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生态环境改善 冬候鸟大天鹅今夏提早到青海湖
[内容预览]
| 2010/8/5 14:41:10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冬候鸟大天鹅开始在青海湖演绎夏日之恋。记者从青海湖景区管理局获悉,7月27日下午,由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清华大学实习生组成的野外调查小组在鸟类调查中,在青海湖泉湾湿地发现46只大天鹅悄然来到了这里。7月29日工作人员再次进行观测时,大天鹅数量增加至61只。 大天鹅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阅读全文]
-
格尔木“循环”出一座绿色新城
[内容预览]
| 2010/8/4 10:35:29本报讯 (记者 郭璟)半个世纪前,说起格尔木,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荒芜,但是,半个世纪后,这里已经演变成一座有着雄厚工业基础,风景优美的戈壁新城。格尔木是怎么做到的? 我们从盐湖城到格尔木市区,从城市到车间,翻阅各方面的材料,都听到和看到同一个词:循环经济。 一座戈壁城市的循环经济 半个世纪前,格尔木在人们的记忆中是这样的:青藏高原上一个荒滩遍布、鲜为人知的地方,死亡之“海”,只有采矿业,少雨、[阅读全文]
-
青海发展加重“绿色”指标
[内容预览]
| 2010/8/1 10:34:08本报西宁7月31日电 (记者陈沸宇)青海省从选准产业主攻方向入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该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70亿元,同比增长15%;财政收入完成105.9亿元,同比增长24.8%,首次实现半年过百亿。 去年底,青海省提出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循环经济和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发展的步伐,实现[阅读全文]
-
青海对参与玉树灾后重建的企业进行环保教育
[内容预览]
| 2010/7/28 13:53:20中广网西宁7月28日消息(记者罗占祥)青海省环境保护部门通过专题讨论和现场指导等形式,集中对参与玉树灾后重建的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知识教育。 据了解,玉树地震灾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同时,这里又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灾后重建中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重要。因此,参与玉树灾后重建的企业不仅面临施工难度,同时还承担着环境保护的任务。青海省结合环保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对施工单位提出建议,[阅读全文]
-
胡杨林保护区成为环境教育基地
[内容预览]
| 2010/7/26 14:16:31地处柴达木盆地的胡杨林自然保护区近日被命名为首批“青海省环境教育基地”之一。 胡杨林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托拉海牧业社境内,是青海唯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生长的胡杨林。林中伴生着芦苇、红柳、盐爪爪、唐古特白刺、罗布麻、麻黄等沙生植物,与这里栖息的野生动物高原兔、鹅喉羚、赤狐、狼等共同组成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2000年5月,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阅读全文]
-
“三江源水・献礼世博”取水仪式在玉树举行
[内容预览]
| 2010/7/24 16:25:09人民网西宁7月24日电(记者周东平)7月23日,青海省政府在玉树藏族自治州通天河畔的三江源纪念碑前,隆重举行“三江源水・献礼世博”取水仪式,以这种特殊而极具意义的方式,拉开上海世博会青海活动周的序幕。 青海省副省长说,今天我们将取自三江源头的圣洁之水带到东海之滨,以此表达557万青海各族人民对上海世博会美好祝福的同时,也将玉树的感恩感激之情传向世博、传向全国、传向世界。玉树灾后重建[阅读全文]
-
青海上半年投资87.4亿 着力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内容预览]
| 2010/7/21 12:53:23青海将尽快启动一批绿色产业项目,从政策、人才、信息、技术服务以及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延伸产业链,提升绿色产业增加值在全省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拉动整体能耗水平下降。同时,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制定新兴产业专项规划和产业政策,启动一批专项工程。 今年上半年,青海工业生产总体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拉动作用凸显,七成工业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今年安排新能源新材料[阅读全文]
-
草地固碳信用项目将在青海省实施
[内容预览]
| 2010/7/13 22:24:13“通俗地说,草地固碳信用项目就是草长得好了,就能固定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7月8日,记者从青海省省科技厅了解到,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北京联合举办“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青海草原碳汇项目研讨会”,决定在青海省实施三江源可持续草地固碳信用项目,初步确定FAO和农业部负责项目管理。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国农业、畜牧业领域开展清洁发展机制合作探索经验,促进草原地区畜牧业[阅读全文]
-
清华大学青海大学玉树灾后重建在行动
[内容预览]
| 2010/7/13 8:29:517月11日,《青海大学与玉树藏族自治州科技服务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结古镇举行。今后三年内,青海大学将发挥其在科技、人才方面的优势,为玉树的灾后重建提供服务和支持。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以及青海大学、玉树州的有关领导50多人出席了签字仪式。根据签署的科技服务合作协议,对口支援的清华大学将与青海大学携手,在三年内充分发挥两校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阅读全文]
-
降水偏多给中国最大循环经济试验区带来双重影响
[内容预览]
| 2010/7/2 13:37:43据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气象局的资料统计,今年5月到6月中旬,干旱少雨的柴达木盆地降水量偏多,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罕见的降水天气过程。 专家认为,虽然局地强降水致使部分地区受灾,但降水量偏多无疑对缓解前期旱情、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河流流量有积极作用。 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的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其主体处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是中国四大内陆盆地之一。盆地内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阅读全文]
