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福州)揭牌 两院士领衔
[内容预览]
| 2011/12/25 13:25:37水稻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中国60%以上人口以水稻为主食,长江流域水稻播种面积占中国总面积64%。为进一步保障中国水稻持续增产,维护中国国家粮食安全,一个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福州)12月24日在福州揭牌。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领衔的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由江西、福建两省农科院共同建设,总投资3906万元人民币,建设期限3年。 谢华安告诉记者,水稻国家工程实验[阅读全文]
-
生态经济战略研究所在京举行成立大会
[内容预览]
| 2011/12/24 15:54:57本报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冯志文)今天,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生态经济战略研究所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及第一届理事会全体会议。研究所高级顾问,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孙晓郁、全国政协常委、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到会祝贺,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等40多位领导、专家和企业家济济一堂,研究生态经济战略发展大计。 生态经济是一种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阅读全文]
-
节能减排和新能源 探索基础研究通过验收
[内容预览]
| 2011/12/22 16:50:35日前,由河南理工大学作为第一承担单位、该校邹友峰教授作为项目协调人主持的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探索基础研究”项目及14个课题结题验收工作在河南焦作举行。课题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的14个课题完成了预期研究目标,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才,该项目对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阅读全文]
-
我国“资源三号”立体测图卫星明年1月发射
[内容预览]
| 2011/12/20 11:29:25记者从12月19日举行的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局长会议上获悉,历时近4年时间研制的我国“资源三号”立体测图卫星将于明年1月发射升空,实现我国在民用高分辨率测绘卫星领域零的突破。 据了解,“资源三号”卫星工程2008年3月正式立项,将采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升空后,将在轨道高度为506千米的太阳同步圆轨道上飞行,可对地球南北纬84度以内的地区实现无缝影像覆盖,每59[阅读全文]
-
“典型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开发”项目通过验收
[内容预览]
| 2011/12/19 22:42:2512月15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开发”重大项目在京通过验收。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田保国出席会议。 项目总协调人欧阳志云研究员向验收专家组汇报了项目研究总体进展和取得的主要成果。经过4年的努力,项目针对我国长江和黄河上游地区、喀斯特岩溶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干旱荒漠区、干热河谷、西南山地、典型海岸带等典型脆弱区退化生态系统,研发了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关键[阅读全文]
-
兰州大学沙漠科考发现逾百年树龄天然胡杨
[内容预览]
| 2011/12/19 11:02:17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披露其最新发现,该校科考人员日前在巴丹吉林、腾格里和乌兰布和沙漠进行野外植被调查时,共发现天然胡杨林7处,其中有94株活胡杨、85株死胡杨。其中,成林树龄最大120年,乌兰布和沙漠胡杨最大树龄达183年。 该调查结果为天然胡杨林在中国中部沙漠腹地分布提供了确切证据,是中国沙漠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发现。 胡杨林是亚洲大陆干旱区特有的一种荒漠河岸林。中国除了柴达木[阅读全文]
-
我国工业排放气制乙二醇技术获突破
[内容预览]
| 2011/12/13 16:44:51记者从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获悉,该院开发的“回收和利用工业排放气制乙二醇技术”,日前通过由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新技术不仅开创了乙二醇生产的新原料路径,降低投资30%,还有效解决工业排放气的污染问题,已具备成熟工业化条件。 西南化工院自1986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研究,并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非石油路线制备大宗化学品关键技术开发”。经过25年不懈努力,科研人[阅读全文]
-
中科院丹江口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站奠基
[内容预览]
| 2011/12/9 16:40:29荆楚网消息(通讯员冯锐 刘卉卉 周玉娟)12月8日,中国科学院丹江口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站开工奠基仪式在丹赵路办事处计家沟村五组举行。 南水北调是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历史性工程。保护好一江清水,级关系到工程本身的成败,也关系到丹江口库区中上游地区的民商改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该观测站占地面积25亩,工期9个月。建成后将建立库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丹江口库区以及汉江[阅读全文]
-
2011年高校博士点基金立项课题公布
[内容预览]
| 2011/12/9 9:55:15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消息,2011年度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课题评审工作已结束,获批项目于12月5日公布,其中博导类项目有1263个,新教师类项目有1514个,优先发展领域项目有185个。 附件:2011年博士点基金资助课题名单-博导类 2011年博士点基金资助课题名单-新教师类 &nbs[阅读全文]
-
三位学者获2011年度中国软科学奖
[内容预览]
| 2011/12/9 9:54:1812月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2011年度)中国软科学奖颁奖典礼上,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王锡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晓西教授分别凭借专著《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和《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省际比较》,从数百项研究成果中脱颖而出,荣获最高奖项。 评委会还评选出5项专项奖,分别是吴君亮等著《预算公开一小步 国家前进一大步》获公民参[阅读全文]
-
局地气温明显变化 风电场也能带来全球增温?
