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北 >> 内蒙古 >> 正文

筑牢北疆生态屏障共建绿色和谐家园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内蒙古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8-20
兴起的沙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兴起的沙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阿右旗阿朝苏木草原生态恢复 梁建忠/摄
阿右旗阿朝苏木草原生态恢复 梁建忠/摄

  金秋的大漠巴丹吉林,处处孕育着绿色生机。从昔日荒漠秃岭满目黄沙到如今浩瀚大漠尽披绿装,阿拉善右旗生态环境的脱胎巨变,与该旗对环境改善的孜孜以求、对生态建设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与该旗坚定不移的实施“生态立旗”、“转移发展”战略和走特色沙产业之路密不可分。建旗50年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阿拉善右旗历届党委、政府把生态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狠抓生态建设,大力实施退牧还草、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等项目,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一道北疆生态屏障正在崛起。

  确立一个思路:

  “生态立旗”夯实发展之基

  阿拉善右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阿拉善盟中部,总面积7.3万平方公里,地形地貌以沙漠戈壁为主,巴丹吉林沙漠横贯全境。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年均蒸发量4100毫米,植被稀疏,生态脆弱,“十年九旱”,大风、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此外,巴丹吉林沙漠以平均每年15至20米的速度向东南方向推进,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在阿右旗境内已有至少三处合拢,许多地区失去了人畜生存条件。两大沙漠的合围,不仅直接威胁到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的生态安全,是民勤风沙源治理和石羊河流域治理风沙策源地,而且严重影响了京津地区、沿海地区,乃至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生态安全。阿拉善荒漠植被历来是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平原和内蒙古河套平原三大绿洲的天然保护屏障。阿右旗作为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这里的生态建设举足轻重,同时对发展地域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八五”之前,阿右旗以畜牧业为基础产业,农牧民收入主要依赖牲畜数量的增加来实现,干旱再加超载,致使草原生态严重退化。资料显示:阿右旗境内天然梭梭林分布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800万亩减少到现在的335万亩,减少了58%。50年代沿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存活的20万亩沙枣林,已寥寥无几。阿拉善双峰驼由1980年的7.6万峰减少到2004年的2.1万峰,减少了5.5万峰。

  “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无从谈起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跨越的宏伟目标。”阿右旗在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深刻认识到生态建设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这个硬道理。从一定意义上讲,阿右旗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演绎和完善发展思路,矢志不渝地开展生态保护,改善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历程。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阿右旗历届党委、政府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确立了“生态立旗”的发展思路,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按照这一思路,该旗坚持把保护作为最大的建设,以围封禁牧保护生态,收缩集中调整布局,发展特色提高效益,转移转产富裕农牧民为切入点,采取“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区域性禁牧”的办法,着力构建“三线三区”(三线:构建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雅布赖沿山、天然灌木林三条生态防线;三区:推进退牧禁牧区、天然草原留牧区、新农村新牧区的保护与建设)生态屏障,实现生态的自然有效恢复。“生态立旗”战略奠定了阿右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发展环境的逐步改善,大批旗内外投资商前来勘探资源、投资兴业,工业、旅游经济迅猛发展,大大提升了阿右旗经济社会发展速度。

  贯彻一条主线:

  “转移发展”以人退带沙退

  为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十五”以来,阿右旗按照盟委、行署提出的以“适度收缩、相对集中”为核心的“转移发展战略”,确立了“人退带沙退”的生态建设理念,坚持解决生态问题从转移发展上谋突破,解决农牧业问题从非农产业上找出路,提出了“养老统筹保障一批、优化一产稳定一批、企业用工安置一批、发展三产吸纳一批、异地务工输出一批、源头抓起培训一批、统一组织增收一批”的安置措施,不断加快农牧民转移转产步伐,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

  近年来,阿右旗依托国家自2002年起实施的9批退牧还草项目、2005年启动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除蒙甘边界一带草场植被较好地区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的草原畜牧业外,其它地区整体纳入退牧范围,全面落实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退牧还草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两项生态建设工程,累计纳入国家补偿范围1759.9万亩,使7200多万亩天然草牧场得到休养生息,实现了传统牧业减量、牧区人口减员、草原生态减负的建设目标。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重点保护区得到明显改善,项目区植被覆盖度较禁牧前提高了5-20个百分点,达到15%-25%,个别区域达到50%。农区畜牧业牲畜头数由2002年的38万头(只)减少到目前的14万头(只),累计搬迁转移农牧民4644人,占全旗农牧民总人口的48.5%。与此同时,该旗坚持城乡一体化,通过发展工矿业、生态畜牧业、旅游业、沙产业等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将牧业生产经营者变为生态建设保护者,带动农牧民增加收入,实现了农牧民有序向二、三产业转移,向特色养殖业、沙产业转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富民效益有机结合的“两转四赢”的目标。

  为使搬迁牧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阿右旗创造性实施了农牧区养老保险、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保险、草畜平衡、鼓励农牧民非农产业就业等一揽子配套政策,资助农牧民在城镇购房定居,解决他们的养老、医疗、子女上学等后顾之忧,使项目实施区的牧民享受到了城镇的现代文明。“十一五”以来,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3245人。阿右旗还将巴彦高勒、沙林呼都格等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条件好的地方确定为移民迁入区,集中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巴彦高勒建成200亩无公害大田葡萄示范种植基地,引导集中发展种养结合的特色养殖业和蔬菜温棚种植、节水大田葡萄种植等特色种植业,推动农牧区劳动力就地转产。

