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海经济带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项目通过验收
[内容预览]
| 2011/9/22 9:18:17近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察研究所承担的“沿海经济带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项目通过了专家验收。科研人员经过5年的调查研究,编制了沿海地区表层和深层土壤、近岸浅海沉积物地球化学图等系列图件,统计获得了系列地球化学参数。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以生态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开展了农田、河流、浅海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在沿海地区尚属首次。项目成果对于沿海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利用、现代农业[阅读全文]
-
蒙古高原及周边地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举行
[内容预览]
| 2011/9/20 14:18:35“我们寄希望于在多赢的合作机制下,体现科学无国界,对区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科学家应有的贡献。” 日前,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的第七届“蒙古高原及周边地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该所研究员刘纪远这样告诉《科学时报》。 近几年来,这个国际研讨会已成为一个品牌活动。在中国、蒙古等国的共同努力下,蒙古高原地区环境研究已成为新热点。 蒙古国:“从中国学到[阅读全文]
-
荒坡上长出了高粱水稻
[内容预览]
| 2011/9/19 8:21:39俗话说“水稻怕旱,旱稻怕水”,那有没有既不怕水又不怕旱的水陆两栖稻呢?日前,在四川都江堰向峨乡的一块自然坡地上,在四川和陕西两地的水稻专家见证下,2.4亩的水陆两栖稻被宣布试种成功。 在成都都江堰向峨乡一块距离地面2米多高的坡地上,长满了拔穗的稻子。坡地里虽然干燥无水,但是稻子顶端挂出了一串串谷穗。和大家[阅读全文]
-
国家林业局生态定位站网建设提速
[内容预览]
| 2011/9/14 9:41:30中国绿色时报9月14日报道(记者:贡佳萍) “十二五”期间,国家林业局将加快推进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网建设,计划再建92个生态站,使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网站点数量达到192个。这是记者9月2日从国家林业局科技司举行的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网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了解到的消息。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近日形成了《关于加快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网建设的报告》。截至目前,国家林[阅读全文]
-
中国首次对“河西走廊”戈壁进行综合科考
[内容预览]
| 2011/9/7 17:39:31来自中国科学院寒旱所等机构的27名科考队员,将历时两年完成有关甘肃河西走廊戈壁形成演化及其生态功能等方面的基础性调查。这是中国首次对戈壁进行的专门综合科学考察。 这项名为“甘肃河西戈壁综合科学考察”的活动9月7日正式启动,该活动由甘肃省治沙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寒旱所、兰州大学等机构共同发起。 科考队员将分组对戈壁类型与分布、地质地貌、动植物资源、水文、土壤、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阅读全文]
-
国家发改委筹建国家气候变化中心
[内容预览]
| 2011/9/6 8:49:58国家发改委下属的诸多事业单位又将增添一名“新丁”。 本报获悉,国家发改委将新成立一个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名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国家气候变化中心”),目前已获中编办批准,并有望在今年年底挂牌成立。 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国家气候变化中心将主要为气候司服务,主要负责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国内履约方面的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编制初定为40人。[阅读全文]
-
我国研发成功电动汽车新电源
[内容预览]
| 2011/9/2 8:05:14本报天津9月1日电(记者冯国梧)今天,天津市政府组织召开产品发布会,正式宣布高能镍碳超级电容器在天津研制成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等出席。 高能镍碳超级电容器是中国工程院周国泰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采取综合性能平衡设计思路,提出了一种“内并式”超级电容器结构方案,[阅读全文]
-
我国首个陆相白垩纪-古近纪地层界线点位确立
[内容预览]
| 2011/9/1 10:23:29近日,在黑龙江伊春举行的地质古生物国际会议上,专家一致认为吉林大学主持确定的“白垩纪-古近纪地层界线”(K-Pg, K-T界线) 成果达到了国际标准,该界线成为我国首个具有国际对比标准的陆相K-Pg界线。会议期间,相关组织还在黑龙江嘉荫乌云小河沿举行了K-Pg界线立碑典礼,正式宣布我国首个陆相白垩纪-古近纪地层界线国际性点位确立。 会议由吉林大学与伊春市政府、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等共同主办[阅读全文]
-
东海海底观测网五年内建成
[内容预览]
| 2011/8/30 18:41:13一个名为东海海底观测网的海底观测系统将在未来五年内建成,不仅能实时监控海洋信息,还能记录地震和海啸等数据。这是记者日前在由上海院士中心举行的“海底观测系统和海洋资源开发”院士沙龙上获悉的。在本次沙龙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史烈等学者建议,我国应加强海底观测系统的建设,重视海洋资源开发。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翦知盡表示,作为目前我国第一个海底综合观测试验与示[阅读全文]
-
“海洋六号”深海喜获“白加黑”岩芯样品
[内容预览]
| 2011/8/29 7:43:45本报讯 (特派记者左朝胜通讯员陈惠玲)太平洋当地时间8月23日,执行中国大洋23航次的“海洋六号”船已对中太平洋的3座海山成功实施了22个钻探站位,首次获得最长98厘米的钻探样品,科考队员兴奋地称这种富含结壳的岩心样品为“白加黑”,大家纷纷手捧样品合影。并在其中一座海山钻获了令人满意的富含结壳的岩芯样品。 &nbs[阅读全文]
-
科学家发现最古老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
