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印尼拍到罕见爪哇犀牛 极度濒危不足40头

    [内容预览]

    | 2011/3/4 11:54:13
    北京时间3月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2010年末,研究人员在印度尼西亚的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拍到罕见的爪哇犀牛。这种犀牛被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同时也可能是地球上最为罕见的哺乳动物,当前的数量已不足40头。     1.犀牛之讶   犀牛之讶(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阅读全文]

  • 巴西热带雨林中发现制造“僵尸蚂蚁”的真菌

    [内容预览]

    | 2011/3/4 8:45:20
     僵尸蚂蚁  在巴西热带雨林的最深处藏匿着一些在这个地球上最危险的生命,而生活在这片雨林中的蚂蚁面对的敌人又要比大多数的来得阴险。  在最近一次在该雨林的科学考察中,科学家们发现了4种新的真菌,这些真菌能够感染蚂蚁,控制这些蚂蚁的身体,最终在一个适合这些真菌在它们体内生长的地方杀死它们。  这些真菌能够摧毁整窝蚂蚁而留下让人毛骨悚然的蚂蚁墓地。墓地上,扭曲的昏暗的尸体由于它们的上颚咬在叶

    [阅读全文]

  • 气候变化迫使英国稀有鱼类向北迁移

    [内容预览]

    | 2011/3/2 10:32:26
    据卫报网站消息,英国曾打算将英格兰一种古老而珍稀的鱼类再次引入湖区关键区域,然而正是气候变化使这项计划搁浅。  这种鱼叫白鲑鱼,是一种冷水淡水鱼,其历史可追溯到冰河时代。整个英格兰地区仅两个湖泊还存有这种珍稀鱼类。1991年,巴森斯韦特湖的白鲑鱼因农业污染、沉积物的增加和新鱼种的非法入侵而惨遭灭绝的命运。  如果巴森斯韦特湖的生态环境恢复正常,人们希望再次引入这种类似鲱鱼的鱼种。然而,这一希望破灭

    [阅读全文]

  • 研究发现:祁连山27条冰川因气候变化消失

    [内容预览]

    | 2011/2/28 18:18:04
    2月24日,一辆农用车从祁连山东段的冷龙岭旁驶过。 这是2月24日拍摄的祁连山东段的冷龙岭雪山。即便是隆冬季节,冷龙岭的一些雪山上也只是铺盖了薄薄的一层雪,连山皮都难以覆盖,裸露着山脊。 这是位于祁连山中段的“七一”冰川退缩后留下了冰川底部褐黑色的岩石(2010年9月22日摄)。 这是位于祁连山西段正在退缩的老虎沟冰川以及冰川消融后的独特地貌(2010年7月15日摄)。   中国科学院寒

    [阅读全文]

  • 统计称:亚马逊雨林毁林面积比去年暴增10倍

    [内容预览]

    | 2011/2/25 10:31:12
    南美洲巴西阿马帕省。(资料图) 中新社发 Michael Ende 摄  中新网2月25日电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根据一项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巴西亚马逊雨林面积在前几年受到当局保护获得减缓之后,去年毁林的面积又突然暴增10倍,除了滥垦与盗伐外,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表示,民众任意饲养牲畜也是造成林地破坏主因之一。  由巴西亚马逊人类与环境机构(IMAZON)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12

    [阅读全文]

  • 海洋受到磷及白色塑料污染

    [内容预览]

    | 2011/2/25 7:33:36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日发布2011年年鉴,年鉴中指出,因农业效率低下以及污水的循环利用失败,造成大量的磷流失在海洋中。  年鉴中提出的海洋白色塑料污染成为新的令人瞩目的焦点。研究表明,海水中的微小塑料碎片和工业排放的塑料碎片会吸附大量的有毒化学品。年鉴指出:“包括多氯联苯在内的众多污染物,导致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例如内分泌干扰、突变乃至致癌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1年年鉴在联合国全球部长级环境论

    [阅读全文]