  实践证明,走“转移发展”之路使阿右旗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打造祖国西北生态防线、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定一个信念:

  造林绿化筑起风沙屏障

  翻开阿右旗生态发展的履历,一大批生态工程赫然在目:从2002年开始,阿右旗先后实施了7个年度的9批退牧还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5亿元,围栏天然草原1077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实施以来,阿右旗共有784.9万亩森林资源被纳入补偿范围,年补偿资金达7093万元,是全区补偿面积最大、补偿资金最多的旗县;2010年,自治区林业厅先期安排资金1000万元在阿右旗启动实施了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雅布赖山段)综合治理项目试点工程,目前,已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工程固沙1660亩。该项目将有效遏制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握手”。

  近年来,阿右旗先后实施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重点防护林、小型公益林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先后邀请中科院院士、专家,成功举办了两届巴丹吉林沙漠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建立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野生动物、重要荒漠生态植被;大面积争取实施了梭梭林保护工程,围封禁牧草场,使植被休养生息;落实草畜平衡,推行划区轮牧、休牧,调减牧区人畜数量,缓解草场压力;小区域实施家园保护工程、薪炭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进行人工建设。

  “十一五”期间,阿右旗累计争取国家投资2.3亿元,完成人工造林25.5万亩,义务植树45万株,封沙育林4.7万亩,育苗160亩,生产苗木9600多万株。目前,重点公益林区、梭梭林围栏封育区、人工造林区等治理区域的林草植被的盖度和高度显著增加,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特别是塔木素、孟根、阿拉腾敖包国家重点公益林区的天然梭梭林、绵刺、柠条等重要生态植被已得到更好的复壮更新,成为遏制巴丹吉林沙漠南移的绿色屏障。截至目前,阿右旗累计完成公益林补植造林13万亩、补播面积40万亩,建设网围栏工程884千米,使5700万亩沙化土地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此外,阿右旗大力实施“锁边围城”和“身边增绿”等工程,营造生态宜居环境,推进生态建设步伐。阿右旗巴丹吉林镇家园保护工程于1999年启动实施,目前已顺利完成了三期工程建设,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累计栽种榆树、沙枣树、槐树、新疆杨等各类苗木近4万余株,有效的遏制了风沙对巴丹吉林镇地区的侵蚀。阿右旗还积极引导鼓励全民参与植树造林,制定了《阿拉善右旗重点城镇营造防护林优惠政策实施办法》,坚持“谁造谁有,谁经营谁受益”原则,鼓励旗内外自然人、法人及其它经济组织参与城镇外围防护林建设,城镇生态环境逐渐向优美宜居迈进。据统计,“十五”以来,阿右旗累计完成义务植树达64万余株。

  打造一个产业:

  生态经济带动草绿民富

  荒漠化防治能否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阿右旗人在艰苦探索和实践中找到了肯定的答案。近年来,阿右旗依托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在沙漠里种植经济作物梭梭,在梭梭根部人工接种肉苁蓉,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牧民增收。该旗还相继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农牧民发展特色沙产业,通过沙产业反哺治沙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实现了“沙患—沙变—沙用”的转变,形成了沙漠化防治、沙区生态环境改善、沙区百姓脱贫致富的多赢格局。

  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阿右旗曼德拉苏木沙林呼都格地区是该旗确定的重点移民迁入区之一。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优势,将沙产业作为农牧区禁牧后续产业进行开发和培育,全力打造特色沙产业示范区,初步形成了集肉苁蓉人工种植、良种繁育、科研等为一体的沙产业体系。经过几年的发展,阿右旗沙产业逐渐走上了规范化、规模化、效益化、科技化的发展轨道,沙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当地政府积极组织开展了农牧民肉苁蓉接种技术培训,并由专业技术人员和示范户长期指导种植户接种。强化科技服务,完成了2500亩肉苁蓉种植基地滴灌系统的安装,先后聘请日本、韩国、以色列和国内的沙产业专家学者深入沙林呼都格地区开展科研,促进沙产业向精深方向发展。引进了内蒙古巴丹吉林沙产业公司入驻沙林呼都格地区,通过龙头企业助推沙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科研+农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累计扶持农牧民完成了5万亩人工肉苁蓉的接种,成活率由前期的不足30%提高到了60%以上。公司还与沙林呼都格地区的200多农牧户签订了种植销售合同,进一步调动了农牧民保护生态、发展特色沙产业的积极性。

  目前,该旗已初步形成了300万亩野生锁阳,150万亩野生苁蓉和10万亩野生甘草三大基地。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实施人工梭梭林种植,发展肉苁蓉接种项目,累计实施人工种植梭梭林20万亩,建成沙林呼都格10万亩人工肉苁蓉栽培繁育基地、巴丹吉林镇以西和塔木素人工肉苁蓉栽培繁育基地,鼓励和扶持农牧民发展梭梭种植和肉苁蓉接种产业,全旗人工肉苁蓉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

  治沙又致富,沙产业“染绿”了牧民心中的希望。65岁的沙林呼都格嘎查农民田永成说:“自从政府扶持我们发展沙产业以来,农牧民的造林积极性很高,现在全嘎查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梭梭,最多有四五百亩,最少的人家有近百亩,效益好的种植户每年仅种植梭梭就可增收五六万元,沙产业已成了农牧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好门路。”

  生态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阿右旗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证明,保护好生态环境,就保住了阿右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阿右旗的竞争优势和未来发展。如今,在广袤的巴丹吉林,新一轮生态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处处在涌动着绿色的浪潮,绿色发展正在造就一个美轮美奂的阿右旗……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