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专家提出提高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思路

    [内容预览]

    | 2009/4/17 8:55:25
    本报讯(实习生张颖)加强监测诊断、发展预测模式、改进技术方法、改革预测流程、建设业务平台,在4月14日召开的气候预测业务技术发展高层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提出提高我国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的主要思路。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李维京表示,我国是世界上开展短期气候预测业务较早的国家之一,取得很大成绩,但在异常气候的监测、机理及诊断方面还存在不足;在平流层和海洋次表层的气候异常信号的监测方面尚存空缺,气候预测主

    [阅读全文]

  • 我国“环境一号”卫星顺利实现在轨交付

    [内容预览]

    | 2009/4/15 20:08:54
        新华网上海4月15日电(记者 杨金志)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获悉,我国“环境一号”A、B星已经完成半年的在轨测试,日前顺利实现在轨交付。     2008年9月6日,我国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环境一号”A、B卫星分别成功送入太空。卫星投入使用后,实现了我国灾害与环境的快速监测和预报。 &nbs

    [阅读全文]

  • 生物环保新材料应用八领域

    [内容预览]

    | 2009/4/15 16:31:17
       医学止血剂、化妆品保湿剂、食品加工增稠剂……南开大学研制的环保高分子材料γ-聚谷氨酸将在这些领域大显身手。该高新技术成果在食品、化妆品、医药、环保、农业和水处理等八大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据南开大学环境微生物与微生物催化室研究人员介绍,通过微生物方法合成的环保材料γ-聚谷氨酸,具有优良的水溶性和吸附性,吸水量最高

    [阅读全文]

  • 中国研发出便宜高效染料太阳能电池

    [内容预览]

    | 2009/4/15 9:53:56
    据美国《技术评论》杂志报道,中国科学家王鹏和同事通过改造染料成分,研发出了更便宜高效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能使太阳能更便宜,这种电池比传统的硅太阳能电池成本更低,而且更容易印在柔软的表面,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制造这类高效的电池需要由贵重的金属钌和易挥发的电解液制成染料。前不久,中科院长春研究所的王鹏和同事用另外两种原料研制出了一类新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新电池不仅更高效

    [阅读全文]

  • 上海正在研制微藻制油 既能“开源”又能减排

    [内容预览]

    | 2009/4/9 9:48:09
    能源危机和全球变暖是目前全世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两大问题。针对前者,科学家们正试图通过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针对后者,相关的二氧化碳收集和埋藏技术也在发展中。不过,上海正在研发的一种新兴技术既能“开源”,又能减排,可谓一箭双雕,这就是微藻制油。一般而言,科学家把玉米制油等作为生物质能利用的第一代技术,秸秆发电是第二代,而微藻制油就是第三代,其应用前景非常

    [阅读全文]

  • 全球海洋观测机遇难求

    [内容预览]

    | 2009/4/1 9:14:56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许建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不仅要加大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力度,力争能预测一天、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年的天气情况,还要具备预测几年、几十年内将要发生灾害的能力,使人类能从灾害源头上提前预防。而要对天气进行准确的预测尚需大范围,乃至全球区域的、长时间的观测资料积累,更需提高对引起灾害的海洋或天气异常现象的认知程度。事

    [阅读全文]

  • 全球海洋观测:提高气候预测及台风预警能力

    [内容预览]

    | 2009/4/1 9:13:44
        本报记者:杨朝晖     课题描述: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    点评专家:苏纪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攻关动态   由扬中市人民医院、扬中市肿瘤研究所与上海长征医院共同承担的一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研课题,日前在扬中市人民医院正式签约。   该项研究在

    [阅读全文]

  • 中草药制剂用于海水鱼病害防治研究获突破

    [内容预览]

    | 2009/3/31 14:03:15
    随着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海水养殖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承担的“中草药制剂用于海水鱼病害防治的研究”项目在山东完成鉴定并逐渐实现产业化生产,我国在防治鱼类病害方面有了新的手段。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副所长王勇强告诉记者:“以后鱼类生病后不用再使用抗生素,而是天然的中草药,中草药制剂的开发和使用有望彻底解决鱼类产品药物残留问题,还可以起到使其‘强身健体’的作用。” 研究:配方与疗效相结

    [阅读全文]

  • 建筑节能要用数据说话

    [内容预览]

    | 2009/3/31 8:43:15
    本报讯(记者赵凤华)在3月25日举办的第五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节能论坛上,清华大学江亿院士、朱颖心教授、杨旭东教授通过大量的建筑能耗数据横向比较研究,深入剖析各类中外建筑能耗的差异,提出建筑节能工作不仅仅是研究和推广某些技术、产品或措施,更应该从文化出发,倡导节能的生活方式和建筑使用模式。  江亿提出,我国目前的建筑能耗,无论是人均能耗还是单位面积能耗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因为我国人民的

    [阅读全文]

  • 城市垃圾为何不能“零污染”消纳?

    [内容预览]

    | 2009/3/18 8:12:29
    全国人大代表、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沁新最近向记者透露,中信重工自主研发的水泥回转窑消纳城市垃圾配套设备有望年内投产。“一条日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日消纳城市垃圾可达1000—1500吨”。   两会上,任沁新带来了关于推广利用水泥回转窑消纳城市垃圾技术的建议,会前会后,会上会下,他都在为“垃圾”奔忙着。   让任沁新真正操心的并不是技术问题。据他介绍,利用水泥回转窑消纳城市垃圾在国外

    [阅读全文]

  • 能源再生技术能否“再生”?

