿色梦”环保主题晚会,旨在促进行业技术交流与发展,并借助有影响力的平台,为行业营造一个全球性的、开放性的沟通平台,让中国的企业有更好的机会发出影响世界的声音。  今年是中国低碳承诺的关键年,氟利昂替代刻不容缓,按照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将最终在2030年前基本淘汰

    [阅读全文]

  • 黄河源区沙漠化面积增长明显

    [内容预览]

    | 2011/11/2 15:12:40
     沙漠化后的黄河源区 本报讯(记者王进东)日前,记者从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董治宝、胡光印等通过对黄河源区沙漠化时空研究发现,近30年,黄河源区沙漠化面积增加了2744.97平方公里。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黄河源区提供了黄河总水量的49%,该地区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水源补给区。从20世纪80年

    [阅读全文]

  • “人造太阳”持续烧钱 商业化要等到本世纪中叶

    [内容预览]

    | 2011/10/31 11:59:44
    今年年底,由我国承担的ITER计划任务中的首个导体部件将出关运往欧洲,这意味着我国ITER采购包制造迈出标志性的一步。  ITER计划,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是人类将氢的同位素——氘和氚两个轻原子核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一次大胆尝试。由于核聚变也是太阳产生能量的原理,因此,ITER计划又被形象地称作“人造太阳”。在法国卡达哈什,“人造太阳”初现雏形——一个用来容纳反应堆装置的17

    [阅读全文]

  • “典型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启动

    [内容预览]

    | 2011/10/31 9:18:48
    近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典型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在东营启动。该项目由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承担,来自科技部及贵州、内蒙古、山东三省区的专家和领导参加了启动会。  2011年3月,科技部选择在山东、内蒙古、贵州三省区组织实施该项目,探索退化湿地的调控和修复对策与工程示范。项目覆盖我国三类典型湿地,即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贵州草海高原湖泊湿地、内蒙古乌梁素海

    [阅读全文]

  • 中国中北部近两千年降雨序列重建

    [内容预览]

    | 2011/10/29 16:26:53
    近日,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博士谭亮成及合作者通过集成4条有绝对年代控制的历史文献和石笋氧同位素记录,重建了我国中北部地区最近1800年来分辨率为10年的降雨变化序列。集成的降雨序列和模拟的华北地区降雨变化显著相关,与最近从山西所获得的湖泊沉积物降雨记录也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其能很好地代表我国中北部地区的降雨变化。 该降雨变化序列和前人重建的温度变化序列在百到十年尺度显著正相关,说明近20

    [阅读全文]

  • 广西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及潜力研究进展顺利

    [内容预览]

    | 2011/10/25 18:34:24
        10月9日至14日,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专题“广西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及潜力研究”工作会议在广西南宁召开。来自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广西大学林学院和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等单位7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会议。   专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常务副站长曾馥平研究员介绍了专题的总体目标以及

    [阅读全文]

  • 纳植物园榕属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内容预览]

    | 2011/10/24 17:02:24
    桑科榕属植物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键种,全世界约有900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西双版纳是世界上榕属植物集中分布的热点地区之一,且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收集有大量的榕属植物活体标本,为开展榕属植物生物学和比较生理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榕属植物中有近500种具有半附生生活习性,这类植物的种子经食果动物散播到其宿主植物的树干、树枝等部位,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在早期阶段营附生生活,其气生根逐渐向下生

    [阅读全文]

  • “清洁煤”可实现近零排放

    [内容预览]

    | 2011/10/24 16:17:39
    近日在上海电力学院举行的2011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透露,“清洁煤”可实现“发电为主、分级利用、多级联产、近零排放”,改变煤作为传统能源的性质,发展成为一种新能源。  清洁能源专家岑可法院士认为,煤不仅是用来烧的能源,更是可以在全过程、各环节加以综合利用的资源。原煤在发电之前,就可通过热解,先提取其中的“挥发份”,这种气态的组分可用于制备油气等化工原料或燃料,完成提取后的焦炭再进厂发

    [阅读全文]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迁驻广州市南沙区

    [内容预览]

    | 2011/10/24 14:16:58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徐海)10月22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在穗签署《推进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体迁驻广州市南沙区合作协议》。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副院长詹文龙,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副书记、市长万庆良等共同见证签字仪式。 詹文龙在签字仪式上指出,作为第一家成建制迁驻南沙的国立海洋科学研究机构,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将紧密结合南沙开发区的战略定位,积极实施“创新2

    [阅读全文]

  • 中国全面展开地球深部探测计划

    [内容预览]

    | 2011/10/24 14:15:17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已全面展开,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地质勘探计划。 在海拔4400米的喜马拉雅山罗布莎地区,国家深部探测专项——罗布莎科学钻探实验正在紧张进行。除罗布莎之外,山东莱阳、云南腾冲等地的6个钻探项目也进行中,国家将从这7个钻探点中选择一处进行超越1万米的科学钻探。 与此同时,深部探测计划的另一个实验项目——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也在西藏阿里进行。这种

    [阅读全文]

  • 认知生态规律 服务区域农业

    [内容预览]

    | 2011/10/20 14:56:48
    今年是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成立30周年。30年来,栾城站围绕区域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生态问题,以服务农业、服务地方为宗旨,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道路与关键支撑技术,在我国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研发、区域示范及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成果,在我国农业发展史和长期生态学研究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栾城站位于黄淮海平原北部的太行山前平原,属暖温

    [阅读全文]

2031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