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三江源区17万亩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内容预览]
| 2009/8/30 23:24:51新华网西宁8月30日电(记者何伟 骆晓飞)记者从青海省有关部门了解到,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4年来,沙漠化治理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1211万元,完成封沙育草面积17.43万亩,项目区土地沙化、退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土地沙漠化是三江源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这一地区土地沙漠化主要分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等类型,它不但危害草场影响当地畜牧业的发展,还掩埋河道和湖泊水面,增大水体蒸发量[阅读全文]
-
黄河源头玛多县重现“千湖”美景
[内容预览]
| 2009/8/25 10:54:48新华网西宁8月25日电(记者何伟、骆晓飞)“以前这里到处都是绵绵黄沙,风大的时候,流动沙丘都能把国道214线堵住。”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副县长万玛加说,“防沙治沙项目实施以后,玛多县境内的生态恢复效果非常明显。” 2003年以来,随着退牧还草工程和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黄河源头地区[阅读全文]
-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项目专门建成专家库
[内容预览]
| 2009/8/25 9:01:57人民网西宁8月24日电 为确保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稳步推进,近日,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项目专门建成专家库,为该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据介绍,专家库首批入编专家271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占85%以上,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草原、畜牧、农林、水利、能源、建筑、矿产地质等29个专业。专家库入编专家既有目前国内生态保护领域的知名专家,也有省内外生态保护研究工作的学科带头人,还包括部分一线[阅读全文]
-
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步入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内容预览]
| 2009/8/23 9:09:02青海新闻网讯 近年来,青海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为主,本着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的原则,适度合理地利用保护区内优势资源,致力于发展生态旅游和水产养殖,走出了一条旅游+养殖+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是海西州德令哈市的生态屏障,柴达木盆地东北部荒漠、半荒漠地带的气候调节器,保护区湿地生境类型多样,是我省珍奇水禽的主要聚集区[阅读全文]
-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5万亩湿地得到保护
[内容预览]
| 2009/8/16 0:20:07青海新闻网讯 记者从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了解到,截至7月底,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项目共完成投资350万元,5万亩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有高原肾脏之称的三江源湿地对于稳定和改善整个青藏高原,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都具有深远的意义。”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副主任李晓南说:“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输出水量减少,湿地及周边地区荒漠化趋势[阅读全文]
-
格尔木市多年坚持造林治沙戈壁新城绿地覆盖率扩大
[内容预览]
| 2009/8/14 21:15:33青海新闻网讯 格尔木市多年坚持造林治沙,戈壁新城绿地覆盖率逐步扩大,目前,城区绿地覆盖率已经达到16.17%。最近,记者到格尔木采访,一进入格尔木,记者发现不仅市区内树成行,绿成荫,街头绿地处处有,而且城市周边的绿色也在不断扩展和延伸。格尔木市环保林业局造林科科长马丕洪带记者参观了他们今年的造林地。 “这块绿化带是那时候搞起来的?今年2月份运作,4月份实施,用[阅读全文]
-
3000多只藏羚羊“母子”顺利通过青藏公路和铁路
[内容预览]
| 2009/8/14 11:57:40新华网西宁8月13日电(记者侯德强 王大千)记者从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了解到,截至8月12日,可可西里保护区有3000多只回迁藏羚羊“母子”顺利通过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动物通道,向原产地大规模进发。可可西里管理局保护管理科科长王周太介绍说,为了确保产仔回迁的母藏羚羊携子顺利通过公路和铁路,可可西里保护区森林公安分局组织干警在长江源区的楚玛尔河一带,临时拦住青藏公路过往车辆,给正在过道的藏羚[阅读全文]
-
青海省委书记强卫详解青海“绿色发展”三大难题
[内容预览]
| 2009/8/14 11:56:278月12日上午,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做客央视网《我有问题问省(部)长》栏目,拉开了央视网“经典中国辉煌60年——省部长访谈”的序幕。访谈中强卫书记围绕“积极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奋力闯出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等话题与网友在线交流。谈到青海经济发展情况时,强卫书记指出:改革开放30年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10年时间,青海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连续八年GDP增速达12%以上。今后[阅读全文]
-
青海湖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科研管理水平大为提高
[内容预览]
| 2009/8/3 23:39:56新华社西宁8月3日电(记者钱荣、吴光于)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等单位的支持下,青海湖野生鸟类繁殖地目前已建立了视频监控系统,并在日常工作及科学研究工作中集成了GPS、数据库等多项技术,使得青海湖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科研管理水平大为提高。 记者从在青海湖鸟岛召开的2009青海湖联合科研基地工作汇报交流会上获悉,自2005年起,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等单位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青[阅读全文]