[内容预览]
| 2011/8/27 8:37:58英国《自然》杂志8月25日发表中美科学家的研究文章,介绍了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古老的“曾祖母”——中华侏罗兽。 中华侏罗兽化石2009年发现于中国辽宁建昌县玲珑塔地区,地质年代距今1.6亿年,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真兽类(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化石记录。此前这一纪录为中国辽宁省凌源市发现的攀援始祖兽保持,其地质年代距今约1.25亿年。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季强博士在当天北京自然博物[阅读全文]
-
生物可降解金属研究优势亟待成为产业优势
[内容预览]
| 2011/8/27 7:49:28本报记者 游雪晴 一位心血管病人进行了介入治疗,那个小小的金属支架,在病变部位恢复健康,完成自身使命后,悄无声息地自行溶解了……这不是科学幻想,目前一种被称为生物可降解金属的材料,正处于研发产业化的关键时期,在可预见的将来,将可成为常见的医用材料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生物可降[阅读全文]
-
第二届生态环境与混凝土技术国际研讨会举行
[内容预览]
| 2011/8/23 11:27:13千龙网北京8月23日讯 由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教育与人力资源委员会、全国高校建筑材料学科研究会主办,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和金隅集团所属的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共同承办的第二届生态环境与混凝土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计和施工单位的代表1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及学者就各自研究的课题作了报告,内容涉及胶凝材料的纳米尺度改性、低碳经济时代[阅读全文]
-
农业废弃物可炭化还田
[内容预览]
| 2011/8/22 8:18:04据新华社电 (记者熊聪茹 何军)一项称为“农业废弃物炭化还田”的技术眼下正在新疆南部的沙化土地上进行试验,这项技术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水保肥性能,从而治愈土壤“肌无力病症”。 这一消息是从在新疆举行的“天山南北院士行”主题科技活动中透露出来的。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副所长徐万里介绍,废弃物炭化还田技术将秸秆、果树修剪枝条等农业废弃物[阅读全文]
-
我国专家破解水稻抗虫世界难题
[内容预览]
| 2011/8/21 22:15:46国家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团队近日发布新的研究成果:所选育的“红莲型新不育系珞红4A”,对水稻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褐飞虱具有显著抗性。 该项成果15日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等专家认为,珞红4A对水稻褐飞虱具有显著抗性,而且开花习性好,制种、繁种产量高,是国内外首个红莲型抗褐飞虱三系不育系。 在位于武汉市花山镇的武汉大学水[阅读全文]
-
水泥厂:既生产水泥又“吃”垃圾
[内容预览]
| 2011/8/21 18:41:13本报记者 操秀英 黑龙江省海林市海强水泥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文龙,最近忙得不可开交。为推广利用水泥窑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项目,他在湖北、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等地一路奔走。他已在水泥行业摸爬滚打近20年,而推广水泥窑处理生活垃圾项目之路,也艰难地走了6年。“现在这个项目已经在黑龙江海林、云南易门、贵州兴仁、湖北通山建[阅读全文]
-
"梅花"之后仍有热带气旋 媒体解析台风预报难度
[内容预览]
| 2011/8/19 17:52:25时至8月中旬,东莞已进入后汛期时段,然而8至9月,本地气候仍可能受到1至2个热带气旋的影响。8月16日,记者从东莞市水务局了解到,于2003年启动的全市三防指挥系统建设,经过近8年的努力,这个包括30个项目的工程将有望在今年年底建成,并在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情况下,投入使用。为及时掌握防风、防汛、防旱等信息,做好减灾工作,2003年东莞市启动了全市三防指挥系统建设。据三防办负责人介绍,该系统是一项用[阅读全文]
-
环保部环境发展中心成立“智库”
[内容预览]
| 2011/8/17 8:58:09本报北京8月16日电(记者李禾)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第四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今天在京举行。作为环境发展中心的“智库”,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由国内环境领域的20余名院士、学者和专家组成。 环保部科技司司长赵英民说,未来的二三十年将是我国环境压力最大的时期,经济增长与进一步降低环境污染负荷的矛盾更尖锐,保护环境难度很大。因此,必须提升整体科研实力,依靠科技创新来破解环保“瓶颈”。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阅读全文]
-
中国成功发射首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
[内容预览]
| 2011/8/16 8:21:21北京时间16日6时57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海洋二号”成功送入太空。 “海洋二号”卫星主要任务是监测和调查海洋环境,是海洋防灾减灾的重要监测手段,可直接为灾害性海况预报、预警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并为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预报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卫星遥感信息。卫星用户为中国国家海洋局。 “海[阅读全文]
-
专家建议中欧合作加强海洋资源合理利用
[内容预览]
| 2011/8/13 17:38:08新华网长春8月13日电(记者王猛 何悦)正在举行的第十届中国长春国际农博会上,中外多位专家表示,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解决中国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等问题,中国上千年水产养殖的经验加上欧洲的新技术,可以有力推动水产业可持续发展。 “现在世界上农业浇灌需要淡水,但是地球表面的水资源只有1%是淡水,而且未来这个比重还会下降。”荷兰泽兰省副省长贝费伦说,这让人类不得不思考在盐碱环境中如何浇灌耕[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