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太阳风暴需有预警意识,但无需恐慌
[内容预览]
| 2011/8/13 11:32:09本报记者 刘莉 本月初连续3次M级太阳耀斑出现后,8月9日,中科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又观测到了一次X6.9级的耀斑,这是5年来太阳爆发的最大耀斑。中科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主任龚建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目前看来几次爆发都属于太阳活动峰年前后的正常情况,相关行业可对太阳风暴做一些预防,但无需恐慌。” &nbs[阅读全文]
-
中韩加强荒漠化防治和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合作
[内容预览]
| 2011/8/12 13:36:31日前,中韩合作荒漠化防治和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国际研讨会在陕西省吴起县召开。来自两国科研院所的11位专家代表,分别从不同的领域对防治荒漠化进行了交流与探讨,为陕西省防治荒漠化拓宽了思路、交流了经验、提供了技术,对深入开展荒漠化防治、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韩合作荒漠化防治和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示范项目由韩国政府赠款100万美元,中方配套100万美元,在陕西省吴起县周湾镇示范实施。自2[阅读全文]
-
我国将建世界最深深井地球物理观测站
[内容预览]
| 2011/8/11 16:15:12记者从国土资源部获悉:位于江苏省东海县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深井地球物理长期观测站即将建成。该观测站深度超5000米,是目前世界最深的深井地球物理长期观测站,也是在我国第一个无地面干扰的深井地震地球物理长期观测站。观测站可以监测郯庐断裂带及其邻区发生的0—1级极其微小地震活动。 深井观测仪器安装设置工程于7月11日启动,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承担,整个深井观测仪器安装设置工程将[阅读全文]
-
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项目专家评审在京启动
[内容预览]
| 2011/8/11 11:06:448月10日,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项目专家评审工作在京启动。 本次专家评审主要对申请项目逐一进行审核,淘汰不符合《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申请指南(2011年度)》(简称《指南》)基本要求的项目;对符合条件项目进行评价和打分,核实其节能减排量(替代燃料量)或投资额,并提出建议补助标准,为确定专项资金补助方案提供依据。 评审主要围绕申请条件与《指南》要[阅读全文]
-
科技部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项目讨论会召开
[内容预览]
| 2011/8/11 9:14:512011年8月3日,科技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合作非洲水资源科技合作项目讨论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旨在讨论项目合作内容及确定合作协议框架。出席会议的外方代表为UNEP非洲办公室主任Mounkaila Goumandakoye先生、区域协调处特别协调人王之佳先生和驻华代表张世钢先生等,中方代表为国际合作司陈霖豪副司长、交流中心孙洪主任、国际合作司国际组织处有关同志及项目牵头单位代表等。 科技[阅读全文]
-
艾比湖地区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气候变化特征研究取得进展
[内容预览]
| 2011/8/11 8:28:29过去2000年气候环境变化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其主要原因为该时段是长尺度过去全球变化与现代器测时期气候环境研究的接轨点,也是人类对自然影响最深刻的时段。过去2000年存在中世纪暖期(MWP)、小冰期(LIA)以及20世纪以来的全球变暖三个明显的时段。研究中世纪暖期(MWP)与小冰期(LIA)两段时期的气候环境特征及形成原因有助于识别人类活动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阅读全文]
-
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性管理国际研讨会闭幕
[内容预览]
| 2011/8/11 8:25:34本报讯(记者 郭盛起)8月9日,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性管理国际研讨会在我市闭幕。 《森林生态与管理》杂志主编、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首席研究员Peter Muecke Attiwill在闭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会议主办方为本次研讨会作出重要贡献的专家、学者颁发了贡献奖证书。 闭幕式由中国林科院副院长、中国生态学[阅读全文]
-
“高原特色生物资源高值开发关键技术示范”项目通过验收
[内容预览]
| 2011/8/10 18:02:25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高原特色生物资源高值开发关键技术示范”项目近日通过了国家科技部验收。 项目以青藏高原特色中藏药材为示范,根据药材中皂苷、生物碱、多糖、黄酮、三萜、蛋白质等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建立了相应的提取分离技术,并形成了11种中藏药提取物生产集成技术。项目以青藏高原资源量丰富的野生唐古特白刺、黑果枸杞为示范,建立了其水溶性色素的溶剂提取、大孔树脂[阅读全文]
-
我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实现陆地国土全覆盖
[内容预览]
| 2011/8/10 17:57:15记者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获悉,我国“十一五”期间两大国家级重大测绘工程——西部测图工程和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程将于近期相继竣工验收。这意味着我国首次实现了1:5万基础地理信息对全部陆地国土的全覆盖,西部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无图区”不再空白。 1:5万地形图是中国国家基本图,被认为是我国宏观决策、宏观规划和战略部署不可缺少的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要的基[阅读全文]
