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五百余种植物濒临灭绝 自然环境改变难生存
[内容预览]
| 2012/10/24 23:00:06新华网巴黎10月23日电(记者黄涵)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法国委员会23日发布的“法国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法国本土有512种植物濒临灭绝。 这份报告由该委员会与法国植物博物馆联合会、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共同完成。研究人员对法国本土1000多种稀有植物进行调查后发现,至少有512种植物面临灭绝危险,其中73种只生长在法国本土。 报告认为,自然环境改变或受到破坏、城市化、污染是导致这些植物物种难以[阅读全文]
-
研究显示:跨厄尔尼诺现象或有助预测龙卷风灾害
[内容预览]
| 2012/10/24 12:30:01最新研究显示,美国近年来暴发的一些灾害性的龙卷风与某种特定类型的气候模式有关。这一发现或将有助于人们预测龙卷风来袭的时间。 据趣味科学网报道,该模式被称为跨厄尔尼诺现象,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的一部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是一种受热带太平洋海域表面温度影响的气候周期,会对全球气候模式产生影响。这项于近期发表在《气候杂志》上的研究称,当春季拉尼娜现象逐渐减弱时,跨厄尔尼诺现象最为明显,[阅读全文]
-
北极深海垃圾增多 海底生物或因此受到生存威胁
[内容预览]
| 2012/10/24 12:27:51德国研究人员发现,在冰冷的北极深海,一些质地较硬的垃圾正逐渐堆积,那里的海底生物可能因此受到生存威胁。 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22日发表声明说,该机构长期利用深海观察站在北极海底拍照,结果发现在2002年约有1%的照片中出现垃圾。到2011年,拍到垃圾的照片数量已占照片总数的大约2%。 声明说,很久以来,北冰洋及其深海区一直是遥远且近乎原始状态的区域,也正因如此,该区域垃圾增多[阅读全文]
-
海洋局:加快建立实施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步伐
[内容预览]
| 2012/10/24 5:35:35中新网10月23日电 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10月18日,国家海洋局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组织召开了渤海海洋环境保护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了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红线划定工作。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指出,有关部门要加快建立实施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步伐,重点做好“六个结合”,扎实推进渤海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建立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是加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的重要举措和创新,对维护渤海海洋生态安[阅读全文]
-
海洋酸化威胁岛国食品安全
[内容预览]
| 2012/10/23 11:15:02非营利性世界海洋环保组织Oceana日前表示,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所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将给小岛屿国家和沿海国家带来最沉重的打击。 据路透社报道,Oceana根据二氧化碳排放增多、海洋温度升高以及全球海洋不断酸化的综合影响,列出了最脆弱国家的排名名单,印度洋的科摩罗群岛高居榜首,前五名中还包括多哥、库克群岛、基里巴斯和厄立特里亚。Oceana说,由于牡蛎、蛤蚌和贻贝等贝壳类海产品尤其易受影响,那些严[阅读全文]
-
遥感显示:青海湖面积达十二年来最大值
[内容预览]
| 2012/10/21 10:32:48新华网西宁10月21日电(记者陈国洲)青海省气象局的最新遥感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青海湖面积达到4402.5平方公里,连续8年湖水面积不断增大,达到近12年来最大值。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对于中国内陆地区区域环境意义重大。然而,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过去多年青海湖水域面积不断萎缩,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利用2001年以来连续12年同期的卫星资[阅读全文]
