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桂西岩溶丘陵区石山综合治理与生态农业技术集成和示范”课题通

    [内容预览]

    | 2011/10/18 21:43:31
    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组织专家组对“桂西岩溶丘陵区石山综合治理与生态农业技术集成和示范”课题进行了现场验收,该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红壤退化的阻控和定向修复与高效优质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的重点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广西植物所、广西环江县科技局等单位承担。  专家组在对课题示范区进行实地考察、听取课题负责人曾馥平研究员就课题执行情况及取

    [阅读全文]

  • 惠州西湖换水进行时

    [内容预览]

    | 2011/10/18 17:05:22
    义工希望用行动感染游客共同爱护西湖。 梁维春 摄  近日,不少市民发现,西湖水位看起来下降了不少。  原来,这是西湖在换水。排掉部分水后,将从东江和红花湖引水注入西湖,以改善西湖的水质。近年来,西湖已经进行了多次类似的治理工作。  那么,经过多次治理,西湖的水质究竟怎样?  湖面一度比较浑浊  过去有段时间,西湖水质曾较为恶化,富营养化状态较高,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从上世纪70年代起,每年一到春夏季

    [阅读全文]

  • “粤东南低山丘陵区植被快速恢复与生态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通过

    [内容预览]

    | 2011/10/18 17:04:10
    10月14日,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组织专家组赴广东从化市,对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等单位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红壤退化的阻控和定向修复与高效优质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项目”中的“粤东南低山丘陵区植被快速恢复与生态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2009BADC6B07)”课题进行了现场验收。  该课题启动于2009年,针对粤东南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农业生

    [阅读全文]

  • 成都理工大学新思路成功防御泥石流

    [内容预览]

    | 2011/10/18 13:02:37
    本报讯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在文家沟泥石流灾害中提出的“上游排水、中游固坡固底、下游拦挡”等治理思路在今年入汛以来,多次经受住暴雨考验,发挥了重大的综合防灾功效。 去年“8·13”暴雨期间,四川省清平乡、映秀镇、龙池镇等地产生了一系列特大泥石流灾害,三个区域共冲出泥石流1300多万立方米,对道路、交通、灾害范围内的群众房屋造成巨大损失。为主动防范这些受

    [阅读全文]

  •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正紧张有序展开

    [内容预览]

    | 2011/10/18 8:22:56
        本报讯(记者游雪晴)记者从日前在成都召开的青藏高原天气气候影响前沿科学研讨会上获悉,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筹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此次试验将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花10年以上的时间获得更翔实的观测数据。这一次科学试验的实施,不仅可以更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天气气候影响的诸多科学问题,还能极大地推动青藏高原气象监测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推进气象综合观测新

    [阅读全文]

  • 中国现世界首例人类与恐龙足迹长时间共存证据

    [内容预览]

    | 2011/10/17 22:04:07
    远眺莲花保寨莲花保寨内部局部莲花保寨大厅的险峻入口莲花保寨天花板的恐龙足迹莲花保寨地面的恐龙足迹  新浪科技讯 中美古生物学者16日宣称,他们在中国发现世界上唯一一例人类在恐龙遗迹上长期生活的直接证据,具有重要的考古与古生物学意义。  化石的研究者,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科学系的博士研究生邢立达,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古典学专家阿德里安娜•梅尔以及首都博物馆考古专家陈郁在本月出版的《地质通报

    [阅读全文]

  • 科学家首次证实我国境内火山存在山崩现象

    [内容预览]

    | 2011/10/17 22:03:02
    新华网长春10月17日电(记者马扬)在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最近一期《地质论评》上,吉林大学教授刘祥等人的研究论文指出,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群中的老黑山和火烧山是16万年前就已经形成的火山,公元1720年-1721年,这两座火山再次喷发,而这后一次喷发的开始是异常猛烈的山崩,并在附近约两公里范围内形成了几十座小丘。  这项研究为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这次研究首次辨认出了火山爆发时由山崩形成

    [阅读全文]

  • 中科院海洋所确定深海探测等五个重点研究方向

    [内容预览]

    | 2011/10/14 13:39:30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研究员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该所已将西太平洋地质演化与沉积记录、深海环境综合探测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与分子系统演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与生物能源发掘利用、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防护技术等五方面确定为重点培育的研究方向。 他介绍说,中科院海洋所致力于综合性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立足近海环境演变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的综合交叉与系统集成,拓展深

    [阅读全文]

  • 我国首台全自动"南极巡天望远镜"在江苏盱眙调试成功

    [内容预览]

    | 2011/10/14 11:05:23
        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全自动无人值守“南极巡天望远镜”14日在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调试成功,即将跟随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奔赴南极,执行太阳系外行星、超新星等天文观测任务。  据介绍,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直径68厘米,有效观测口径50厘米,分辨率为1个角秒,装备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片电荷耦合器件(CCD),可一次观测9个太阳大小的天区,24小时即可覆盖整个天空

    [阅读全文]

