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湿地面临多种威胁
[内容预览]
| 2011/11/29 13:40:30本报讯(记者黄辛 实习生陆洋)近日,中美绿色伙伴合作计划(湿地研究)第五次工作会议在上海举行,中美专家就开展湿地研究合作进行了研讨。 据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保护处处长王隆富介绍,我国湿地面积约为3848万公顷(包括稻田和人工湿地),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更严峻的是,目前我国湿地正面临面积减少、污染严重、功能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多种威胁。 因此[阅读全文]
-
生物防治入侵垂叶榕或有新方法
[内容预览]
| 2011/11/29 13:39:42本报讯 近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垂叶榕的自然原生地西双版纳热带地区,有一新种瘿蚊寄生于垂叶榕的隐头果内,可严重影响垂叶榕种子及其传粉榕小蜂的互惠系统。 据介绍,该种瘿蚊在垂叶榕刚结的幼果上产卵,刺激雌花子房膨大成虫瘿,并完成发育。瘿蚊寄生导致垂叶榕的传粉榕小蜂大量死于发育过程中,并使垂叶榕的种子数量和质量显著减少。受影响的种子萌发率比正常种子萌发率降低75%,根的[阅读全文]
-
探访中科院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寂寞地坚守
[内容预览]
| 2011/11/29 13:38:56这是一个少见的风和日丽的冬日,在位于门头沟的中科院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简称北京森林站)野外工作区,《科学时报》记者与该站大气监测负责人周庆华一起,采集大气监测数据。 这里是风口,冬春经常刮大风。“五级、六级风很常见,有时达到九级。”负责人工气象观测的张华才说。11月22日,这里迎来今年第一场大雪,而市区阳光灿烂。 青岛夫妇 在北京森林站,人员来往和工作的高峰期,是[阅读全文]
-
陕西发现7.4米巨型恐龙足迹
[内容预览]
| 2011/11/29 13:37:53留下足迹的巨齿龙 本报讯(记者洪蔚)日前,中国古生物学者与考古学家宣称,在陕西省商洛市邵涧村发现了恐龙足迹,为迄今为止我国境内最大的肉食恐龙足迹之一。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长度超过50厘米的大型兽脚类足迹,仅有内蒙古查布地区的一例,长度约58.2厘米。此次我们描述的邵涧标本长达57.5厘米,已经是中国最大的肉食恐龙足迹之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教授胡松梅说。[阅读全文]
-
我国将在南极安装五架天文望远镜
[内容预览]
| 2011/11/24 18:00:24记者11月23日从中国南极天文中心获悉,未来5年内,我国将在南极安装5架天文望远镜,用于开展超新星宇宙学、宇宙暗物质等国际天文前沿领域的研究。 2006年,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成立。根据该中心的相关计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在南极安装3架全自动“南极巡天望远镜”、1架2.5米口径的光学红外望远镜和1架5米口径的太赫兹望远镜。 据该中心主任王力帆介绍,三架“南极[阅读全文]
-
我科学家发现恐龙逮食树栖动物化石佐证
[内容预览]
| 2011/11/24 8:04:53小盗龙可以飞上树捕食古生物学家认为,鸟类是由恐龙进化来的,而且许多恐龙也是凶猛的肉食动物,那么,刚披上羽毛的恐龙能飞上树吗?近日,《美国科学院院刊》将在线发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最新发现:它们可以飞上树!因为它们能逮食树栖动物。那是1.2亿年前的一只小盗龙,古生物学家在我国辽宁早白垩世的地层中发现了它的化石。“在它的腹部,竟然保存了一件不完整的树栖动物残骸。”论文第一作者、古脊椎所美籍[阅读全文]
-
中德财政合作项目小型水体生态恢复工程取得进展
[内容预览]
| 2011/11/23 15:41:02中广网北京11月23日消息(记者李文蕊)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在完成前期招投标和规划设计工作的基础上,中德财政合作“京北风沙危害区植被恢复与水源保护林可持续经营”项目小型水体恢复工程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截至目前,小型水体生态恢复工程在北京全市5个区县7个小流域全面展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德方专家的充分肯定。 根据项目年度工作计划,项目短期专家沃特·宾德(WalterBinder)博[阅读全文]
-
香山科学会议研讨规模化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问题
[内容预览]
| 2011/11/23 15:38:59以“规模化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主题的第415次香山科学会议学术讨论会,11月22日~11月24日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旨在进一步探究储层和盖层中二氧化碳-水-岩石之间长期复杂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机理,揭示二氧化碳在封存过程中对地下流场、水质、压力场及温度场的长期影响,量化我国规模化二氧化碳封存潜力与风险等方面建立有效的理论、实验及数值模拟方法。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孙枢研究员、中[阅读全文]
-
荒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行业标准通过专家审定
[内容预览]
| 2011/11/22 16:30:12近日,“荒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行业标准专家审定会在中国林科院召开。国家林业局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胡章翠、中国林科院副院长储富祥出席会议并致辞。 标准审定委员会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文华研究员担任,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参加审定。 审定委员会针对标准制定的范围以及荒漠生态系统生态服[阅读全文]
-
三江源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地理信息技术领先
[内容预览]
| 2011/11/22 16:28:21新华社西宁11月22日电(记者 何伟)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青海省测绘局共同承担完成的“三江源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地理信息系统”项目最近通过了专家评审,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一地区气候恶劣、人烟稀少,条件艰苦,常规的监测方法和手段存在诸多弊端,难以满足当地生态保护和建设需求。 青[阅读全文]
-
谢克昌院士等焦炉煤气利用研究获进展
[内容预览]
| 2011/11/22 14:54:29本报讯(记者程春生 通讯员史文利)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和太原理工大学教授苗茂谦等人合作完成的“焦炉气中低温换热式甲烷化合成天然气新技术”项目通过专家鉴定。鉴定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中国科学院院士袁权等人认为该项技术为焦炉煤气的加工利用和节能减排开辟了新途径,其技术创新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2010年,我国年产焦炭3.88亿吨,产生约1500亿立方米焦炉气,其中约1/4被直接排[阅读全文]
