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发现新种水母 同类相残长数百带刺触须
[内容预览]
| 2011/1/26 13:47:10北京时间1月2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刊登了一组照片,展现了一种新发现的水母。这种水母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会攻击其他水母,制造同根相煎的惨剧。 1.粉红色吝啬鬼在休息 粉红色吝啬鬼在休息(图片来源:Don Demaria) 照片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礁岛群沿海拍摄,展现了一只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的水母,数百根[阅读全文]
-
爱尔兰摄影师耗时1年拍摄翠鸟入水捕鱼瞬间
[内容预览]
| 2011/1/26 11:46:04摄影师耗时一年,终于拍摄到满意的翠鸟入水捕鱼瞬间 中新网1月26日电 据英国媒体报道,一名爱尔兰业余摄影师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拍摄了一套翠鸟冲入水中觅食的清晰照片。 现年53岁的诺埃尔.马瑞(Noel Marry)来自爱尔兰劳斯郡,他是一名3个孩子的父亲,也是一名业余摄影师。他说自己拍摄翠鸟的灵感,来源于一套英国广播公司关于翠鸟生活的纪录片。 由于翠鸟是一种行动敏捷、性格“腼腆”的小鸟,要抓拍[阅读全文]
-
全球暖化加剧 北极熊被迫游水九天寻找冰块歇息
[内容预览]
| 2011/1/26 10:50:10北极熊(资料图) 中新网1月26日电 据外媒报道,北极熊向来穿梭于浮冰之间捕猎海豹,但全球暖化加剧北极冰层融化,北极熊在捕猎期间的游泳时间愈来愈长。 据报道,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研究发现,在阿拉斯加以北、北冰洋波弗特海,一头被装上全球定位装置的雌性北极熊,竟要在2至6℃的海水中,连续游水超过9日,游过687公里寻找冰块休息。 科学家说,在大片冰层融化的情况下,北极熊为寻找食物而被迫远距离游泳,面[阅读全文]
-
生物链顶端不胜寒 野生虎:倍增还是灭绝?
[内容预览]
| 2011/1/26 10:38:27WCS成员正在给野生老虎戴无线电项圈我国拍到的第一张野生东北虎照片 农历庚寅虎年即将过去。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关老虎的新闻不少,特别是2010年11月21日至24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高级别保护老虎国际论坛,更引起人们对野生虎保护问题的广泛关注。论坛上有专家警告,如果各国不采取切实保护措施,野生虎可能到下一个农历虎年(即2022年)踪迹全无。而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学会(WCS)中国区项目负责人、中科[阅读全文]
-
外来物种牧豆树在博茨瓦纳泛滥成灾 成严重威胁
[内容预览]
| 2011/1/19 10:05:20新华社电在博茨瓦纳干旱的卡拉哈迪南地区,殖民时期为保护土地、预防沙漠化而引进的牧豆树如今已经泛滥成灾,对当地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 当地媒体报道说,目前博茨瓦纳全国范围内牧豆树的入侵面积高达40848公顷,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卡拉哈迪南地区。[阅读全文]
-
保加利亚境内越冬鸟类数量大减
[内容预览]
| 2011/1/19 10:01:14新华社索非亚1月17日电(记者谢学敏)保加利亚鸟类保护协会17日发布报告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到保加利亚越冬的鸟类数量呈明显减少趋势,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 保鸟类保护协会的报告说,在上世纪90年代,每年在保加利亚越冬的鸟类数量大约是70万只,而去年只有大约30万只,今年这一数量估计也大致如此。 该协会专家赫里斯托夫说,到保加利亚越冬的鸟类一般来自保以北的国家,气候变暖使这些[阅读全文]
-
英国科学家找到棱皮龟迁徙路线
[内容预览]
