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最新研究显示:干旱持续一世纪导致玛雅文明崩溃

    [内容预览]

    | 2012/11/15 4:49:38
    蒂卡尔遗址丛林中的玛雅金字塔  2009年年底,灾难片《2012》风靡全球。2012年11月22日,这部讲述地球毁灭的电影即将推出3D版,继续在电影世界中描绘玛雅人关于“地球末日”的预言。然而,颇为巧合的是,就在11月9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玛雅文明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指出是一场长期干旱导致了玛雅文明的崩溃,证实了这一古代文明消亡源于气候变化的假设。而人类目前面临的共同挑战正是气候变化。 

    [阅读全文]

  • 美国最大生物银行初具规模 发布初始研究成果

    [内容预览]

    | 2012/11/13 14:22:50
     美国将建成最大基因生物银行。 图片来源:blog.dnagenotek.com 本报讯(记者唐凤)在近期举行的美国人类遗传协会(ASHG)年会上,研究人员整合了他们收藏的加利福尼亚州北部10万人的基因和医学数据,并发布了初始研究成果。这将帮助建成美国规模最大的“生物银行”。 《科学》杂志相关报道称,科学家的这些努力工作已经揭示了死亡数和染色体终端的有趣联系

    [阅读全文]

  • 微小海洋生物极大影响气候变化

    [内容预览]

    | 2012/11/13 5:32:03
    太空拍摄的海洋浮游植物。海洋通过微生物“呼吸”。  本报综合消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未来较暖的海水可以显著改变海洋浮游植物种群的分布,微小生物体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研究人员称,到21世纪末,较暖的海洋会导致这些微小海洋生物种群在两极附近蓬勃发展,而在赤道水域萎缩。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学家托马斯说:“在热带海洋中,我们预测潜在的多样性即浮游植物的数量将下降40%。如果海洋继

    [阅读全文]

  • 澳大利亚大堡礁珊瑚层消失过半

    [内容预览]

    | 2012/11/8 12:50:54
    美丽的大堡礁珊瑚正在逐渐消失  晨报记者 郁文艳  大堡礁是许多人到澳大利亚必去的景点之一。今年10月初公布的一项研究发现,过去27年中,大堡礁的珊瑚已经消失了一大半,主要原因是热带气旋、长棘冠海星的破坏以及珊瑚礁的漂白现象。不过,这几天最新公布的另外一项研究却指出,珊瑚的减少与欧洲人50多年前在澳大利亚大陆的殖民扩张有关,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化肥、各种含杀虫剂的排放物“杀死”了很多珊瑚,因此人类才

    [阅读全文]

  • 全球变暖对水生动物体型有影响 远大于陆地动物

    [内容预览]

    | 2012/11/7 15:34:17
    英国玛丽女王学院、伦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5日报告说,全球变暖对不同物种体型的影响也不一样,其中对水生动物的影响远大于陆地动物。  研究人员研究了169种陆地、淡水和海洋动物在气温升高时的反应。他们发现,在环境温度升高到尚不至于导致严重损害的情况下,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成年水生动物的体型缩小约5%,而成年陆地动物体型仅缩小约0.5%。  研究人员推测,气温升高对水生动物体型影响更大的最可能原因是,

    [阅读全文]

  •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内容预览]

    | 2012/11/5 11:19:32
    为期两周的南极会议2日结束。《南极条约》部分成员国、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委员会和欧盟等国家和组织的代表未能就加强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问题达成新的协议。会议宣布,待到2013年7月把所有相关科学依据都考虑进去之后再讨论决定。  南极地区有大量的渔业资源,磷虾资源尤为丰富。全世界有磷虾80多种,其中以南极磷虾为主。它们成群地生活在南冰洋中。据有关科考测算,南冰洋有磷虾数十亿吨,是蓝鲸、长须鲸、企鹅、海

    [阅读全文]