-
“蛟龙”带回“锰结核” 加速深海资源开发进程
[内容预览]
| 2011/8/10 15:12:05■新闻缘起 7月30日,在约7.5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蛟龙”号5000米级第四次下潜试验顺利完成作业,采集到在海底分布广泛的多金属结核(又名锰结核)。 “从大洋中采集锰结核的工作已持续了20多年,从深海底采集结核样品并不困难,如拖网作业,[阅读全文]
-
荆州农试站携手中国农科院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试验研究
[内容预览]
| 2011/8/5 14:14:30近日,湖北省荆州农试站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从2011至2015年携手共同开展气候变化对双季稻生长及产量构成影响试验研究。 该项目来源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主要作物的脆弱性及评价指标试验课题。试验通过控制开顶式气室(OTC)内的温湿度及二氧化碳浓度来模拟不同的气候情景,共设三个处理:一是目前气候条件;二是移栽后全生育期增温2℃[阅读全文]
-
华南植物园中国陆地碳酸岩盐碳吸存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内容预览]
| 2011/8/4 11:53:38自然过程吸存大气中的碳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碳转化成有机碳得以储存;另一种通过岩石溶蚀、风化把大气中的碳转化为碳酸氢根(HCO-3,无机碳)得以储存。后者的研究多以欧洲、北美的监测数据作为全球经验模型的基础,缺乏在热带亚热带区域的监测数据。 华南植物园闫俊华研究员等通过研究贵州普定后寨河流域的水文水化学测定数据,发现该流域碳酸盐岩溶蚀、风化过程吸存大气中的碳[阅读全文]
-
我科学家发现植物适应温度快速变化高效“绿色”机制
[内容预览]
| 2011/8/4 8:00:41本报讯(记者马波)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科技人员发现,在持续高低温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植物保持细胞膜饱和度不变,而采取交换膜脂头基团的方式变化膜脂组成,这种变化方式快速而省能。研究结果近期在线发表于著名杂志《植物、细胞与环境》上。 温度是影响植物地理分布、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植物适应高温或者低温的[阅读全文]
-
我国南方红壤改良探索土肥结合之路
[内容预览]
| 2011/8/3 8:57:44本报讯(高海波)如何有效改善我国南方红壤地区生态脆弱等问题,大幅提高红壤地区农田利用率?通过施用推广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可能是一条新途径。7月31日,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山东临沭签署科研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致力于缓控释肥在红壤地区水田和旱地大田作物,果树、油茶等经济作物上的开发、应用及推广。  [阅读全文]
-
宫辉力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信息与生态水文教席主席
[内容预览]
| 2011/8/2 9:38:20UNESCO水与可持续发展部主任Shahbaz Khan为宫辉力、周德民颁发任命函,并盛赞中国近年来在水信息与生态水文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Shahbaz Khan说,该教席将给教科文组织大家庭在水文教育能力建设与培训方面增添活力,能够与很多首师大及其他地方的专家和同事共同思考面向世界的重大责任。这将帮助我们通过教育的力量,提高中国及国际上管理水极端事件、环境压力和有关地球灾害的能力。 首都师范大[阅读全文]
-
变频固体蓄热供暖系统可降低能耗
[内容预览]
| 2011/7/31 14:34:30本报讯(记者贾婧)在建筑能耗中,冬季采暖成了最大耗能户。受高压锅聚热增压原理的启发,哈尔滨建工大学暖通系张宾教授、北京圣福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占军开始在华北地区研究开发变频式固体蓄热供暖产品。 “变频式控制功能蓄热电散热器由小功率蓄热、大功率供暖,双重功能来满足室内热能需求。根据设计居室所需供暖负荷配置采暖需求的[阅读全文]
-
缺少环保又省钱的处理技术
[内容预览]
| 2011/7/31 14:29:40“废旧家电处理再利用,国内有相应的技术。目前缺少的是环保又低成本、循环利用的处理技术。”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浙江)院长杜欢政教授说。 中国环境科学院郭玉文博士说,如电视机CRT显像管玻锥含有铅和荧光粉,处理难度较大。国内科研单位提出了三种无害化处理思路和技术。一是把CRT玻璃屏运送到铅冶炼企业,冶炼回收铅,但运输成本较高[阅读全文]
-
上海野生动物栖息地管理对策研究开题
[内容预览]
| 2011/7/29 10:22:24国家林业局政府网7月29日讯 野生动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宝贵的可持续资源,野生动物的数量变化是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环境质量的优劣。野生动物栖息地是动物赖以生存的场所,保护和管理好野生动物栖息地是保护野生动物长期生存的关键。7月27日,上海市林业局组织召开了《上海野生动物栖息地管理对策研究》开题评审会,评审专家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市社科院、宝山区农委、市野生动植物[阅读全文]
-
中国科学家:将研究孟加拉湾风暴对高原天气影响
[内容预览]
| 2011/7/27 14:37:18新华网云南频道7月27日电(吉哲鹏 冯颖)日前,由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孟加拉湾风暴对高原天气影响的研究》在昆明启动,该项目旨在深入了解孟加拉湾喇叭口海岸浅海区大陆架地形对热带风暴减弱变性的作用,充实和完善对我国有影响的各区域热带气旋的分析研究。 据[阅读全文]
-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突破5000米海深
[内容预览]
| 2011/7/26 8:53:152011年7月26日 图表:“蛟龙”5000米载人深潜海试成功 新华社记者 高微 冯琦 编制 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北京时间26日6时12分首次下潜至5038.5米,顺利完成本次5000米级海试主要任务。 这个下潜深度意味着“蛟龙”号可以到达全球超过70%的海底。[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