| 2011/1/18 18:10:47据美国科学促进会网站近日报道,英国科学家通过卫星定位,用5年时间对生活在南大西洋的25只母棱皮龟进行追踪,确定了棱皮龟从其最大的繁殖地非洲加蓬穿越南大西洋回到觅食地的3条路线。这一突破性发现刊登在近期《皇家学会学报B:生物学》(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上。 据悉,这3条迁徙路线的距离都很长[阅读全文]
-
《自然》:钢圈标识会影响企鹅生存
[内容预览]
| 2011/1/13 14:12:11主要生活在南极的企鹅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动物,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南极,人们对它们的跟踪研究也越来越多。不过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企鹅翅膀上套钢圈来进行标识的传统手段会影响企鹅生存,由此得出的科研结论可能也存在问题。 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报告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对南极附近海洋中一个小岛上的企鹅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翅膀上套了钢圈的企鹅与没套钢[阅读全文]
-
二氧化碳排放 或致未来1000年海平面上升3.96米
[内容预览]
| 2011/1/12 13:58:23北京时间1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发出警告说,由于二氧化碳大量排放,未来1000年全球海平面至少会上升13英尺(3.96米)。 这个令人沮丧的预言其实是假设在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和没有更多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的情况下,出现的最好情况。科学家9日称,事实上气候变化 “惯性”的真实效果可能会比这更糟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它是第一项对未来1000年的气候变化进行预测的研究[阅读全文]
-
环尾狐猴与海龟
[内容预览]
| 2011/1/10 10:01:01海龟身体横跨独木桥,挡住去路,狐猴见状聚在一起分析形势,寻找解决之道 一只狐猴脱离大部队,走上前来试探,这时,海龟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试图将狐猴吓走狐猴可不是被吓大的,它最终鼓足勇气,决定从海龟身上跳过去当狐猴准备落地时,海龟一脸迷茫,转身欲一探究竟狐猴看上去尝到了甜头,开始在海龟身上跳来跳去 北京时间1月10日消息,52岁的美国女摄影师辛迪·班达什(Bendush)在印第安纳州的印第安纳[阅读全文]
-
探访俄弗兰格尔岛 世界最后的猛犸栖息地
[内容预览]
| 2011/1/10 9:55:48北京时间1月10日消息,俄罗斯的弗兰格尔岛位于北极圈内,是弗兰格尔岛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考虑到极端严寒的天气,弗兰格尔岛也许可以称得上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20世纪,人类无数次尝试在该岛上长期定居,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同时也对岛上野生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野生生物的生存。 1. 弗兰格尔岛弗兰格尔岛 弗兰格尔岛以著名探险家费迪南德-冯-弗兰格尔之名命名。该岛位于楚科奇[阅读全文]
-
X射线揭恐龙时代海洋生物菊石的"最后一餐"
[内容预览]
| 2011/1/10 9:43:28考古学家近日在恐龙时代的菊石嘴中发现了它死前食用的最后一顿食物 据国外媒体报道,菊石是一种既像鱿鱼又像蜗牛的海洋生物,它们与章鱼、乌贼和鹦鹉螺是近亲关系。这种生物最早出现于恐龙时代,即4.4亿年前。3.7亿年之后随着恐龙的灭绝菊石也在地球上消失了。美国考古学家近日利用X射线在一只菊石化石的口中发现了它临死前含在嘴中的的最后一顿佳肴—一只小蜗牛和其它三个微小的甲壳类动物。 研究小组负责人伊莎贝尔[阅读全文]
-
失落世界的物种发现之旅
[内容预览]
| 2011/1/10 9:41:23研究人员在进行森林冠层喷雾,以捕捉昆虫进行研究 研究人员用声音探测技术发现了中国凹耳急流蛙 一位前往阿拉斯加考察的生物学家,正在展示他的各种装备 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生物呢?这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秘密吧。科学家估计地球上实际存在的生物种有500万到1亿种,但已被描述和命名的生物种只有1[阅读全文]