-
70多位科学家云集我省“论剑”青海湖生态保护
[内容预览]
| 2009/8/3 7:23:48群贤毕至,名家云集。8月1日,中科院青海湖联合科研基地工作交流会在鸟岛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多个局所的70多位科学家莅临会议。会议通报了基地整体进展情况,进行了有关青海湖生态保护方面的科研交流。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詹文龙,副省长吉狄马加,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李志刚出席会议。 如此众多科学家聚集高原“论剑”生态保护,在我省乃至其他省份都属鲜有。此次会议,标志着青海湖景区在引智、引力推进生[阅读全文]
-
长江源区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考察在青海启动
[内容预览]
| 2009/8/2 23:06:26长江源区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考察活动最近在我省启动。 这项活动由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省农牧厅协办,活动邀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及省内外新闻媒体共同参加。 长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是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生态最敏感的区域,长江源区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水量占到长江干流总水量的25%。由于其生态独特,具有特殊的水生生物资源,青海省长江水系鱼类有3[阅读全文]
-
青海为五千多林区农牧户发放太阳灶
[内容预览]
| 2009/7/30 13:30:49人民网西宁7月30日电 (记者陈沸宇)近年来,随着全省禁牧令、禁采令的执行,林区农牧户多年来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被打破,出现了生活燃料奇缺的状况。针对此,从今年5月开始,青海省林业局会同省财政厅,经过认真调研,挑选了互助北山林区等全省三个大的林区,开展为林区农牧民发放太阳灶的试点工作,计划发放5708台。 据介绍,在林区推广使用太阳灶,能缓解林区农牧民对生活燃料需求的矛盾,减少对森林植被[阅读全文]
-
高原生态节能建筑试验示范工程在青海湖畔开工
[内容预览]
| 2009/7/29 23:31:08新华社西宁7月29日电(侯德强、杨延)高原生态节能建筑试验示范工程29日在青海湖畔开工建设,这标志着青海省在农牧区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迈出了新的步伐。 青海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高原生态节能建筑试验示范工程共包括10户牧民住房,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9栋60—80平方米、采暖能耗节能率50%的住房;另一种为1栋120平方米、采暖能耗节能率90%的低能耗示范住房。为[阅读全文]
-
黄河源头区出现水草丰茂的喜人景象
[内容预览]
| 2009/7/29 7:07:57人民网西宁7月28日电(陈沸宇 郅振璞) 眼下,位于青海省境内的黄河源头区域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水草丰茂的喜人景象。据监测,自今年6月以来,黄河源区植被高度和覆盖率分别为超过5厘米和55%,牧草产量为每公顷735公斤,较去年增加了145.5公斤。 据分析,良好的降水与气温是水草丰茂的主要原因。果洛藏族自治州气象部门监测显示,今年以来,玛多地区降水比历年同期偏多44.2%,仅5月至7月上[阅读全文]
-
长江源区水生生物科考在西宁启动
[内容预览]
| 2009/7/25 9:42:29资料图片:青海长江源旅游风景区。 人民网科技西宁7月24日电 (记者赵永新)说起长江的“四大家鱼”(青、草、鲢、鳙)和白鳍豚、中华鲟等珍稀鱼类,大家都不陌生,但长江源头都有哪些鱼类?在气候变化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今天在西宁启动的长江源区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科考活动,有望给出令人兴奋——抑或沮丧的答案。 本次科考为期一周,由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渔委)与WWF(世界自[阅读全文]
-
青海:生态农牧业发展模式获得“双赢”
[内容预览]
| 2009/7/24 9:53:45新华网西宁7月24日电(记者任晓刚 何伟)根据生态立省战略目标,青海省依托气候凉爽、光照时间长、病虫害少等优势条件,确立生态农牧业发展新模式,取得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记者近日在青海省海东地区采访发现,这一地区在特色农牧业发展过程中,主动发挥生态优势,举“生态旗”,打“生态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阅读全文]
-
三江源生态治理4年有成效 水源涵养功能初步恢复
[内容预览]
| 2009/7/22 23:35:33新华网西宁7月22日电(记者 何伟)我国最大的生态保护项目——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4年来已取得初步成效;项目区生态退化趋势明显缓解,水源涵养功能初步恢复,向长江和黄河输出的水资源保持优良水质。 图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境内的澜沧江第一水电站——龙青峡水电站(2008年8月27日摄)。 得益于自然[阅读全文]
-
狼来了,生态补偿还没来
[内容预览]
| 2009/7/21 11:51:34近年来,随着生态的恢复,在青海的广袤草原上,野狼越来越多,而农牧民的牛羊,却越来越遭殃。 青海省刚察县森林公安局副局长马跃明说,每年全县几个乡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狼害,而且每年都有几户牧民因狼害一次性致贫。 今年以来,居住在德令哈市蓄集乡伊克拉村的30户牧民经常遭到棕熊的袭扰。6月12日凌晨,在帐篷中熟睡的牧民道尔吉听见牦牛圈中传来小牛犊的惨叫声,他赶到牦牛圈时,看见一只成年大棕熊在吃牛犊。早晨[阅读全文]
-
可可西里保护区将重建索南达杰纪念碑
[内容预览]
| 2009/7/20 22:01:23新华网西宁7月20日电(记者 侯德强、骆晓飞)记者从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了解到,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政府和可可西里管理局协商,决定联合筹资重建杰桑·索南达杰纪念碑。 可可西里管理局局长才旦周介绍说,杰桑·索南达杰是可可西里保护“第一人”,15年前他为保护濒临灭绝的藏羚羊及可可西里生态保[阅读全文]
-
青海举生态旗打生态牌
[内容预览]
| 2009/7/19 10:25:44本报西宁7月18日电 (记者周东平)青海省民和县境内兰青铁路、青藏公路沿线的“硅铁走廊”内,18家铁合金、电石冶炼企业年上缴利税占全县工业企业上缴利税的51%,但也将滚滚浓烟排向天空,“硅铁走廊”成了全省闻名的“黑色走廊”。民和县去年开始对这些企业实施污染整治,到今年5月底已关闭29台铁合金矿热炉。到年底,剩余3台铁合金矿热炉也将关闭。 青海省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