  • 专家学者呼吁建立黄河水资源保护与突发水污染应急机制

    [内容预览]

    | 2011/10/13 14:46:53
    10月11日,由全球水伙伴(中国黄河)、黄河研讨会、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全球水伙伴(中国)共同组织的黄河水资源保护与突发水污染应急机制对话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共同关注黄河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深入研讨,多方求解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呼吁尽快建立并完善黄河水资源保护与突发水污染应急机制。  黄河水伙伴是全球水伙伴组织在世界上的第一个流域水伙伴,自2005年成立以来,依托黄河,利用其民间组织身份紧密围绕黄

    [阅读全文]

  • 409次香山科学会议研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

    [内容预览]

    | 2011/10/12 10:58:27
    以“城市生态系统健康”为主题的第409次香山科学会议10月11日—10月13日在北京举行。召开本次会议的宗旨是,总结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探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动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和科学管理途径,交流、传播和整合国内外城市生态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开拓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视野,为有关部门城市生态研究和建设的战略部署提供决策依据, 沈阳大学

    [阅读全文]

  •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蓄势待发

    [内容预览]

    | 2011/10/12 10:42:28
    本报讯(记者王卉) 继1979年和1998年两次大规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之后,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正蓄势待发。 “一些预试验已经开始,我们准备用‘十二五’、‘十三五’两个五年规划的时间去完成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研究。”日前,在成都举行的青藏高原天气气候影响前沿科学研讨会上,会议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周秀骥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 本次会议由中国气象局科技与

    [阅读全文]

  • 袁隆平获马哈蒂尔科学奖

    [内容预览]

    | 2011/10/9 10:01:36
       本报讯 (记者俞慧友 徐兰山通讯员辛业芸)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近日收到来自马来西亚科学院的通知,国际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院士喜获2011年度马哈蒂尔科学奖,以褒奖他对热带农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于2004年设立的马哈蒂尔科学奖,是马来西亚热带科学最权威的奖项。该奖项主要授予在世界范围内,通过科学技术为

    [阅读全文]

  • "青藏高原天气气候影响前沿研讨会"在成都闭幕

    [内容预览]

    | 2011/9/30 8:06:35
    为期三天的“青藏高原天气气候影响前沿研讨会”29日在四川省成都闭幕。   此次会议围绕“青藏高原气象综合观测现状与问题”、“数值模式在青藏高原和周边地区的能力和挑战”、“青藏高原对亚洲天气的影响和作用”、“青藏高原气候与全球气候相互影响”等四个专题进行了研讨。   会议对于多部门联合开展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会议强调指出,开展第三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不仅能够进

    [阅读全文]

  • 国际知名土壤生态学家Jayne Belnap访问新疆生地所

    [内容预览]

    | 2011/9/28 8:19:13
    9月21日,国际知名土壤生态学家Jayne Belnap教授、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赵允格研究员一行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开展学术交流。  交流会由中科院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元明研究员主持。Belnap教授作了题为Potential impacts and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on biological soil crus

    [阅读全文]

  • 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恢复10年成果显著

    [内容预览]

    | 2011/9/28 8:18:25
    本报讯 (记者董子凡)曾是北京沙尘暴源头之一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如今已少见尘土肆虐。经过连续10年实施生态恢复,9月23日,中国科学院宣布“浑善达克和京北农牧交错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试验研究”重大课题已取得显著进展。  据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等介绍,研究团队在实践中因地制宜,突破植树造林的传统人工治理模式,转而以生态修复理念为指导。除小片草场用于高效生产牧草外,大面积的退化沙地草地被封

    [阅读全文]

  • 院士专家献策我国非常规油气藏勘探

    [内容预览]

    | 2011/9/27 8:19:51
        本报西安9月25日电(记者史俊斌)在9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首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上,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戴金星和张国伟以及众多中青年非常规油气地质专家在内的300余名石油勘探开发工作者齐聚西安石油大学,共同为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出谋划策。    非常规油气藏是指油气藏特征、成藏机理及开

    [阅读全文]

  • “渤海粮仓”建设示范工程框架方案初步成型

    [内容预览]

    | 2011/9/26 11:34:17
    “亩产900公斤攻关成功!” 湖南隆回县传来了袁隆平超级水稻的新喜讯。而在北方,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正在推进:要使环渤海低产区增产100亿斤粮食! 这使得紧盯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人士稍稍放松了神经。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今年初在报章上就不无担忧地表示:粮食的产能越来越向水资源更为短缺的北方地区倾斜,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粮食供求平衡和国家粮食安全,其可持续性如何,令人忧虑。

    [阅读全文]

  • 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

    [内容预览]

    | 2011/9/26 11:33:10
    为进一步加强微生物资源在生态修复和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促进微生物资源学科的学术交流,9月15日~18日,由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和工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 大会设立了微生物资源学、西北植物源及环境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资源性利用与开发和兽医微生物资源与疾病防治四大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赵国屏,中国

    [阅读全文]

  • 未来5年我国计划开展5次南极、3次北极科学考察

    [内容预览]

    | 2011/9/25 15:56:41
        记者从“2011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获悉,未来5年,我国计划开展5次南极、3次北极科学考察。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开展极地关键地区的环境综合考察,加强极地气候与环境变化监测,开辟极地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研究,进一步加深对南北极地区的科学认识。  &

    [阅读全文]

2031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