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北 >> 青海 >> 正文

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逐渐恢复

Eedu.org.cn 作者:张进林 何伟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9-6

  新华社西宁9月5日电(记者张进林 何伟)在位于三江源核心区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麦秀镇龙藏村,58岁的藏族村民三智加将自家种植的燕麦秸秆编成辫子,以便晒干后储藏成为牲畜冬天的饲草料。

  “这几年我家的草场是越来越好,再加上种的一些饲草料,能保证30头(只)牛羊的饲料供应。”三智加说,今年家里会有不少牛羊出栏,基本能够满足儿女们上学的各种花销。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同时这一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过去几十年该地区草地呈现全面退化趋势,其治理和恢复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青海省生态办公室兼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晓南介绍,2005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获国家批准,规划投资75亿元,是中国最大的生态保护项目。工程涉及退牧还草、禁牧减畜、黑土滩治理和人工增雨等多个项目,其重点是修复项目区退化草场和高原植被。经过6年来的努力,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增草”效果明显。

  据监测,近几年,三江源地区高覆盖度草地面积正在逐步扩大,低覆盖度草地逐渐减少。2010年与2005年相比,三江源地区植被平均覆盖度提高了3.08个百分点。从空间分布来看,植被覆盖度提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源和长江源重点工程实施区,提高幅度多在10个百分点以上。

  “与此同时,三江源地区草地产草量明显提高,草地生态功能逐渐恢复。”李晓南说,2005年至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平均产草量达到每亩44.3公斤,比工程实施前(1988至2004年)每亩产量增加8.8公斤,增幅为24.65%。

  三江源生态监测组相关专家指出,近年来温度和降水量的增加,以及人工降雨使三江源区草地生产力得以提高,草原理论载畜量有所增加;同时大幅度减畜工作使得该区家畜数量明显减少,草地现实载畜量明显下降。上述两方面的原因使三江源地区草畜矛盾趋缓,草地退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