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555亿又400亿,期待渤海“碧海蓝天”重现

    [内容预览]

    | 2008/2/27 22:57:37
    “十一五期间,有关部门将开展主要包括工业和生活污染源综合治理行动,实施渤海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建设渤海环境监测、监视、预警、应急系统。总投资估算400亿元人民币。”这是国家海洋局最近最新公布的《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中给出的数字。由此追溯到2001年11月获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环保总局领衔实施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时间已经过去了7年有余。  在《渤海碧海行动计划》中,我们同样关注着这样一个数字:5

    [阅读全文]

  • “限塑令”代价不能仅由民众承担

    [内容预览]

    | 2008/2/27 6:44:51
    随着“限塑令”大限将至,河南遂平华强,一个年产值22亿元、已连续11年居本行业全国之首的塑料袋生产企业,突然停产结算,并整体转让,2万多员工被迫离开公司。   “限塑令”必然会推动塑料袋制造生产行业集体洗牌,我们也许需要回首反思:这样的塑料袋企业数量究竟还有多少?“限塑令”是否会引发更广泛的生存危机而导致一个行业的消亡?员工是否会因此成为失业一族?  2万多缺乏技能的企业员工是无辜的,他们在劳动合

    [阅读全文]

  • 环保“组合拳”若不落空须克服两大障碍

    [内容预览]

    | 2008/2/27 6:39:54
    去年7月推出“绿色信贷”政策,今年2月接连发布“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贸易”政策,这一连串的动作,好似“连环枪”、“组合拳”,表明我国环境经济政策进入环保部门与多个经济主管部门联手设计、配套实施的实质性操作阶段。  环境经济政策是严峻的环境形势逼出来的。环境形势之所以严峻,除了对官员的环境考核问责制度尚未到位,还在于缺乏一套激励各级政府和企业长期有效配置环境资源的机制。人们有理由相信,按

    [阅读全文]

  • 可可西里为什么总成为一些人的名利场

    [内容预览]

    | 2008/2/27 6:25:36
    因为照片造假,《大庆晚报》道歉了,报纸总编辑辞职了,新闻照片合成者刘为强被解聘了。一段时间以来闹得沸反盈天的“刘羚羊”事件,似乎到此就这样过去了。过去了,一切都过去了。可是这样的结局让人并不感到轻松,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什么地方不对劲呢?激情被戏弄的愤怒?理想遭亵渎的幻灭?圣洁的无人区可可西里,为什么总是成为一些人的名利场?  已经很多年了,可可西里,这块儿美丽的热土总能产生一些麻烦事。早些时候

    [阅读全文]

  • 节能减排:如何转过“拐点”

    [内容预览]

    | 2008/2/27 6:18:22
    加征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关税,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政府补贴推广节能灯具,淘汰超薄塑料袋……2007年国家出台的这些措施都围绕着节能减排这一重点。   面对这场艰巨的攻坚战,全国掀起了新一轮“节能减排”热潮,一系列政策和行动,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从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到普通百姓,纷纷开始了从身边点滴节能小事做起的行动。   ———政策点击———

    [阅读全文]

  • 拉尼娜:今年还会继续“淘气”吗?

    [内容预览]

    | 2008/2/27 6:16:11
    刚刚过去的雪灾让人心有余悸。气象专家称,拉尼娜是引发这次雪灾的部分原因。   这使得拉尼娜这个念上去有些拗口的音译词开始频繁地进入我们的视野。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小女孩”的意思,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除了中国南部以外,太平洋周边的很多国家在这个“拉尼娜年”都吃够了这个“小女孩”的苦头。   今年,拉尼娜还会继续那么淘气吗?   ———四处

    [阅读全文]

  • 科技观察家:广东科技救灾重建的思路可鉴

    [内容预览]

    | 2008/2/27 6:14:25
    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科技专家在粤北山区的科技救灾复产工作中,取得的一个重要经验,即利用灾后重建机会,调整种植业结构、优化品种、提升现代农业的管理水平,建设高水平标准化的种植基地,引进社会资金与市场无缝对接。   可谓变坏事为好事,变救灾为创新,变重建为升级,变传统为现代。   80年一遇的灾害,的确破坏极大。广东粤北这次受到的损失是令人心疼的,但是我们在粤北没有发现太多的沮丧和悲哀,没有发现眼泪与绝望

