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活动信息 >> 环保活动 >> 正文

将珠峰环保进行到底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23

  昔日人迹罕至的珠穆朗玛峰,如今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探险者和旅游者的目光。

  ■随着探险、旅游热度的持续升温,环保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路走来,我们发现,保护珠峰,各方在行动,保持珠峰地区一方净土,大有希望。

  ■ 将新闻进行到底

  ——新闻缘起——

  西藏将在珠峰地区新建6个无人值守自动气象站,与目前珠峰地区已经建成的自动气象站共同组成珠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网。新建的自动气象站均处在珠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点区域、登山主要路线和生态旅游的主要地区。

  气象专家介绍,珠峰地区冰川资料及变化情况对全球气候、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珠峰地区环境异常复杂,天气变化多端,及时可靠的气象服务对保障珠峰科考、登山、旅游人员生命安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立生态环境资源综合监测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将对珠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珠峰科学考察和旅游登山气象服务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据介绍,自2004年起,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已在珠峰地区建设了6座气象观测站,分别建在珠峰大本营与珠峰海拔6200米之间不同海拔的6个点上。(据新华网)

  昔日人迹罕至的珠穆朗玛峰,如今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探险者和旅游者的目光。随着探险、旅游热度的持续升温,环保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当下珠峰环保的真实状况怎样呢?

  在“世界环境日”之际,记者与“2009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志愿者一起,从拉萨出发,对珠峰环保情况进行了调查。

  —————— 新闻调查 ——————

  镜头一:太阳能点亮雪域高原

  时间:6月8日

  地点:绒布寺

  在海拔5150米的绒布寺,有一座砖红色的四层小楼,它是珠峰脚下方圆几十里唯一的一幢建筑,在雪山和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宁静。

  当地一牧民告诉记者,从1995年开始,他就一直住在珠峰脚下。两面环山的地理位置,阻挡着山谷风的入侵;旁边静静流淌着的绒布河水,给居民提供了充足水源。从那时起,当地人就在珠峰脚下开设餐馆和旅馆,接待来往的旅游者和探险者,生意红火一时。但好景不长,因为缺乏对环境的有效保护,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

  污染问题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重视,为了还珠峰一个洁净的环境,不让污染祸及这片神奇的土地,当地人决定对这一地区进行清理和恢复。他们集体迁移到距离原驻扎地五公里左右的地方。同时,修建了这座小楼,为来往珠峰的旅游者和探险者提供食宿。

  他指着四层小楼顶上一块块在太阳照射下闪闪发光的电池板,满脸自豪地告诉记者:“别看我们这儿光秃秃的一片,但我们有充足的阳光,这些电池板能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我们就不用酥油灯了,也能用电灯了。”此言不虚,从拉萨一路走来,在连绵起伏的山上,不时会看到太阳能发电装置,那些牧民家中一面面“大锅”形状的太阳能接收器,在让牧民们走入现代生活的同时,保护了这方高原净土。

  镜头二:节能环保电动车驶上雪域高原

  时间:6月7日

  地点:曲宗巴松乡

  火辣辣的太阳,照在定日县曲宗巴松乡的高原草甸上。在这个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多名志愿者驾驶着新日奥运环保电动车,在坑坑洼洼的路段行进,引起了当地群众的关注。他们纷纷前来观看,有的还亲自试驾了各种电动车,并操着一口并不流利的汉语与大家交流。

  一个名叫布丹扎巴的牧羊人好奇地问:“这个车怎么不‘冒烟’就跑了?”一同前往的西藏当地志愿者告诉他,这是一种环保电动车,不用汽油,也不用柴油,而是用电,自然也就没有尾气排放了。将来,这种电动车还会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动力。

  布丹扎巴眨着一双大眼睛,听着介绍,一脸惊讶的神情。此时,一辆驮着羊皮,挂着行装的摩托车,吐着黑烟从我们身边经过,布丹扎巴奴奴嘴、皱了下眉,无奈地摇了摇头,转而又把目光锁定在电动车上。在砂石路上,志愿者们带去的这些环保电动车不辱使命,是因为它们采用了许多新型核心技术。武装了数码磁王双动力电机、磷酸铁锂电池、晶胶电池、多段式数码脉冲充电器等技术装备的电动车,即便在地势高峻、气候寒冷、路况复杂的路面上依然能够驰骋前行。

  布丹扎巴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见到不冒烟却能跑的交通工具。不仅如此,新日还建立了“海拔最高电动车租赁站”,以推动珠峰地区未来实现“清洁能源交通”。

  我们希望“零排放”、“效率高”、“能耗低”、“噪音小”的电动车,能够对保护高原地区纯净的生态环境尽力,为藏族同胞的美好生活添彩。

  镜头三:高原生态节能建筑落户雪域高原

  时间:6月5日

  地点:玉珍老人家

  家住珠峰脚下定日县扎西宗乡拉隆村的藏族老阿妈玉珍老人一家,看着新落成的敞亮而又保温的新居,笑得合不拢嘴。

  60多岁的玉珍老人告诉记者:“从去年7月入冬至今,为了取暖,已经烧了快1000公斤的牛粪。”捡牛粪把老人累得够呛,她一直在想,什么时候不再用牛粪取暖就好了。如今,老人终于有了盼头。这不,玉珍老人的新居,刚刚由国家住宅中心设计完成。新居采用很多被动式太阳能技术,结合高性能建筑材料,在尊重传统藏式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达到了冬季不冷、夏季不热的效果。

  玉珍老人家的新居,采用了传统藏族民居的建筑风格,与传统民居不同的是,在主体房屋南侧,多出了一个专门用来收集热能的被动式阳光间,可以起到蓄热、隔热和保温的作用。此外,房屋南部还有一个空气集热器和两个卵石蓄热太阳能炕,前者利用阳光加热空腔中的空气收集热能,与室内空气形成自然循环,提高室温;后者先利用太阳能加热卵石,再利用卵石缓慢释放热量的特点蓄热。而卧室顶上的大面积相变蓄热天窗,则改善了建筑深处的采光性能和采光面积,增加建筑的太阳能得热。

  其实,在珠峰地区,还有很多像玉珍老人这样靠烧牛粪取暖的人。新型生态节能建筑的推广将不仅解决藏区百姓的取暖问题,还能减少牛粪和薪柴的燃烧,保护当地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