  • 2100年太平洋生态系统推演

    [内容预览]

    | 2012/11/5 7:32:59
    2100年太平洋生态系统推演  生物多样性或将丧失20%  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子刊《气候变化》上的研究调查了在北太平洋公海上不同生物的分布情况,并探索了随着全球海洋温度上升和海洋生物生产力水平的改变,下个世纪的海洋生物的分布会如何变化。研究人员推断,一些关键的海洋栖息地的位置将会偏移到600英里(约合966公里)之外。  为了进行实验,论文作者采用了复杂的数学模型,并从为期十年的“TOPP”(

    [阅读全文]

  • 南海动物物种数量达5600多种 涵盖动物界所有门类

    [内容预览]

    | 2012/11/4 3:37:46
    中新网海口11月2日电(记者 付美斌)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王力军2日在南海海洋生态环保研讨会上透露,据不完全统计,南海动物物种数量约5600多种,其中以鱼类1000多种、头足类70多种、虾蟹130多种等甲壳类经济动物为主。  王力军介绍说,南海动物几乎涵盖动物界所有门类和类群,不仅包括海洋动物类群,同时也包括岛屿陆地动物类群。海南岛周边海域鱼类有344种、甲壳类有47种、头足类有15种。

    [阅读全文]

  • 北美东海岸甲烷冰或将解冻 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挑战

    [内容预览]

    | 2012/11/2 2:54:40
    图中标注为暗红色的是从墨西哥湾流入大西洋的墨西哥暖流。图片来源: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甲烷水合物样品。图片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最近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由于流经北美东海岸的墨西哥湾暖流发生了变化,沉睡在该地区约1万平方公里海床上的冰冻甲烷已变得很不稳定。由于甲烷的温室效应远远大于二氧化碳,因此研究人员认为,任何大规模的甲烷释放都将对气候产生重大影响。专家

    [阅读全文]

  • 科学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可导致植物腐烂速度加快

    [内容预览]

    | 2012/11/1 9:37:33
    秋风落叶乱为堆,不过这些落叶却可被视为一种天然碳汇。在春天,叶片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碳化合物。当秋天到来,树叶飘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消化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腐烂的树叶又会将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回大气中。  事实上,每年释放到地球大气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有90%以上源于有机碳的自然腐烂。了解树叶腐化的速度可以帮助科学家预测全球二氧化碳通量(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面积的二氧化碳的量),并

    [阅读全文]

  • "活化石"崖柏现肇庆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曾称灭绝

    [内容预览]

    | 2012/10/31 10:34:27
    状如腾飞蛟龙的极品崖柏  “活化石”崖柏现肇庆  199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曾宣布崖柏灭绝  羊城晚报肇庆讯 近日有市民报料称,在肇庆一市民手中就持有数十崖柏藏品,其中有的崖柏已超千岁,十分珍贵。据悉,崖柏是和恐龙同时代的国宝级植物,1998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曾宣布其灭绝。10 月29 日上午,羊城晚报记者辗转找到持有者明哥,一睹崖柏真容。  步入明哥家里,俨然一个崖柏博物馆,所见所及之处,

    [阅读全文]

  • 北极融化将释放8500亿吨碳 全球变暖进程将加快

    [内容预览]

    | 2012/10/30 11:52:22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近日有最新研究成果称,北极融化将释放8500亿吨碳,全球变暖进程将加快。  印度时报近日发表一篇题为《最新研究称北极融化将释放8500亿吨碳》的报道。报道称,全球变暖已经超出预想。美国地质勘探局牵头的一项调查称,随着北极地区在下个世纪逐步融化,被冰冻的440亿吨氮、8500亿吨碳将进入大气。北极融化已经开始,海冰规模今年夏天降至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如数据无误,这意味着

    [阅读全文]

  • 浮游植物正逃离热带

    [内容预览]

    | 2012/10/30 5:32:41
    科学家无法确定浮游植物,如上图的钙板金藻,能否快速适应日益升高的海温。  图片来源:Alison R. Taylor/UNC Wilmington Microscopy Facility  在这个变暖的世界里,热带食草动物可能将面临一个很明显的有限的菜单。  根据一项最新研究,随着日益升高的温度,很多种类的浮游植物——微小的、类似植物的微生物,食草动物以此为食——的生存范围将从热带地区迁移到两极。

    [阅读全文]

  • 美国评选“2012年十大新物种”

