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东北 >> 辽宁 >> 正文

鞍山市生态建设成就显著

Eedu.org.cn 作者:刘丽等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8
    钢城披绿妆 铁花映青影 鞍山市生态建设成就显著

    新华网辽宁频道1月8日消息(刘丽、李唐、陈光明、王炳坤)鞍山市作为新中国工业的长子,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给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改善生活环境,改革开放以后,勤劳地鞍山人不断加大生态建设步伐,用自己的双手谱写了一曲曲播绿撒翠的雄壮乐章,演绎了从"钢铁印象"到"青山绿水"的艰辛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鞍山的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林地用地面积、蓄积、森林覆盖率实现了三增长,林业用地面积比1993年增长4.97%,达到702.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大半壁江山,森林覆盖率增长1.1个百分点,达到46.4%,活立木蓄积增长40.17%,达到827万立方米,初步形成了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沙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基本格局,为鞍山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条件。

    鞍山市林业局局长陈毅菲介绍,鞍山市委、市政府从国民经济发展客观需要出发,从根本上避开前人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实行边治理边发展,围绕生态环境的薄弱环节,以整治国土、建设绿色屏障,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精心规划组织,大搞植树造林。

    分区规划,合理施策。鞍山市林业部门根据全市地形、地貌和林业现状等特点,制定了东治山、西治滩、中部建设良性生态区的分区域发展模式,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东部建起以水源涵养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为重点的城市绿色屏障,山区开发步伐不断加快,为农民致富开辟了绿色通道;西北地区以荒地造林、绿色通道、辽浑太三大河流治理为重点,实施防风固沙用材林建设,锁住西北大风口,固沙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营造农田林网2000多条;中部以建设绿色屏障、绿色通道、速生丰产林为重点,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形成城市周围生态良性循环的新型格局。

    2004年3月份,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推动鞍山林业发展,鞍山市建国以来第一次单独成立了林业局。全市林业工作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原则,坚持生态提质、产业提速、管理提档"三个轮子"一起转,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鞍山林业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重点引领,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大型造林重点工程全面铺开,全市累计造林150余万亩,极大地改善了鞍山市的生态质量。

    退耕还林工程--上演生态建设的重头戏。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风沙危害严重的沙化耕地、生态地位重要区域的耕地进行还林还草,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更是鞍山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的重头戏。全市农村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规划设计、种苗供应、管理指导管护、政策兑现五到位,激发起各团体、各层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积极性。7年来,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65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4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7万亩,人工促进封育4万亩。

    防沙治沙工程--镶嵌在辽河平原上的绿色宝石。"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体系工程,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鞍山市多年坚持不懈实施此项工程,到目前全市共建成"三北"防护林30多万亩,植树3600多万株,建成农田防护林网2000余条,固定流动、半流动沙丘30余个,锁住风口10余个,已初步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的区域性防风固沙保护林体系。2008年,市政府又展开了西北部治沙工程,按照农田防护林网、水土保持防风林带、防风固沙林和生态经济林四种形式,当年营造治沙生态林2.61万亩。昔日靠吃返销粮的台安县,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平原造林先进县,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变成了林成荫,树成网,辽河三角洲上的绿洲,犹如镶嵌在辽河大平原上的一颗青翠欲滴的绿宝石。同时,还采取播种、移栽等措施,对岫岩砂化蚕场和海城、千山区果树区实施榛子垦复,逐步解决蚕场砂化问题,建设生态经济型果树园区。已完成砂化蚕场榛子垦复3万亩、果树区榛子垦复6000亩。

    "千村绿化"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底色。村屯绿化是实现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直接关系到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关系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从2006年起,鞍山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村屯绿化工作,在全市启动"千村绿化"工程,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连续五年,并列入每年为全市人民办的实事之中。按照绿化村实施"四个一",即栽1000棵大树,建一条环村林带,绿化一条进村公路,绿化一条主副街,和示范村达到"五有",即有黑色油路,有统一围墙,有硬化排水,有3000棵大树,有绿色广场的标准两种模式,把村屯绿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与环境整治紧密结合起来,与文明村、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三年来,市、县(市)区、镇村及社会各界共投入近6000万元,其中鞍山市政府投资2100万元,对全市800村屯进行了全面绿化,建成高标准示范村226个,栽植树木821万株,建设、完善环村林带、林网、路网近800条,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美丽的底色。同时,通过实施"千村绿化"工程,全市农村发生了五个"喜人的变化"。一是农村的人居环境发生了喜人的变化。通过"千村绿化"工程,清理主副街2168条,绿化进村公路840条,修建统一围墙7.7万延长米,实现了路宅分离,大部分村的村街两侧达到了"四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实现了"四有"--有黑色路面,有硬化排水、有统一院墙、有花草树木,村绿了,路净了,环境整洁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二是农村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喜人的变化。通过"千村绿化"工程,一条条路网,纵横交错,一座座村屯绿荫环抱。树多了,绿多了,山绿了,水清了,风小了,粮丰了。街道整洁,绿树成荫,花卉飘香,一条条通往小康的绿色之路展现在世人面前。三是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全市村屯建起绿色休闲广场94个、23万平方米,农民有了自己的休闲活动场所,劳作之余,打打篮球,健健身,扭扭秧歌,处处呈现出新农村的新面貌。农家旅游成为又一道独特的风景,同时也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四是农民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以往是让我栽树,如今是我要栽树,人们对村街路树主动浇水,修剪,树上挂上了树木管护责任人的牌子;多年怕斜地,光秃秃的村路如今也绿树成荫了。同时还全面清除了村内道路、沟渠、公共场所、房前屋后的生活垃圾,改造或新建垃圾站点,实现了垃圾定点堆放,良好的卫生习惯正在逐步形成。五是基层干部群众对"千村绿化"的认识发生了喜人的变化。通过"千村绿化",镇村干部为民办实事的意识在增强,先富起来的人们回报家乡、绿化家园的热情在增长,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村屯绿化的认识普遍提高。

