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西藏环保 共建生态屏障
"十二五"期间,全国环保系统将开展新一轮的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环保技术援藏工作也将拓展到技术援疆,业务领域和人数都将大幅增加。
复杂的气候、偏远的地理位置,援藏工作人员取得每一份成绩,都要比内地付出更多努力,但他们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战在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线,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环保事业注入了一股股活力。在新一轮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开展之际,中国环境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几位参加技术援藏工作的同志,将他们的那段难忘经历与读者共享。
图为环保工作人员正在藏区开展野外环境监测工作。 资料图片
帮助藏区培养监测人才
——记环境保护部技术援藏工作人员陈明浩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祖洪 通讯员 叶朝翠
2010年5月,来自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环境保护部技术援藏工作人员陈明浩,带着院党委的重托,怀着支援西藏建设、报效祖国的心情离开绿色宝岛海南,踏上雪域高原,开始了新一轮的对口援藏工作。半年来,他把西藏当做第二故乡,以饱满的热情、十足的干劲努力开展工作,获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信任与肯定。
发扬老西藏精神,积极投入新的工作
初到西藏,迎接他的是强烈的高原反应:高原缺氧、水土不服。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了解西藏、融入西藏,他秉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战斗”的老西藏精神,在到达的第五天,就克服高原反应没有完全消除的不适,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了全部的工作内容。
他坚持摆正自己的位置,听从西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领导的安排,积极配合和支援西藏站领导的工作。他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很快与援藏同志和站里的同事打成一片,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尽心尽责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强化责任意识,踏实工作支援西藏
来到西藏,是带着责任、带着希望、带着重托的。来了,就要帮助西藏培养一批思想成熟、技术过硬的环境监测人员,为西藏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陈明浩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陈明浩负责的是重金属分析业务。由于西藏自治区所辖各地市监测站监测分析能力比较薄弱,为提升环境监测能力,他通过和别的援藏同志交流,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一是要从健全机构入手,进一步提高西藏监测人员的业务能力;二是要加强西藏环保自身能力建设;三是要积极开展西藏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环境状况基础调查;四是要积极开展西藏环境保护战略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辐射环境调查与监测、土壤监测与评价等专项调查与研究工作;五是要积极推进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面对繁重的分析任务,他主动作为、任劳任怨,经常加班加点。面对西藏监测站人员较少、采样地点多的情况,他主动向站领导申请去野外采样。在半年的时间里,他深入到西藏一些边远地区工作,甚至到过距拉萨1000多公里外的阿里地区,为工作的开展与快速推进奠定了基础。
通过在西藏站的工作,陈明浩了解到西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缺的不是资金和项目,而是人才。针对这一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他高度重视协助培养藏区环境监测事业人才。一方面,以工作带动培养藏区的环境监测人员,严格要求,让每位学员在工作中都能有所收获;另一方面,以参加活动带动并培养藏区的专业技术人员。在2010年9月环境保护部开展的首届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中,他勇挑重担,负责原子吸收、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和氯离子滴定法的培训和提高。为把工作落到实处,他主动放弃休息时间,积极认真备课。他欣慰地对记者说:“通过这次培训,阿里地区和山南地区的一批学员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开展重金属分析工作了。”
加强自身修养,以精湛的业务能力奉献西藏
为更好地完成援藏任务,陈明浩在工作中始终注重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努力使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西藏期间,他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文件精神,党在西藏的方针政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他告诉记者,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他将永远牢记这次援藏工作带给自己的宝贵经验,不忘组织对自己的关怀。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科技成为西藏民生发展新“引擎” “三个加强”积极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内蒙古:筑建祖国北方生态屏障 生态屏障缘何如此脆弱 撑起高原科技晴空 加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西藏森林覆盖率60年内由不足1%升至11.91% 衢州:保护源头 撑起绿色生态屏障 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 多管齐下遏制沙漠东侵 河套平原竖起生态屏障 建设秦岭北麓渭北生态屏障 西藏60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综述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