    [内容预览]

    | 2009/3/17 9:50:32
    你可曾想过,人们一直推崇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所需的许多原材料或许不可再生?近期在伦敦召开的能源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会人员表示,实际上目前大多数先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通常都基于不可再生的资源,科学家需要寻找更好的方式,以求能够让再生能源技术真正实现再生。  新能源发展危机重重  美国IBM公司的苏普拉蒂克·古哈在会上谈到,硅太阳能电池的销售量与日俱增。当今90%以上的太阳

    [阅读全文]

  • 我国秸秆生物气化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取得进展

    [内容预览]

    | 2009/3/17 9:23:20
    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记者李江涛)我国在秸秆生物气化技术方面取得进展,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这项由北京化工大学科研团队攻关的技术既可解决大量秸秆露天焚烧导致的大气污染和交通安全问题,又可生产清洁可再生能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每年产生各类作物秸秆约7亿吨,其中有约50%未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还由于大量秸秆的露天焚烧,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并引发火灾和影响高速

    [阅读全文]

  • 上海世博会将展示大规模太阳能技术应用

    [内容预览]

    | 2009/3/14 11:21:54
    根据规划和设计建设方案,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在中国馆、主题馆等永久场馆采用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根据永久场馆的外形构造、未来使用频率高的特点,主要采用了目前较为可靠的产品和并网方式,即采用晶体硅产品与场馆实现建筑一体化结合,并在南市电厂屋顶安装部分新型太阳能产品,将首次实现35千伏高压并网发电技术。  由“世博科技行动计划”设立专项研究的世博会太阳能应用科技创新涉及世博园区中国馆

    [阅读全文]

  • 推绿色技术 促节能减排

    [内容预览]

    | 2009/3/12 15:40:43
    “十一五”前两年,节能减排主要采用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等简单易行的办法,致使国家确定的目标仍未得到真正的落实。而近来在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内需、灾后重建中,一些原受控受限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又重新上马。因此,推广绿色技术、促进节能减排显得越发重要。但目前的主要问题与困难是:有关企业认识不到位,自觉性不强,节能减排的科技研发能力较弱;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不够;节能减排技术

    [阅读全文]

  • "十二五"国家科技规划战略研究启动

    [内容预览]

    | 2009/3/11 9:26:52
    日前,科技部启动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战略研究工作,强调突出6个重点方向,并就战略研究提出具体要求。  科技部计划司有关人士介绍,“十二五”科技规划是贯彻落实和继续深入推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各项战略部署的又一举措,涉及我国未来5年科技发展的全局,在战略研究方面必须突出6个方面。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对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等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明

    [阅读全文]

  • 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启程回国

    [内容预览]

    | 2009/3/10 13:28:15
    中山站时间3月9日15时30分(北京时间9日18时30分),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完成了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告别中国南极中山站启程返航。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的140多名队员踏上了回国之路,而28名越冬考察队员留在中山站坚守一年。 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于2008年10月20日从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出发,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奔赴南极,执行中国2008年至

    [阅读全文]

  • 我国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沉积构造形式

    [内容预览]

    | 2009/3/9 21:17:06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栾锡武研究员根据对采集到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分析,并结合世界其他水合物航次的成果,发现了一种新的沉积构造形式,并正式命名为逸气揭皮构造。 中科院海洋所介绍,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天然产物,为人类认识的时间并不长。但自发现以来,由于其巨大的资源潜力与环境效应,一直吸引着各国科学家的高度兴趣,并不断有关于天然气水合物的新发现。 栾锡武研究员在研究中发现,逸气揭皮

    [阅读全文]

  • 科技部开展“十二五”科技规划研究工作

    [内容预览]

    | 2009/3/9 9:34:18
    日前,记者从两会上获悉,科技部开始启动“十二五”科技规划战略研究工作,将重点突出以下六个方面:  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发展一定是符合科学规律、依靠科技创新的发展。通过对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等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明确以促进科学发展,推动自主创新为主要任务,积极应对当前宏观发展形势变化,突出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气候变化、科技惠民等战略领域的科技工作,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

    [阅读全文]

  • 专家称“人工湿地”环保新技术在西部具推广价值

    [内容预览]

    | 2009/3/7 10:28:47
    “人工湿地系统技术处理污水及生态建设领域的中美学术交流会”日前在兰州举行,此间专家认为,此项技术在西部极具推广价值。   此间专家以甘肃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污水处理厂项目为例进行了分析和交流。  据负责实施这个项目的兰州汉氏环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这项“人工湿地”技术利用荒漠化的土地对污水进行生态化(微生物、植物)处理,既可使处理后的水达到生态用水标准或污水回用的标准,又可因此建立大片的绿色

    [阅读全文]

  • 西北作物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取得突破

    [内容预览]

    | 2009/3/7 1:06:41
    本报讯 近日,由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承担的科技部社会公益类研究项目“西北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评价方法”通过验收。该项目在气候变化对作物生理生态、生长发育、种植结构的影响等方面有所突破,丰富了我国农业气象学的内容,为国内外干旱农业气象业务、科研和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科学基础和重要参考。   该项目通过科学试验研究,揭示了西北地区农作物生理生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了西北地区作物生长发育

    [阅读全文]

2031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