    [内容预览]

    | 2012/10/30 4:59:56
    2012年,科学家从200个候选动植物里挑选出了10种最具代表性的新物种,其中包括在雨天打喷嚏的塌鼻猴、蓝色狼蛛、只在晚上开花的兰花物种等等。为纪念“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卡罗勒斯・林奈,每年科学家都会评选出十种新发现的物种代表。  每年5月23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物种勘测协会都会评选出十种新发现的物种代表,这么做是为了纪念卡罗勒斯・林奈的诞辰,正是这位瑞典植物学

    [阅读全文]

  • 微小海洋生物可能极大影响气候变化

    [内容预览]

    | 2012/10/30 4:58:21
    本报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未来较暖的海水可以显著改变海洋浮游植物种群的分布,微小生物体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相关研究报告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学快讯》杂志在线版上。   研究人员称,到21世纪末,较暖的海洋会导致这些微小海洋生物种群在两极附近蓬勃发展,而在赤道水域萎缩。该报告的合著者之一、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学家托马斯说:“在热带海洋中,我们预测潜在的多样

    [阅读全文]

  • 科学家发现瓢虫新物种 可将其头部缩回身体内部

    [内容预览]

    | 2012/10/30 4:55:10
    该图为新发现的Allenius iviei瓢虫,从这个角度并不能看到其头部。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称他们发现了一种可将自己头部像乌龟一样缩回身体内部的瓢虫新物种。  据了解,该新物种是由一名来自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Montana State University)往届昆虫学毕业生罗斯-温顿(Ross Winton)所发现。这只昆虫被他在蒙大拿州西南部沙丘上所设的圈套中捕获,起初温顿还以为这只小

    [阅读全文]

  • 2.5亿年前地球曾出现致命高温 绝大多数物种消失

    [内容预览]

    | 2012/10/30 4:49:27
    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使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物种消失。而在二叠纪末大灭绝后的早三叠世早期的死亡区竟然神奇地延续了长达500万年。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温度升高到了致命的程度,海水表面达40℃,而在陆地上可能高达50℃。此项研究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赖旭龙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和英国利兹大学保罗·魏格纳教授及德国爱尔兰根大学-纽伦堡大学麦克·约阿希姆斯基教授

    [阅读全文]

  • 6600万年前最原始灵长动物似松鼠

    [内容预览]

    | 2012/10/30 4:29:16
    最原始灵长动物化石显示人类祖先像松鼠 最原始灵长动物化石显示人类祖先像松鼠(图)北京时间10月2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公布了对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灵长类动物的新见解。对最近发现化石作了分析的研究人员表示,6600万年前小而敏捷的普尔加托里猴用大部分时间吃水果和爬树。这些化石是已知最早的普尔加托里猴头下骨骼,以前只发现过它的牙齿。研究报告作者之一、美国耶鲁大学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斯蒂芬-切斯特

    [阅读全文]

  • 全球约22%的家畜品种面临灭绝危险

    [内容预览]

    | 2012/10/30 0:15:57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10月24日表示,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全球大约有22%的家畜品种面临灭绝的危险,采取果断措施遏制家畜遗传多样性的减少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这也是正在罗马举行的《动物遗传资源全球行动计划》实施进展报告审查会议所要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 目前在罗马举行的粮食和农业动物遗传资源政府间技术工作组会议正在重点审议2007年通过的《动物遗传资源全球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该计划旨

    [阅读全文]

  • 研究发现鸟类灭绝速度加快 保护策略须不断实施

    [内容预览]

    | 2012/10/29 22:50:08
    研究专家估计,在过去500年内,共有279种鸟的种类和亚种类消失,如毛里求斯飞行缓慢的渡渡鸟以及北美的信鸽。全球物种灭绝速度在1900年达到最高值,然后开始下降,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鸟类死亡速度在20世纪中期开始上升。  “研究开始之前,我们都希望灭绝速度已经在降低。从历史记录来看,很多灭绝都发生在海岛上,尤其是太平洋的岛上,但是很多脆弱的生物种类已经消失很久了。”朱迪撒·萨博(Judit Szab

    [阅读全文]

2371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