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让都兰散发浓浓暖意
▲藏族牧民自愿以牲畜和草场入股成立了生态牧业合作社,以化解草畜矛盾为重点,以草原生态为基础,以牧民增收为目的,使草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
▲都兰县依托地域资源优势,择优开发体现文化价值、天然生态、地域文化、民族风情的旅游项目,逐渐把旅游业培育成兴县富民的重点产业。
入秋时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宗加镇的枸杞挂满了枝头,采收枸杞的农民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今年又是一个柴达木枸杞丰收年。
为进一步增加农牧民收入,推动农牧区经济发展,都兰县充分利用柴达木盆地光热条件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枸杞生长有利条件,引导农牧民转变思想观念,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柴达木枸杞特色产业,培养了一批枸杞种植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带动了全县农牧民的种植积极性,使宗加镇成为全州枸杞种植示范区。都兰境内尤其是诺木洪地区光热资源丰富,土壤和灌溉水质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种植环境无污染,当地生产的枸杞具有颗粒大,肉质肥厚饱满,色泽艳丽,大小均匀,无碎果,无霉变,无杂质,味甘甜等特点。据中科院高原生物研究所测定,柴达木枸杞的含糖量高达50%以上,比宁夏枸杞高出10个百分点,枸杞黄酮和枸杞多糖含量也在50%以上。
近年来,受诺木洪农场种植枸杞成功经验的影响,都兰县宗加镇、巴隆乡、香日德镇、察汗乌苏镇等地也兴起了种植枸杞的热潮,各乡镇纷纷带领农民到万亩枸杞园“取经”,如今,小面积试种枸杞已获成功。他们打算今后逐渐扩大枸杞种植规模,力争让柴达木枸杞成为农户致富的特色产品。截至目前,全县共种植枸杞5.476万亩,据初步测算,今年全县枸杞产业总收入可达6399.51万元。良好的经济效益奠定了枸杞产业发展的基础。种植枸杞经济效益可观,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枸杞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都兰县通过规划为“十二五”起好步、开好局奠定了坚实基础。都兰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坚持“布局合理、产业聚集、循环发展、基础配套”的发展思路,走工业集聚化发展之路,实现从传统、粗放型资源开发向现代、集约型资源开发利用转变,推进清洁生产和实现工业污染的全程控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同步发展,实现资源的综合、有效、可持续利用。都兰工业园由黄金产业园、国际石材工业园、多金属工业园、生物产业科技园、枸杞产业园、盐湖工业园和新能源工业园7个园区组成。园区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新能源资源,着力打造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特色生物、新能源等经济产业链,重点建设钢铁城及冶金重镇,鼓励企业加大探矿、选矿投人,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建立以资源开发、综合利用、精深加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使金属采掘加工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蒙古语中的“都兰”,是汉语中“温暖”的意思。是世居在那里的汉、蒙、藏等18个民族的温暖故乡。蓝天白云,辽阔草原,水美草丰,牛肥羊壮……这种安居乐业的美景令人陶醉,都兰县依托地域资源优势,择优开发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的专题与特种旅游,打造体现地域特色、天然生态、地域文化、民族风情的旅游项目,逐渐把旅游业培育成兴县富民的重点产业。
中国环境报记者 邓佳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