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科学家全方位分析全球微生物群落
[内容预览]
| 2011/6/15 8:10:05本报深圳6月14日电 (通讯员梁淡丽 记者刘传书)今天,第一届地球环境微生物计划(EMP)会议在深圳召开。世界各国科学家将携手全方位分析全球范围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功能。项目将对全球典型的环境样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其中包括土壤、海洋、空气、淡水生态系统等整个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的微生物群落。 会上,来自各国的专家学者相互分享了微生物学在生态、健康、医学、工业、农业等各领域中最新的学术成果以及微[阅读全文]
-
土壤植物机器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启动
[内容预览]
| 2011/6/12 11:24:24本报北京6月9日电(记者姜靖)记者从今天在京召开的土壤植物机器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获悉,该实验室今年将陆续对“多功能跨区收割机移动监控技术”和“秸秆机械特性及检测方法研究”等8个开放课题进行立项研究。 2010年,该实验室通过互联网面向国内外高校、院所、企业发布开放课题申请指南,共收到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及现代农装等企业的开放课题申请书23份,本[阅读全文]
-
我国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 突破万次充放电循环
[内容预览]
| 2011/6/10 10:55:10近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2千瓦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成功实现1万次充/放电循环,电池模块的能量效率未见明显衰减。这是继日本住友电工公司之后,世界上第二套成功突破1万次充放电循环耐久性实验考核的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 记者从中科院了解到,2千瓦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是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华民研究员[阅读全文]
-
科学家发现古代水稻的"绿色革命" 水稻矮化育种
[内容预览]
| 2011/6/10 10:21:01新华网北京6月9日电 日本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人类在大约一万年前开始驯化水稻时,就选择出了一个与高产有关的重要基因,尽管他们对现代遗传学一无所知。 这个基因叫做半矮秆基因1,它使水稻长得较矮,从而能结出更多谷粒,并且抗倒伏的能力更强。围绕这个基因进行的水稻矮化育种,是20世纪中期全[阅读全文]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青岛成立海洋动力学和气候培训与研究区域中心
[内容预览]
| 2011/6/10 9:12:41新华网青岛6月9日电(记者徐冰、张旭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海洋动力学和气候培训与研究区域中心9日在青岛成立,其将作为协调机构推动全球海洋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和人员培训。 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张占海介绍,这个中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组建的第一个研究与培训中心,也是中国在联合国[阅读全文]
-
华南植物园关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内容预览]
| 2011/6/8 20:36:02CO2、CH4和N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其主要源是森林土壤。研究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规律与机理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为详细了解华南地区大面积人工林在不同管理措施下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华南植物园李海防博士在夏汉平研究员和傅声雷研究员的指导下系统开展了林下灌草剔除和固氮植物添加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在尾叶桉林(Eucalyptus urophylla)、厚荚相思([阅读全文]
-
第一届地球微生物生态毒理学国际会议召开
[内容预览]
| 2011/6/8 8:43:295月31日—6月2日,由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第一届地球微生物生态毒理学国际会议召开。来自美国、法国、斯洛文尼亚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150余人参加了会议。 围绕会议主题——地球微生物生态毒理学,与会代表就沉积盆地中沉积物和地下水的微生物生态毒理学;河口及河流、水体沉积物的微生物生态毒理学;土壤、沉积物和地下水中的重金属和类金属;土壤、沉积物和地下水中的异生素和内分泌干扰物;环境污染的生物标[阅读全文]
-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技术获多项突破
[内容预览]
| 2011/6/7 13:01:10本报讯 (于洋张兆军)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课题——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技术,日前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是一种将化学能连续不断地转化为电能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运行安全方便、发电时间持久等优点,特别适合作为笔记本电脑、电动自行车等便携式中小型化电源或充电电源使用。自20世纪60年代初问世以来,迅速发展成为国际高新技术竞争中的重要热点之一[阅读全文]
-
我国绘制完成世界首个鹅全基因组序列图谱
[内容预览]
| 2011/6/5 12:16:136月3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象山县浙东白鹅研究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鹅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这是我国独立研究完成的全世界首个鹅全基因组序列图谱,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揭示家鹅繁殖、抗逆、生长、肉质、羽色等性状的遗传基础,鹅的驯化、不同鹅种的生物学分类、中国家鹅的起源、优良鹅种的选育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据介绍,该项目采用目前最先进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策略,分别构[阅读全文]
-
能源植物绿玉树的组织培养研究取得进展
[内容预览]
| 2011/6/2 22:04:46绿玉树(Euphorbia tirucalli)属大戟科灌木,原产东非和南非的热带沙漠地区。因它的枝条碧绿,光滑无叶,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光棍树。其细胞能够积累甾酮、二萜、三萜类物质(主要成分为三萜烯)。乳汁成分和石油成分类似,是近几年热门的能源植物之一。此外它还是化学工业如维生素、类固醇化合物杀虫剂和抗癌药的重要来源。 华南植物园生物技术研究组马国华研究员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组吴国江等科研人员通过合[阅读全文]