    [阅读全文]

  • 谨防“绿色保险”成“排污定心丸”

    [内容预览]

    | 2008/2/25 8:40:05
    继“绿色信贷”之后,国家环保总局近日又出新招,“绿色保险”将成为第二项重要环境经济政策。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近日向外界宣布,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保监会近日联合发布《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正式确立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路线图。(2月19日 《国际金融报》 )  绿色保险政策,堪称继绿色信贷之后亮出的环保新政“第二剑”。过去,一旦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环境破坏只能由政府来埋单。如

    [阅读全文]

  • 灾害警示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性

    [内容预览]

    | 2008/2/25 8:28:04
    南方冰冻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灾害警示我们,在庞大的GDP背后,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应对突发灾害危机管理能力方面比较脆弱。总结此次严重灾害的经验和教训,就不能不谈到民生科技(如灾害监测与预报、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健康影响、交通运输应急处理系统、电网安全技术等)的投入和建设问题。   长期以来,民众总是觉得科技距离自己太远。只要提起科研项目,总会反射性地联想到航天、卫星、生物、纳米等高精尖技术。其实,这仅

    [阅读全文]

  • 变征服自然为顺应自然

    [内容预览]

    | 2008/2/23 8:14:34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受沙化影响的人口近4亿,每年因沙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沙化严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人均纯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牧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一年开草场,两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  而较长时间以来,向沙漠进军、人进沙退的壮举也取得了局部、短暂成功,但总体评价仍是“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究其原因还是不重视原来自然生

    [阅读全文]

  • 环境保护的“堵”与“疏”

    [内容预览]

    | 2008/2/22 11:21:48
    鯀之治水,败在只堵不疏;禹之治水,成在疏而利导。然而,大禹治水虽名垂千古,却憾在疏而无堵,因而终使所治之水未能恩泽万代。由此看来,只堵不疏不行,只疏不堵也不行,疏堵结合才能良性循环,功效久长。 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事业,其性质决定了必须堵疏结合。堵是限排、是关停,更是惩戒;疏是清洁生产、是污染工艺改造,更是零排放现代生产方法。堵之不力,必导致疏之不畅;只堵不疏,必导致堵的失败,甚至疲于奔命

    [阅读全文]

  • 专家:从建筑节能工程质量入手切实降低建筑能耗

    [内容预览]

    | 2008/2/22 11:10:35
    新华网北京2月21日电(记者 孙玉波)我国正处在建筑业大发展的时期,建筑能耗的节约已经成为建筑业主要的节约项目,建筑节能正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业内专家近日谈到,我国建筑包括工业建筑、农村居住建筑和城镇民用建筑。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差距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因此建筑能耗的形式也有不同。 ——我国北方城镇采暖能耗为建筑能源消耗的最大组成部分。北方城镇建筑采暖能耗过高,主要原因是围护结构

    [阅读全文]

  • 别让渭河再“哭泣” !

    [内容预览]

    | 2008/2/21 1:21:54
    我的故乡宝鸡境内大大小小的河流众多,仅宝鸡市区就有渭河、清姜河、石坝河、金陵河和嘉陵江穿流而过,加之宝鸡特殊的地形,导致其境内河流以秦岭为界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而流淌在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之上的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也是我离开家乡后最牵挂、最留恋的“母亲河”。  可是现在,“她”却变成了一条污染最为严重、让人最为揪心的“黑河”。  “泾渭分明”的变迁    渭河流域曾经是中华民族最早的

    [阅读全文]

  • 绿色GDP不是一个“难以实现的乌托邦”