[内容预览]
| 2011/12/9 8:43:27这个漂浮的风力涡轮机设计最近赢得康菲能源奖。 为了减缓全球变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呼声越来越高。风能是清洁能源的一个重要方面,风能资源的利用在全球许多地区得到广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风电场正在建立和投入运行。 在风电场建设发展中,人们对天气气候条件、气候变化对风电场的影响做了很多研究。但是,任何事物的作用都是相互的,风电场的建设是否会对气温、风速、甚至是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在不久前[阅读全文]
-
归国博士研制出碳纤维车身 让电动汽车更低碳
[内容预览]
| 2011/12/8 9:55:08个头不高的韩楠林博士,是“千人计划”入选者、无锡(江阴)安飞纤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首届低碳能源创业大赛上,他展示的新型低成本三维碳纤维复合材料整体车身模型,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目光。 据韩楠林介绍,碳纤维电动汽车车身能够显著降低整车成本。然而长期以来,制作纤维预制件的叠层效率低和碳纤维价格昂贵两个因素制约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的广泛应用。韩楠林的新型低成本三维复合材料[阅读全文]
-
我国大力推进南极天文台建设
[内容预览]
| 2011/12/7 10:44:08记者12月6日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该台已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签订南极天文合作备忘录,双方将联合相关研究单位共同推进南极天文台的建设工作。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相关负责人介绍,双方在合作备忘录中进一步明确:联合进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南极天文台”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展总体方案和关键技术预研;合作开展南极天文科考支撑技术研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及进行极地科学和南极天文知识的宣传[阅读全文]
-
地质地球所发现全新世念青唐古拉山北坡垂直植被带迁移与气候变化
[内容预览]
| 2011/12/5 14:53:38青藏高原中部草原、草甸植被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前人通过该地区全新世孢粉记录重建了高寒草原、高寒草甸植被带的水平迁移与气候变化过程。但是,有关高原中部孢粉记录中莎草科花粉的植被和气候指示意义尚存争议,迄今对高原中部垂直植被带迁移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了解甚少。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李泉与导师吕厚远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对青藏高原中部纳木错湖区37个表土和NMLC-1湖[阅读全文]
-
版纳园在气候变化对植物入侵性影响方面取得新进展
[内容预览]
| 2011/12/2 10:16:16人工气候室控制实验 当前,生物入侵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入侵生态学尤其是与全球环境变化相结合,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物入侵生态学组以紫茎泽兰原产地(墨西哥)种群、入侵地(中国)种群,以及本地近缘种白头婆为材料,利用哀牢山生态站的人工气候室,研究了三类植物对二氧化碳浓度倍增的响应差异,分析了紫茎泽兰生物入侵性的来源,及其入侵性随环境变[阅读全文]
-
"风光互补"家用发电系统 自己发电自己用还环保
[内容预览]
| 2011/11/30 11:07:32盛高 摄 梁津铭 制图 别以为发电这件事,只能由秦山、三峡和葛洲坝来干。 你家也能成为一个微型发电站,发的电,自家用不了,照样可以进入全国电网,全国人民“共享”。 昨天,从宁波鄞州区电力局传来消息,全国第一个风光互补家用发电系统,已经成功并网发电! 这套全国NO.1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到底有多“风光”? 家用发电系统的大脑 是个“聪明”的控制器 在宁波鄞州区集市港镇山下庄村,一幢外表[阅读全文]
-
中国成功发射“遥感卫星十三号”
[内容预览]
| 2011/11/30 9:33:34中新网太原11月30日电 北京时间11月30日凌晨2时50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十三号”成功送入太空。 “遥感卫星十三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生产,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将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阅读全文]
-
华南植物园在氧化胁迫的耐受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内容预览]
| 2011/11/30 9:00:12由高温、低温、干旱、重金属以及病虫害引起的植物胁迫,导致每年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每种胁迫都会导致活性氧的产生,活性氧主要是由叶绿体、线粒体的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这些活性氧损伤了细胞的结构,进而导致细胞死亡。其中重金属胁迫除了影响作物产量外,植物吸收的这些有毒元素,还会通过膳食方式被人体吸收,影响人类的健康。 华南植物园基因工程中心区永祥(David W.Ow)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多年[阅读全文]
-
科技部发布“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
[内容预览]
| 2011/11/30 7:34:29科技部于近日发布了《“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生物技术是当今国际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当今世界高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将成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健康、粮食、能源、环境、生物安全等重大问题的突破点。 《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十二五”期间,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物技术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生[阅读全文]
-
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站:扎根溶岩挥斥方遒
[内容预览]
| 2011/11/29 13:41:16在喀斯特峰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大小石块仿佛天降,九折十八道弯的崎岖山道让人心惊胆战,但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简称亚热带所)广西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简称环江站)的研究人员风尘仆仆,每天都在这样的山路上奔波…… 国家和地方需求的驱动 “曾副县长叫曾馥平,我们喊他‘真扶贫’。”在环江县肯福异地科技扶贫示范区,村民们簇拥着前来考察的曾馥平说。 1994年,曾馥平等[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