-
国家地理一周精彩图片 雄性黑额织布鸟筑巢
[内容预览]
| 2011/1/10 9:38:07黑额织布鸟筑巢 能够观看黑额织布鸟筑巢的完整过程是一次宝贵的机会。雄性黑额织布鸟最初用少许青草叶搭建鸟巢的框架,随后向其中填充植物的茎秆,最终搭成一个舒适的鸟巢,供雌鸟使用。孟加拉妇女的危险之旅 在一列从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北去的火车上,一名妇女跨坐在两节车厢之间。她的行李塞在前面车厢下面。这是到了斋月,穆斯林斋戒的日子,斋戒活动[阅读全文]
-
研究报告说格陵兰岛冰盖消失几乎无法避免
[内容预览]
| 2011/1/8 17:45:35新华网哥本哈根1月7日电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说,格陵兰岛冰盖完全融化几乎无法避免。该报告主要作者之一、丹麦气候学家延斯·克里斯滕森说,格陵兰岛冰盖的融化程度超过研究者的想象。 克里斯滕森日前对此间媒体说,依据丹麦气象局提供的数据和模型,从理论上说,未来30年,[阅读全文]
-
若尔盖湿地修复:生态噩梦盼苏醒
[内容预览]
| 2011/1/7 9:49:32若尔盖湿地草原是一个被众多名片包裹着的区域——“中国西部高原之肾”、“中国最美的湿地草原”、“中国黑颈鹤之乡”、“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曾经,它靠着水草丰茂、鸥翔鹤舞闻名于世。然而,随着湿地萎缩、湖泊干涸、草原沙化,使它渐渐失去往昔的丰腴与光泽。 为遏制若尔盖湿地草原退化、沙化,2007年7月,由四川省科技厅组织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若尔盖湿地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正式启动。&n[阅读全文]
-
阿拉斯加发现生态复苏 自然环境变化并非都负面
[内容预览]
| 2011/1/7 9:48:20海洋生态学家卡尔·萨芬那曾前往地球两极地区做研究。 在环境曾遭破坏的阿拉斯加,萨芬那发现了生态复苏的迹象。阿拉斯加的土壤中营养成分丰富,因此当地每公顷土地上的树木数量多于世界其他地区。由于树木茂盛、水源丰富,这里成了野生鲑鱼生长的理想条件。 萨芬那还发现,虽然人类活动被指责为破坏环境,但大自然的变化并不都是朝着坏的方向,她积极地自我修复,主动脱离危险的边缘。天空中又出现了游隼的身影;10年之内[阅读全文]
-
研究发现:我国各大山系冰川的运动速度正在减小
[内容预览]
| 2011/1/6 19:14:20新华社兰州1月4日电 (记者宋常青) 记者1月4日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悉,研究人员近年来通过对我国冰川运动速度的研究发现,国内各大山系冰川的运动速度正在减小。 中科院寒旱所科研人员根据国内现有的山谷冰川运动速度资料为基础,分析研究了中国冰川运动速度的研究现状与取得的主要成果,总结了冰川运动监测的技术方法。研究发现,中国各大山系冰川运动速度正在减小。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和奎[阅读全文]
-
北极海冰融化速度令科学家担忧
[内容预览]
| 2011/1/5 10:45:21进入21世纪之后,北极气温迅速上升,夏季北极冰块大面积的消失。常年结冰的地区可能只剩下格陵兰岛以及加拿大北极群岛,为那些譬如北极熊和海豹之类的依靠海冰生存的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议期间,一个科学家组成的专题小组称,现有的结冰地区可以为一些北极生物提供避难所,虽然夏季海冰大面积的消失,到本世纪中期情况也许更加严重,这对那些依靠海冰作为狩猎海豹场所的北极熊来说,无[阅读全文]
-
北美熊蜂种群广泛衰退部分农业可能受影响
[内容预览]
| 2011/1/5 10:36:59美国研究人员1月3日公布报告称,北美4种常见的熊蜂正濒临灭绝,在过去几十年中,它们的种群数量已经下降了96%,活动范围则减少了87%,其他熊蜂种群也出现衰退现象,这可能对部分农作物的授粉产生影响。 “熊蜂是本土作物最重要的授粉者之一。”领导研究的伊利诺伊大学助理教授悉尼·卡梅伦说,除了这4种常见熊蜂,“无可争议的证据表明,在全国范围内,多种熊蜂的数量都出现了下降”。 卡梅伦等人[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