-
极端高温致赤道生态系统几百万年难以恢复
[内容预览]
| 2012/10/20 11:57:53本报武汉10月19日电(记者夏静通讯员李琳)今日,《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牙形石研究小组与英国利兹大学教授保罗・魏格纳和德国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教授麦克・约阿希姆斯基的合作研究成果。此项研究记录了贵州和广西交界南盘江地区的完整温度变化情况,第一次说明了极端高温气候是导致赤道纬度生态系统在几百万年内不能得到恢复的原因。 研究表明,2.52亿年前至2.47亿[阅读全文]
-
揭开世界“第三极”生态面纱
[内容预览]
| 2012/10/19 3:49:05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考显示,该地区食物链保存完好,生物多样性水平超预期。 “天然动物园” 这次科考于2009年启动。 科考负责人之一、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恢复研发中心主任胡慧建告诉记者,“在这次科考中,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发现大约460种脊椎动物。” 根据阶段性成果报告,本次科考还发现了蛇类新物种1种、国内近40年未发现的蛇类1种、国内鸟类和蛇类新记录各1种、未确[阅读全文]
-
新西兰首次发现奇特的雌雄同体铃鸟物种
[内容预览]
| 2012/10/19 3:45:27生物学家在新西兰发现的这只铃鸟不但外形兼具雌雄双性特征,而且叫声也兼具双性特征。 据国外媒体报道,动物世界的同性恋甚至是双性恋现象并不足为奇,但据据最近一些动物学家称,他们在新西兰发现的一只铃鸟却是世界上第一只拥有雌雄同体特征的铃鸟。 据《新西兰邮报》(The Dominion Post)报道,在新西兰西兰蒂亚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已经确认他们发现了一只“雌雄同体”的铃鸟,该物种同时表现出雌[阅读全文]
-
全球湿地百年消失半数
[内容预览]
| 2012/10/18 3:47:36新华社专电 一份16日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100年中,全球大约半数湿地遭破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说:“过去100年,我们破坏了全球50%的湿地。这是惊人数字。” 这份报告说,在亚洲和其他一些地区,沿海湿地以每年1.6%的速度消失。1980年以来,红树林覆盖面积减少20%,大约360万公顷。近来以每年多至1%的速度消失。 全球湿地面积大约为1300万平方公里,是重要水源地[阅读全文]
-
全球25种灵长类动物濒临灭绝 亟须保护免受危害
[内容预览]
| 2012/10/17 22:11:50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15日发布报告,25种灵长类动物濒临灭绝,需要全球行动,以保护它们免受森林砍伐和非法贸易之害。 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当天在印度南部城市海得拉巴举行的生物多样性会议发布这一报告,罗列25种濒临灭绝的灵长类动物,其中6种在岛国马达加斯加,5种在非洲大陆,5种在南非,9种在亚洲。 一些研究灵长类动物的专家每两年发布这一报告。 报告说,马达加斯加的狐猴受到栖息地破坏和非法狩猎严重威胁[阅读全文]
-
开普敦41只受漏油污染企鹅被放生 已重返大自然
[内容预览]
| 2012/10/15 10:40:172012年10月13日,非洲开普敦,41只非洲企鹅在南非海鸟保护基金会待了六周后被放生,回到印度洋。 2012年10月13日,非洲开普敦,41只非洲企鹅在南非海鸟保护基金会待了六周后被放生,回到印度洋。 当地时间2012年10月13日,非洲开普敦,41只非洲企鹅在南非海鸟保护基金会待了六周后被放生,回到印度洋。2009年9月,土耳其散煤货船漏油,对非洲企鹅造成危害,现在这些企鹅已经复原。由于海[阅读全文]
-
全球变暖已“中止”16年
[内容预览]
| 2012/10/15 9:51:28自16年前开始全球变暖的趋势便已经停止。 昨日,英国《每日邮报》援引权威机构数据称,全球气候变暖已从16年前开始出现中止现象。从1997年至2012年,全球总体气温再未升高。 上周,世界气候变化权威研究机构、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琼斯气候研究中心联合发布最新“Hadcrut”气温记录表。该表显示,从1997年年初至2012年8月,全球总体气温变化仅为0摄氏度,而2011年至今年[阅读全文]
-
中吉携手监测帕米尔高原生态
[内容预览]