    [内容预览]

    | 2008/2/20 9:25:58
    罗伯特·肯尼迪曾说,GDP包含一切,但不包含“我们创造的美丽诗歌,我国人民牢靠的婚姻关系,或是充满智性内涵的公众讨论。”而绿色GDP的推行,就是要把公众对于发展的感受纳入最终成果的评价,最大限度地推动经济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学者研究的目的是“经世致用”,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被国家采纳,化为政策。《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的主持者兼首席专家王金南也不例外,只是他更有心理准备。

    [阅读全文]

  • 中国雪灾敲警钟 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更紧迫

    [内容预览]

    | 2008/2/19 15:12:38
    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的特大雪灾,再次敲响了气候变化的警钟,值得全世界反思。  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表的新闻公报表明,这场特大异常雪灾,同此前发生的伊拉克暴雪等一系列灾害性天气一样,其“幕后黑手”是去年秋天生成、影响渐强的拉尼娜现象。换言之,突降中国的雪灾,仅仅是世界气候异常的后果之一,并不是孤立的个别现象。  这场雪灾的最大特点,不仅仅在于强度大、时间长、范围广,更在于它的极端异常——它

    [阅读全文]

  • 我们的地球怎么了

    [内容预览]

    | 2008/2/19 8:09:58
    春节前后,一场近50年来罕见的暴雪突袭神州大地,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和南方大部分地区铁路受阻,公路不通,电网中断,水管冻坏,人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近日,民政部部长李学举表示,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已造成107人死亡,8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11亿元。  “与平常情况相比,今年这场暴雪的最大特点就是雨雪天气之间的间隔短。”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杨贵名介绍说:“三九天雨雪天气频发并不少见,但是今年1

    [阅读全文]

  • 呵护地球等于呵护人类

    [内容预览]

    | 2008/2/18 20:26:28
    中国有句古训,名曰:一年四季在于春。这说明,春天在人类历史上是最美好的季节。联合国选择2008年初春时节——2月12日,作为第一个国际地球年的开启之日,它象征着首个国际地球年会像春天一般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  联合国带头垂范  众所周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赖于生存的生命之球。在这个充满生机同时又有战争存在的地球上,由于人类活动频繁,过度开发利用,已造成天空臭氧层出现空洞,气候变暖,自然灾

    [阅读全文]

  • 寒冬里的春意

    [内容预览]

    | 2008/2/18 8:48:59
    这个冬天很特别,北方阳光灿烂,南方冰雪交加;这个冬天很寒冷,在严寒之中,却分明充盈着一股融融春意。   共和国将记住这个叫做2008的寒冬,记住五十年未遇的严酷腊月。即便是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此前也很少听说“冻雨”、“凝冻”等特殊词语。绿色的南国,一夜之间成为雪国,让所有中国人惊愕之余长了见识。   险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冰雪无情人有情。危急时刻,党中央、国务院一声令下,人民解放军、武警

    [阅读全文]

  • 民族精神的崭新丰碑

    [内容预览]

    | 2008/2/18 8:47:39
    2008年1月的中下旬,对于南中国,是一些难以忘记的日子。一股又一股突如其来的寒流不依不饶地汹涌而至;一场又一场猝不及防的冻雨没日没夜地铺天盖地;一层又一层坚硬如铁的冰雪凝固了山川大地,城市和乡村,道路和桥梁。   那是一些不堪回首的日子:在最黑的夜里,电没有了!在最冷的季节,火熄灭了!在最想家的旅途,路中断了!   资溪,赣闽边界大山深处的这个人口密度仅约100人/平方公里的小县,这片森林覆盖率

    [阅读全文]

  • 环保除雪不应是“事后诸葛亮”

    [内容预览]

    | 2008/2/17 10:34:25
        日前,广东省乳源大桥镇的村民向记者反映,村里蓄水池的水突然都变成苦咸的、涩涩的,不少村民喝了都发烧、呕吐。经过初步调查,春运期间撒落高速公路的千吨融雪剂是此次水源污染的祸首。(2月16日《羊城晚报》)    据乳源县疾病防控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工业盐多含有亚硝酸,人饮用后会出现慢性中毒,如果量大可以致人死亡

    [阅读全文]

2574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