  • 过度捕捞使海洋大型鱼类数量减少三分之二

    [内容预览]

    | 2011/2/25 7:32:45
    近日有科学家称,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全世界海洋里的大型掠食性鱼类变得越来越少,过去一百年来数量已经减少了三分之二,而体型较小的鱼类则繁衍兴盛,种群数量大规模增长,已经翻了一番。  与此同时,全世界的渔业捕捞强度日益加剧,但是捕捞量却只能维持既往水平甚至有所降低,这表明人类为了提供海产食品,可能已经在海洋中竭泽而渔了。  威利·克里斯滕森(Villy Christensen)是地处加拿大温

    [阅读全文]

  • 超萌小白狮:重现赞比亚 世界现存100头左右

    [内容预览]

    | 2011/2/25 7:27:13
        2月22日,白狮幼仔在赞比亚西南部城市利文斯敦附近的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内玩耍。一对刚从南非引进的白狮幼仔日前出现在赞比亚西南部城市利文斯敦附近的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这是这一珍稀物种20多年前从赞比亚消失后首次重现赞比亚。据保护区所有者——穆库尼酋长介绍,这两头两个月大的幼仔分别叫做津巴和娜娜,21日从南非引进,经过各种检疫后与游客见面。白狮属珍稀物种

    [阅读全文]

  • 对大型鱼类过度捕捞:导致"金枪"亡"沙丁"兴

    [内容预览]

    | 2011/2/24 11:26:09
        随着大型捕食鱼类数量的下降,小型鱼类的数量开始迅猛上升。(图片提供: Denis Radovanovic/Thinkstock)  上个世纪对于那些美味的大型鱼类来说,例如金枪鱼和鳕鱼,绝对算不上一个好时代。由于过度捕捞,这些鱼类以及其他顶级捕食者的数量呈直线下降。与此同时,一些小型鱼类的数量,例如沙丁鱼和凤尾鱼,却暴涨了130%,这是对全世界海洋生态系统进行

    [阅读全文]

  • 墨西哥湾发现20只死海豚 或与原油泄漏事件有关

    [内容预览]

    | 2011/2/24 11:19:50
        新华网北京2月24日电  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带过去一个月里发现20只幼年死海豚,可能与去年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存在关联。     自上月20日起,英国石油公司清污人员、巡逻员、警官和一些居民在美国密西西比州格尔夫波特至阿拉巴马州格尔夫肖尔斯大约210公里长的海岸地带总共发现20只幼年死海豚,

    [阅读全文]

  • 报告称全球75%珊瑚礁面临过度捕捞和污染等威胁

    [内容预览]

    | 2011/2/24 11:18:59
        据新华社报道,23日,一份由全球25家非政府组织、环保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说,目前全球75%的珊瑚礁面临过度捕捞、污染、海水升温、海洋酸化等威胁。     这份名为《珊瑚礁危险再现》的报告认为,过度捕捞、沿海开发、污染等对珊瑚礁构成最直接的威胁,而海水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污染所致的海洋酸化也导致珊瑚白化和死亡。如果

    [阅读全文]

  • 赞比亚一非洲狮展露爬树绝技

    [内容预览]

    | 2011/2/24 8:29:15
    2月22日,赞比亚南部利文斯顿市附近一动物保护区内,一头非洲母狮敏捷地爬到一棵树上注视来往游客。虽然人们普遍认为狮子不会爬树,但区内管理人员介绍说这里的狮子上树已非首次。新华社发(孟菁摄)  2月22日,赞比亚南部利文斯顿市附近一动物保护区内,一头非洲母狮敏捷地爬到一棵树上注视来往游客。虽然人们普遍认为狮子不会爬树,但区内管理人员介绍说这里的狮子上树已非首次。新华社发(孟菁摄)

    [阅读全文]

  • 研究称气候变化影响生存竞争 猫头鹰群体"变色"

    [内容预览]

    | 2011/2/23 11:40:47
        新华网伦敦2月22日电(记者黄堃)新一期英国《自然·通信》杂志刊登研究报告说,气候变化已明显影响了芬兰不同颜色猫头鹰群体的比例。由于近30年冬天越来越温暖,当地同种群不同颜色的猫头鹰在生存竞争中的优劣地位随之变化,导致它们的比例发生变化。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对当地名为“灰林鸮”的

    [阅读全文]