| 2012/10/15 8:45:36伊塞克湖是此次科学考察的重点之一,中吉两国科学家已经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在伊塞克湖设立科学观察站共同研究。布兰那塔内部狭长仅能容纳一名科考队员勉强通过。散落在布兰那古塔周边的“突厥石人”。 本报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今晨电 (特派记者黄建高)昨天,2012天士力帕米尔高原科学考察探险队与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举行合作洽谈。双方在生态环境监测、咸水灌溉技术推广、矿产资源开发、考古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阅读全文]
-
研究人员称南极海冰图或藏气候变化线索
[内容预览]
| 2012/10/13 22:08:31一些研究人员说,借助绘制南极海冰以下空间的三维图像,有助科学界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给南极造成的影响。 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等8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在南极水域施放一个潜水机器人,在冰层下大约20米处自由活动,运用多波束声纳评估冰层下方状况。 路透社10日援引南极冰河学家扬·利泽尔的话报道:“我们可以获得完整的三维图像。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这确实让我们激动。” 把冰层下数据和空中仪器对海冰表面冰[阅读全文]
-
肯尼亚湿地面临被蚕食的威胁
[内容预览]
| 2012/10/11 13:30:19两只狒狒在肯尼亚那库鲁湖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肯尼亚副代表克里斯在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肯尼亚气候变得越发干旱,该国湿地面临被蚕食的威胁。据肯尼亚国家环境管理局局长杰弗里介绍,在湿地边缘开垦田地导致该国湿地面积显著减少,此外,气候变化也是湿地退化重要原因,肯尼亚政府正积极制定湿地管理政策,力争扭转局面。 一只鸟在肯尼亚纳瓦沙湖畔飞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肯尼亚副代表克里斯在近日接受新[阅读全文]
-
科学家称全球气候变暖或致南极洲冰雪增多
[内容预览]
| 2012/10/11 13:25:06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一些冰雪地区开始出现消融现象,并引发水平面升高会淹没陆地的担忧。但据美联社10月10日报道,科学家近日发表的观点却与此相反,认为南极洲会因气候变暖而被更多冰雪覆盖。 科学家表示,冰雪有可能将永远覆盖南极洲,覆盖面积将超过以往的范围,而这有可能是人为气候变暖造成。当北极近年来不断流失冰川时,靠近南极的海水却在变冷。南极的冰川覆盖面积已经在今年9月达到创纪录的751万平方英里([阅读全文]
-
北极海冰覆盖面积历史最低
[内容预览]
| 2012/10/9 12:25:408月全球平均气温高出上世纪1.12华氏度北极海冰覆盖面积历史最低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国家气候数据中心(NCDC)发布的月度气温报告称,今年8月全球平均气温比20世纪全球8月平均气温高1.12华氏度,是自1880年有记录以来全球在8月气温度数排名第四的月份。 根据NCDC的报告,今年8月,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综合值为61.22华氏度,全球地表温度为61.72华氏度,是有记录以来第二个最[阅读全文]
-
《世界森林状况》发出预警:775年后世界森林将会消失
[内容预览]
| 2012/10/9 12:16:12中国环境报讯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日前在罗马总部发布了每两年出版一次的旗舰报告《世界森林状况》,重点关注在向可持续的全球经济过渡过程中,森林、林业和林产品发挥的重要作用。 2012年《世界森林状况》报告显示,目前森林覆盖面积约为40亿公顷,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31%;木材仍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占全球初级能源总供给量的9%以上,是20多亿人做饭和取暖所依赖的主要能源。此外,世界最贫[阅读全文]
-
澳科学家称大堡礁在过去27年中消失了一半
[内容预览]
| 2012/10/3 5:18:16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区,也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观之一。大堡礁有600个大小岛礁,绵延2400公里,宛如一道天然海堤,像堡垒护卫着海岸,故称堡礁,总面积20.7万平方公里。在这片珊瑚礁区,有300多种活珊瑚,色彩绚丽,千姿百态,构成一幅景色迷人的天然艺术图画。礁群所环抱的湖,水深一般不到60米,礁外波涛汹涌,礁内湖平如镜,海水澄清,生存着各种美丽、稀奇的鱼类、蟹类、软体动物类、[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