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坎昆会议的金钥匙 成功在于国际合作
坎昆会议有没有成功的金钥匙?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主要靠什么?中国希望在坎昆会议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中国参与国际谈判的变与不变是什么?中国这些年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请跟我一起探寻——
最近有几则西方媒体报道,跟正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有紧密联系。
寻找金钥匙
一则是路透社11月22日的报道,认为墨西哥气候变化大会是否能够在达成广泛协议上取得进展,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中美两大国。中国和美国的对立立场一直让气候变化会谈处于僵持状态。由于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大国在排放规模、透明度以及达成新契约的原则方面存在分歧,即便是取得有限成功也并不能确定。
第二则是美国之音11月23日的报道,说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敦促美国在坎昆会议上发挥领导作用,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在以往的会议中,美中两国频频交锋,而它们之间的交锋往往被看成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较量。因此,这两个大国的表现,对于坎昆会议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第三则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公报》11月22日的报道,引用全球碳计划(Global Carbon Project)的年度报告显示,导致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010年有可能创新高,中印等新兴国家对煤炭的依赖进一步助推了这一结果。
第四则是《新西兰先驱报》11月24日的报道,认为《京都议定书》有严重缺陷,只有除美国以外的发达国家同意削减排放。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和美国都没有被要求减排,这为其他国家的行动增添了阻力。新西兰要求所有的发达国家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与他们能力相符的行动中。
这几则报道都在寻找解决日益紧迫的全球碳排放问题的金钥匙,他们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又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钥匙不在自己手里。
钥匙在哪里
英国人认为,钥匙在美国人手里。11月2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大臣克里斯•休恩说,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的达成可能还需要5年时间。他认为在坎昆会议上不会取得巨大进展,但在森林保护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资金等问题上可能会取得一些成果。休恩还说,主要的障碍在于美国没有向外界展示其如何履行其承诺——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17%。
中国有学者持类似看法,比如在11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联合主办的“气候变化绿皮书(2010年)发布暨坎昆的挑战与中国的行动”高峰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谈到中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间面临很多的挑战时曾经表示,对于坎昆和气候变化的谈判进程,有人说,我们应该促进,也有人说应该延缓,还有人说应该顺其自然。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不掌控也没有金钥匙,而这个掌控,从目前来看还是在美国。……美国才掌握这样一个金钥匙。
但多年来一直代表中国参加相关国际谈判的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则在同一场合表达不同看法。他认为,这次坎昆会议的“金钥匙”,实际上不在哪个国家,坎昆会议的“金钥匙”主要还是在于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这也是发展中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哥本哈根会议之后能够推动多边进程,能够重新建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信的一把新钥匙。如果在资金问题、技术转让问题、能力建设问题,发达国家能够兑现他们在哥本哈根会议的承诺,坎昆会议成功的锁就会被打开。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