  • 海水温度上升 致"桌形轴孔珊瑚"突破其生长边界

    [内容预览]

    | 2011/2/22 11:33:06
    新华社东京2月21日电 日本和歌山县串本町近海是喜温暖的“桌形轴孔珊瑚”生长的全球最北部区域,但研究人员却在这处栖息地以北的另一海域发现了桌形轴孔珊瑚群落。专家认为,是海水温度上升导致这种珊瑚生长的北方边界向北推进。  串本町从纬度上看是日本本州岛的最南部地区。据日本媒体21日报道,在1989年的调查中,人们确认串本町和与其相邻的周参见町附近海域是全球桌形轴孔珊瑚生长的最北部区域,国际《湿地公约》

    [阅读全文]

  • 气候变化致水生环境恶化 最快可在10年内感受到

    [内容预览]

    | 2011/2/21 12:30:34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科学家19日在华盛顿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说,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海洋和湖泊生态发生变化,有毒藻类和细菌将加快生长,人类最快可在未来10年内感受到这种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按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科学家说法,气候变化使得海洋和淡水湖泊更易于有毒藻类疯长,有害微量元素和细菌

    [阅读全文]

  • 退化生态功能渐趋恢复

    [内容预览]

    | 2011/2/21 11:52:38
    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一大批退化湿地的生态功能正在恢复,湿地可持续利用的示范模式正在形成。据统计,用于湿地保护的总投资已经达到265亿元。近日,国家林业局总工程师姚昌恬在北京湿地中心成立揭牌仪式上作如上表述。  湿地作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由于城市建设、地类调

    [阅读全文]

  • 研究称气候变化恐致"春秋"消失 生态系统陷混乱

    [内容预览]

    | 2011/2/18 10:00:24
    最近几年,地球上发生暴雨、洪水、严寒以及热浪等极端天气的情况越来越多。据《图片报》2月16日报道,多个研究结果显示,地球上的四季交替正在发生混乱。  乐施会的一项研究称,地球有四季的时代可能要终结了。全世界的农民都在抱怨,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四季之间的差别变得越来越小。春季和秋季有可能消失,而夏季和冬季将变得越来越明显。农民们将会感到困惑,何时才是播种的最好时机。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饥饿、

    [阅读全文]

  • 研究称:人为所致气候变暖造成全球极端暴雪洪灾

    [内容预览]

    | 2011/2/18 9:59:05
    中新网2月17日电 据台湾《联合晚报》17日报道,《自然》(Nature)期刊16日刊登的两项科学研究成果显示,近年来极端暴雨和暴雪日趋强烈,并证明人类造成的全球暖化,与经常导致致命水患的狂暴雨雪有关。  加拿大和苏格兰研究人员分析1951至1999年北半球每年出现的最强烈雨雪,发现近年来的强烈雨雪降水量比以前增加7%。  科学家说,这项研究在1999年结束时,气候变迁愈来愈激烈,而当时出现的强烈

    [阅读全文]

  • 速生高产或会使植物易遭病虫害

    [内容预览]

    | 2011/2/17 13:12:09
    蚜虫在速生植物上能更好地繁殖(图片来源:UZH) 一项新的研究支持了一种观点,即把植物培育成速生高产将导致农作物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通过“敲除”突变,科研人员一次关闭了一个基因并发现高产和速生的基因与防御害虫的基因有密切的联系。植物能够通过关闭某些防御基因从而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生长中。 多年以来农民为追求产量而选择性的培育农作物,但是该研究的第一作者、瑞士苏黎世大

    [阅读全文]

  • 科学家尝试与海豚交流 为与外星人"沟通"做准备

    [内容预览]

    | 2011/2/17 9:16:43
    在海水中自由遨游的两只大西洋花斑原海豚  北京时间2月17日消息,本月,美国宇航局所属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又发现了诸多遥远的行星系统,再次提醒我们,像太阳系这样足以孕育生命的摇篮,在宇宙中应当是普遍存在的。  那么,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遇见了外星人,我们该如何和他们交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一项名为“野生海豚项目”的计划,其目的旨在尝试实现和海豚交流。  行为生物学家丹尼斯·赫岑(Deni

    [阅读全文]

2371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