    东部山区林业综合立体开发工程--开辟山区农民致富路。东部山区林业综合立体开发工程于1996年正式启动,工程实施五年,市、县、乡和个人投入开发资金8600万元,营造速生丰产林、薪炭林、防护林23.9万亩。县、乡主要公路沿线两侧封山育林50万亩,进行低产林改造1.15万亩,实现了林上、林中、林下多产业并举的多元经济优势,林蛙、山野菜、食用菌年出口创汇千万美元以上,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环城绿色屏障工程--营造一个城市"绿肺"。环城绿色屏障工程是市政府第十一届九十九次常务会通过的一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大型绿化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市政府投资500万元,造林2.63万亩,植树246万株,绿化里程35公里。同时开展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建成了500米宽的鞍山的带状公园,筑起了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更象是为城市营造了一个"绿肺"。2008年,鞍山市实现二级以上良好天数294天以上。

    世行贷款工程--成为山区人工速生丰产林建设的样板。世行贷款工程是扶持我国进行生态建设为期30年的贷款项目。岫岩县于1990年到2002年实施此项工程,共完成造林24.3万亩,5346万株。主要品种为日本落叶松,工程覆盖全县23个乡镇和3个国营林场。到主伐期,可产木材233.3万立方米,收入可达9.3亿元。岫岩县此项工程被省项目办评为造林先进县,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绿色通道建设--打造鞍山"生态风景线"。2001年至今,与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农田防护林、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等绿色产业相结合、与农业种植业调整相结合,实施绿色通道工程,织就鞍山绿色彩带。在县级以上公路两侧营造了30-100米宽防护林;乡村公路营造了20-30米宽的林带;公路两侧迎面荒山全面实施封山育林。全市共营造绿色通道200多公里,面积达3万亩以上。沈大高速公路57公里长沿线两翼营造百米宽的绿化产业带。沈山高速公路两翼营造了各50米宽的绿化带;秦沈铁路两翼营造了各50米宽的绿化带。大盘公路(海岫段)、鞍羊公路(台安段)、鞍海公路、鞍营公路、鞍千公路等县级以上公路两侧均建起30-100米宽的绿化带。市政府投资绿化的鞍千公路,台安党政干部出资兴建37万株公仆林,均被国家和省评为绿色通道工程中的示范工程和样析板工程。此外,乡村级公路两侧也均建起12-30米不等的环村林、护路林、乡村以上公路绿化率90%。

    矿山植被恢复工程--还卿美丽初时颜。几十年的大规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鞍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近年来,鞍山市政府实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和矿山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地质灾害评估准入制度,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依法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全力推进植被恢复工作,建设了齐大山、西鞍山铁矿开采区植被恢复典型示范工程。截止目前,已投入资金2.3亿,恢复矿山植被面积完成矿山复垦2.6万亩,矿山土地破坏和引发地质灾害基本得到遏制,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河流治理工程--换得源头活水来。为彻底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打造宜居城市,2008年,以台安县的辽河、海城市的海城河、岫岩县的大洋河和千山区的杨柳河为主要治理对象,启动了四大河流治理工程,对四条河的两岸进行了集中绿化治理,充分发挥森林净化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现已栽植杨、柳等防护林带1.2万亩。

    义务植树--共建绿色新家乡。鞍山市广泛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每年春季,市县区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植树造林的重大意义和有关林业政策,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历任市、县、乡三级五大班子主要领导都要亲临植树第一线,亲自指挥、亲自栽植,并且都建立了义务植树责任区,包栽包活,同广大群众一样挖坑栽树,履行了公民植树义务,为全市开展植树造林绿化鞍山带了个好头。市直机关企事业广大干部、大专院校师生、驻鞍部队官兵每年义务植树近万亩,植树达1000万株,而且包栽、包活、包管理,成活率、保存率逐年提高,为鞍山的美化绿化尽到了责任;在农村参加义务植树人员每年达百万人,人均植树10株以上,适龄公民尽责率每年都在90%以上,在城乡义务植树造林已成为广大群众主动自觉的行动。与此同时,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深入人心,个体造林已成为造林主体,春造期间出现了群众主动要苗、争苗可喜景象。各级政府在政策上引导扶持大户造林,吸引社会团体、私营业主投资造林或承包经营,坚持"谁栽谁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形成了造林投资管理多元化的新机制,民间化资本的大量介入为林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陈毅菲局长说,多年努力使鞍山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生态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市区空气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和自然降尘呈显著下降趋势,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下降34%,自然降尘下降31%,二氧化硫浓度基本稳定。进入"十一五"以来,生态建设成效更加明显。2006年至2009年,鞍山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连续4年实现80%以上天数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鞍山的林业生态建设事业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已在打造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秀美钢城。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