-
华南植物园亚热带人工林碳汇功能研究取得新进展
[内容预览]
| 2011/6/2 22:00:18世界的人工林现存面积大约为2.64亿公顷,这些人工林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同时也是潜在的碳汇,有利于减缓大气CO2浓度的上升。在中国,由于大面积的造林,人工林现存面积大约为6200万公顷,这些人工林的净碳吸收对于全面评价中国森林的碳汇功能十分重要。 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领域博士研究生陈迪马等在傅声雷研究员的指导下,以中国南方大面积种植的尾叶桉人工林和厚荚相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为[阅读全文]
-
我国呼吁建立南中国海海啸预警系统
[内容预览]
| 2011/6/1 15:37:35“尽管自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之后,全球各国都开始重视海啸灾害的预警和防范,但各国的海啸预警系统建设只是局限在本国国内,南中国海区域性的海啸预警系统一直是个空白,这也成了国际社会海啸预警与减灾方面的一个关注点。”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于福江,日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政府间协调组第24届大会上表示。 目前,南中国海地区由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美国西海岸/阿拉斯加海啸警报中[阅读全文]
-
我国有了自己的高性能碳纤维产品
[内容预览]
| 2011/6/1 14:36:02本报讯 (史俊斌 段秀琳 荣元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邢球痕,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姚穆、周国泰等院士与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5月30日对由航天四院自主研制的高性能碳纤维产品进行了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材料制品性能稳定,生产工艺先进,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建议尽快在国内市场推广应用。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是伴随着我国航空航天及国防事业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阅读全文]
-
科技让养殖场废弃物变废为宝
[内容预览]
| 2011/5/30 9:54:03本报北京5月29日电(记者韩士德)随着全球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农场废弃物已经给地球环境带来巨大挑战,如何将这些废弃物有效利用,变废为宝?5月28日—29日,中美农业部共同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就养殖场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专家们认为,通过各种高新技术,完全可以将动物废弃物成功转变为生物燃气、生物能源和生物制品。 “生物质原料的年产出量为11.71亿吨标煤,4[阅读全文]
-
水泥悬浮态高固气比预热分解工艺创国际领先水平
[内容预览]
| 2011/5/29 14:42:48本报西安5月28日电 (张哲浩 史俊斌 郭垚)5月27日—28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粉体工程研究所徐德龙院士团队发明的悬浮态高固气比预热分解理论与技术,通过了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担任组长,多位院士组成的专家组的技术鉴定,其多项指标创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水泥生产的有效节能减排。 2010年,该技术成功应用于陕西阳山庄水泥有限公司25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经过半年多生产调试和7[阅读全文]
-
复旦大学成立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所和丁铎尔中心
[内容预览]
| 2011/5/28 8:24:51人民网上海5月27日电(记者 姜泓冰)27日,复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所和复旦-丁铎尔中心在沪宣告成立。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复旦大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所将原先分布于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生态学)、化学、历史地理、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经济学、法学、新闻学以及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等9个学科和院所的研究力量整合起来,发挥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聚焦于气候变化科学的重大科学问题。 复旦[阅读全文]
-
徐冠华:中国每年为全球变化基础研究投入3亿元
[内容预览]
| 2011/5/28 8:23:46人民网上海5月27日电 (记者 姜泓冰)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首届“全球环境变化与应对机制”国际研讨会上表示,中国的全球变化基础研究从去年起获得了巨大的投入支撑和进展,全球变化专项国家计划设计,每年投入高达3亿元。 徐冠华是在新成立的复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所主办的首届“全球环境变化与应对机制”国际研讨会上作主旨演讲时做上述表示的。他说,科技部2010年推出了全球变化[阅读全文]
-
我科学家研制出"体温计" 能探测海底可燃冰
[内容预览]
| 2011/5/27 9:24:44探头深海海底作业。张鑫在通过深海机器人控制探头。图由张鑫和美国MBARI研究所共同提供 5月26日记者从中科院海洋所获悉,该所张鑫博士作为第一完成人研发出一种“体温计”,可插入深海海底当场获得数据 ,不过这个“体温计”测量到的不是温度,而是海底沉积物中甲烷(可燃冰的主要成分)的可靠含量,这也是全球首个能现场检测海底沉积物中溶解的甲烷含量的设备,相当于把实验室移到了深海海底检测 ,得到最准确最新鲜[阅读全文]
-
深海底甲烷原位探测技术获突破
[内容预览]
| 2011/5/26 18:33:29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张鑫博士作为第一完成人与美国MBARI (Monterey Bay Aquarium Research Institute) 研究所合作,成功研制出基于深海ROV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 缆控机器人的深海甲烷原位探测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杂志,并在第一时间被《[阅读全文]
-
南中国海将建海啸预警系统 有望于2015年建成
[内容预览]
| 2011/5/25 8:45:28本报讯 (记者马力)国家海洋局昨日透露,目前南中国海沿岸的9个国家正共同建设“南中国海海啸预警系统”,该系统将共享各国的监测信息,可在10分钟内向各国发布海啸预警。 系统有望2015年建成 昨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政府间协调组第24届大会在京召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于福江介绍,南中国海区域性的海啸预警系统一直是一个空白。2009年,太平洋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政府[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