-
遥感所承担的“环境空气遥感分系统”通过验收
[内容预览]
| 2011/11/20 10:24:1511月11日,由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承担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环境应用系统软件工程环境空气遥感分系统”项目,在北京通过验收。本次验收会由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组织,验收专家组由来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北京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市气象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多家单位的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领导、中科院遥感所大气遥感研究室相关科研人[阅读全文]
-
“民勤沙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集成试验示范研究”通过验收
[内容预览]
| 2011/11/18 16:29:34日前,“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民勤沙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集成试验示范研究”项目验收会在兰州召开。 “民勤沙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集成试验示范研究”项目共布局8个研究课题,开展了沙漠化防治、生态修复技术及示范等研究。经过三年多的有效实施,取得了重要创新性成果。完成了民勤——雅布赖风沙口综合治沙技术、青松堡西雨养梭梭群落重建与[阅读全文]
-
我国科学家发现生物大灭绝真相 成果登《科学》
[内容预览]
| 2011/11/18 15:38:29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树忠研究员在二叠纪大灭绝后消失的大雨羊齿类化石 在生物演化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一次“大灭绝”事件,几乎造成了地球生物界回到原始状态,这就是著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次大灭绝?这些“谜底”不久前终于被揭开。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树忠研究员及其团队,研究发现“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真相。这一成果,已于近期被刊登在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综合期刊[阅读全文]
-
中国林木遗传资源就地保护取得重大进展
[内容预览]
| 2011/11/18 7:08:56记者从第二届亚太林业周期间召开的“森林遗传资源-更好地认识和利用森林遗传资源的潜在价值”边会上获悉,中国林木遗传资源就地保护取得了重大进展。截至2010年,中国拥有自然保护区2588个,面积1.49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4.9%。全国约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类型得到了较好保护。 边会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国家林业局科技发展中心、中国林科院、生物[阅读全文]
-
学者研究证实:气溶胶增多会加剧干旱和洪涝
[内容预览]
| 2011/11/15 10:37:28中新社北京11月14日电 (记者 马海燕)科学家首次用长期的气候研究资料和模式模拟证实了气溶胶可以影响天气和气候,气溶胶增多会显著加剧干旱和洪涝灾害。这一发现对于解决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英国《Nature》地球科学杂志13日刊登了由中国国家特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占清领导,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人员共同参加的国际研究团队的这项最新成果,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高[阅读全文]
-
抚顺琥珀中首次发现蛾蚋科昆虫
[内容预览]
| 2011/11/15 9:32:26双翅目蛾蚋科昆虫化石 现生蛾蚋科昆虫 抚顺西露天煤矿是我国最大的琥珀产地,也是我国唯一的含虫琥珀产地。抚顺琥珀的时代为早始新世。其昆虫类群多样性较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馆藏标本中已发现13目近百种化石昆虫,绝大多数类群尚未深入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博博士、张海春研究员等首次在抚顺琥珀中发现双翅目蛾蚋科昆虫,同时发现与昆虫伴生的还有孢[阅读全文]
-
我国LED产业核心技术缺失
[内容预览]
| 2011/11/14 11:09:29记者从在广州召开的第八届中国国际半导体照明展览会获悉:中国LED照明产业大而不强,目前面临核心技术缺失和市场推广难等两大瓶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表示,半导体照明能给人类带来许多福音。相关预测显示,2015年我国照明用电约6000亿千瓦时,如果半导体照明进入30%的普通照明市场,可年节电约1000亿千瓦时。 据统计,2010年广东LED企业近3000家,实现产值853亿元,产业规模[阅读全文]
-
中国已投20亿元研发新能源车
[内容预览]
| 2011/11/14 11:04:0911月10日,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国际绿色创新技术产品展”中,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副司长王富昌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研讨会”表示,近10年来中国已累计投入20亿元人民币,支持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研发,并已取得重要进展。 王富昌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汽车行业的较快增长使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交通压力等问题日益凸显,加快培育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已势在必行。尽管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存在整[阅读全文]
-
肯尼亚极度缺水 甘肃援助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内容预览]
| 2011/11/11 9:20:19新华网兰州11月8日电(记者 连振祥)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与肯尼亚水利灌溉部近日签订《肯尼亚雨水集蓄利用与水资源管理技术合作备忘录》,甘肃将对肯尼亚进行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援助。 根据备忘录,从今年开始,甘肃省将与肯尼亚政府进行为期3年的技术合作。 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元红说,未来3年,甘肃省将帮助[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