-
大美青海的奋进乐章
[内容预览]
| 2010/7/2 7:59:294月14日,玉树发生强烈地震。瞬间,美丽的家园变成一片废墟。这场灾难,使大美青海在建设与发展的征程中,经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灾难没有能阻止青海人前进的脚步,反而更加激发了青海加快科学发展的决心。从地震发生到6月底,青海550多万各族儿女化悲痛为力量,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鼎立相助中,发扬以人为本,科学统筹,团结互助的抗震救灾精神,一手抓灾后重建不放松,一手抓科学发展不动摇[阅读全文]
-
“绿色天路”构筑“生态家园”
[内容预览]
| 2010/7/1 8:36:50新华网拉萨6月30日电(记者刘敏 文涛 拉巴次仁)6月的藏北草原,一望无际的碧绿草甸与蜿蜒的铁路交相映衬。西藏那曲环保局工作人员格桑次仁手指着不远处的铁路路坡说,近年来在铁路沿线种植的草皮已全部成活。 全长1142公里的青藏铁路所经地区气候特殊,生态相对脆弱。然而记者在沿线采访时发现,原生植被生长良好的地区,后天种植的草皮和树木长势普遍较好;植被生长条件贫乏的地区,路坡上的草皮也明显可见。 青[阅读全文]
-
今年环湖赛添加环保新规"注意环保,提倡绿色运动"
[内容预览]
| 2010/7/1 7:51:06青海新闻网讯 6月29日,记者从环湖赛组委会获悉,今年环湖赛将有新规:组委会在《2010年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规则》中专门增加了“注意环保,提倡绿色运动”的一条规定,严防参赛队员在补给时造成环境污染。 公路自行车比赛途中,允许各队在规定地段给运动员提供补给。最常见的食品是能够增加能量的巧克力、香蕉。但一些参赛队伍,特别是运动中的运动员,补给时往往把纸屑、果皮等随手丢弃在公路上。这不仅增加了其[阅读全文]
-
民和实施生态能源项目 一台太阳灶可保护0.1亩林地
[内容预览]
| 2010/6/27 11:18:59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在巴州、西沟等13个乡镇38个村的5829退耕还林户中实施了3700户太阳灶、1800户生物质炉和700户农村户用沼气池等生态能源利用建设项目,惠及全县5829户退耕还林户,这一举措有效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保护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民和县是我省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的重点地区之一。通过退耕区农村能源(沼气池、太阳灶、生物质炉)项目的开发建设利用,可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阅读全文]
-
柴达木盆地开展气候变化特征影响研究
[内容预览]
| 2010/6/27 11:09:17青海新闻网讯 《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研究》课题已立项,这一课题主要利用盆地内格尔木等8个气象台、站近50年的气象资料、水文资料、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等内容进行研究,分析消减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合理开发利用柴达木盆地气候资源。 (作者:西社)[阅读全文]
-
打造高原生态宜居城市
[内容预览]
| 2010/6/24 9:31:56近年来,西宁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发展战略,确定了建设 “山清水秀、人民富裕、文明开放”的具有高原特色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的奋斗目标。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理念,把城乡绿化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特别是2003年提出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以来,市政府将此项工作作为推动城乡绿化建设发展的重大契机,在财[阅读全文]
-
“蓝天绿水宁静洁净” 省城打响环保持久战
[内容预览]
| 2010/6/21 9:48:13青海新闻网讯 6月12日,西宁市正式启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由此,一场以“蓝天绿水宁静洁净”为主题的环保持久战在西宁“鸣枪”,一些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将逐步得到治理。 据西宁市环保局局长史超介绍,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是环保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今后西宁市环保部门将从系统内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工作班子专门负责“创模”。同时,层层签订责任书,最终实现改善西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提高市民生[阅读全文]
-
保护湟鱼——就是保护青海湖
[内容预览]
| 2010/6/19 11:10:50活跃在青海湖里的湟鱼 汪伟摄 为了保护湟鱼,从1982年11月开始,青海省政府先后四次发出封湖育鱼通告,直至2010年12月31日。12年过去了,如今湟鱼恢复得怎样?是否需要继续实施保护措施?最近,青海的媒体向读者征集相关意见与建议,引起了社会的热议。 曾经传说“骑马涉水踩死鱼” 在青海,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青海湖中有两宝,一是湟鱼二是鸟”。湟鱼是青海湖独有的鱼类。关于湟鱼的最早记[阅读全文]
-
中国加速建设世界最大循环经济试验区
[内容预览]
| 2010/6/16 17:28:27中国力图在西部地区探索一条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官方19日在此间透露,国务院近日已批复了世界最大的循环经济试验区——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未来十年的总体发展规划。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面积约25.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国内面积最大、唯一一个布局在藏区的循环经济试验区,也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循环经济试验区。 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不稳定性突出,环境保护任务艰巨。[阅读全文]
-
13亿掘金青海新能源
[内容预览]
| 2010/6/15 7:40:486月13日上午,青洽会第二次集中签约仪式在城南国际展览中心B馆举行,当天共有11个项目成功签约,签约金额达30多亿元,其中大唐国际投资13亿元签订的垃圾发电和光伏电站新能源项目成为本次签约的最大亮点。 据了解,本次集中签约的11个项目涉及新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房地产、水电开发、农牧业深加工等多个领域。其中,最大的签约项目是由青海省经委与大唐国际签订的垃圾发电和光伏电站新能源战略投资合作协议,签[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