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谁来拯救若尔盖?

Eedu.org.cn 作者:曹小佳 王小玲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9-1

  中国环境报记者 曹小佳 通讯员 王小玲


  盛夏时节,本该水草丰茂。


  记者一行来到若尔盖高原,在若尔盖湿地核心区花湖、红原日干乔等已经保护起来的草原湿地,记者看到了“中国最美高寒湿地草原”美丽的一面。


  但这些治理示范点带给记者的欣喜仍然难掩整个若尔盖草地退化、湿地沙化带来的沉重。

  斑斑驳驳的沙丘,严重退化干涸的草场,提示着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保护治理的进度至今还赶不上生态恶化的速度。


  四川省若尔盖县环保局局长徐勇说,实践证明,越早治理成本越低、效果越好。“现在,我们已没有时间蹉跎。”


  现状如何?
  季节性断流威胁黄河,九寨沟可能不复存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固体高原水库”和长江黄河上游最重要的生态屏障,若尔盖每年为黄河补充30%左右的水量,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


  同时,若尔盖是长江支流白龙江的发源地和嘉陵江上游水源的重要涵养地,对长江、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发挥着重要作用。


  若尔盖还是我国特有的、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被誉为“中国最重要的碳库”、“中国西部高原之肾”。


  地理区位和生态地位如此重要,若尔盖生态环境恶化引起广泛关注。


  拯救若尔盖,国家和地方投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情况不容乐观。


  来自若尔盖县环保局的最新资料显示,作为全国六大草原之一,若尔盖大草原草场退化明显,鼠虫害加剧。


  若尔盖县境内430万亩天然草原退化,草原生产力较上世纪70年代下降50%,毒杂草比例上升30%,植被覆盖度下降20%。


  伴随着草原退化,若尔盖县境内鼠虫害分布面积高达800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1.9%。害鼠拱土成丘,导致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加快,本已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湿地严重萎缩。与上世纪70年代比,仅若尔盖县境内沼泽湖泊面积萎缩就达42%。


  沙化加剧蔓延。2009年最新一次沙漠化土地监测显示,若尔盖县境内有各类沙化土地图斑970个,面积高达73727公顷。与2004年相比,沙化状况每年以10.88%的速度递增。其中,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已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4.2%。


  针对若尔盖生态环境恶化、湿地沙化的趋势,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专家、媒体很早就呼吁拯救若尔盖。


  2006年,一份由9名全国人大代表共同提出的建议送达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放指出,“若尔盖湿地沙化问题将对全国、乃至全球产生影响。”


  更有专家预言,若尔盖沙化问题如不治理,20年后将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沙漠之一,引发的沙尘暴将威胁成都,黄河将面临季节性断流,长江水系也会受到巨大影响,距离若尔盖仅92公里的九寨沟将不复存在,而成为一条黄沙沟。


  恶化何因?  

    自然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人为因素影响更加明显


  “若尔盖的今天,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双重作用的结果。”徐勇说。


  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变化特别是降水量和气温变化,对若尔盖生态环境影响极大。从5年平均值的总体水平来看,若尔盖地区的降水量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减少。


  与降水相比,温度的变化更加显著。平均温度从上世纪50年代末的0.44度逐步上升到70年代的0.68度、80年代的0.9度、本世纪初的1.8度,增幅翻了几番。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直接导致了湖泊萎缩、湿地干涸。


  “较之于自然因素,人为活动的影响更加深重。”徐勇认为。


  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末,若尔盖县共有草食牲畜33.7万头,到2010年则发展到118万头。换算成羊单位,每亩载畜量32.5个羊单位,而同期全国草场平均载畜量才5.3个羊单位。


  全县理论载畜量186.5万个羊单位,实际载畜量319.03万个羊单位,超载率高达71%。“牧区群众的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畜牧业,畜多为福的观念根深蒂固。”徐勇说,“超载过牧”成为草地裸露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了解,造成若尔盖生态恶化,还有一个历史性的人为破坏。上世纪60年代,“农业学大寨,向沼泽湿地要草场”,人工开沟排水380公里,导致120万亩的水沼泽变成半湿或干沼泽,湿地面积减少60%。


  “若尔盖生态环境问题虽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双重作用的结果,但是‘人祸’大于‘天灾’。”有关专家分析。


  拯救若尔盖,关键在人。专家认为,拯救的关键是治人治穷,只有将群众生活的改善与生态效益有机结合,才能使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拯救若尔盖,并非人与自然的赛跑,而是人与人的赛跑。”


  为此,部分在蓉全国人大代表曾联名建议,加快若尔盖核心区生态移民,彻底减轻湿地压力;促进保护区就地就业,安排部分牧民由“牧”转“工”,填沟护水,治理沙化。

 

    如何治理?
    开展沙化治理示范,高度重视综合施策

 

    为解决若尔盖生态问题,从国家到地方,已进行了多年努力。


  基于若尔盖的重要性,国家将若尔盖地区的治沙工作纳入“十五”重大攻关课题,划拨专项经费组织专家开展沙化治理示范。


  当地与保护区内牧民及周边社区签订资源保护协议书,与牧户签订保护区内3~6月禁牧协议,禁止采沙挖药取草皮、破坏鸟巢拾鸟蛋,生态重点区域禁止放牧、控制放牧强度,有效保护生态资源和泥炭地资源,初步形成群防群治的生态资源保护格局。


  湿地保护方面,若尔盖县提出“填沟还湿、限牧还湿、治沙还湿、灭鼠还湿”的湿地恢复工作思路,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筹集保护资金,加大投入,采取扎栏填沟、围栏封育、沙化治理等方式开展湿地生态环保工作。


  在防沙治沙方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若尔盖县先后实施了辖曼乡沙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基地、若尔盖县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省级防沙治沙试点项目等防沙治沙工程建设,采取封沙育草、填沟堵渠、退牧还草等综合治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沙漠化进程。


  通过试验示范,若尔盖县总结和探索出了一套适宜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治沙模式和方法,选择出一批适生的治沙乡土树种、草种,为大规模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实践证明,若尔盖的沙漠化土地完全能够治理、能够治好,越早治理效果越好。


  一方面,多年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另一方面,湿地却在继续萎缩、沙化形势仍然严峻,治理速度赶不上恶化速度。


  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局面呢?

 

    出路何在?
  治本之道是生态补偿,当务之急是资金投入


  拯救若尔盖的关键在人,而解决人的问题相当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四川省环科院有关专家分析。


  如超载过牧问题,涉及牧民生产方式的转变、生存生活出路的安排、替代产业的发展,没有资金支持、没有项目支撑几乎寸步难行。


  多年来,为了保护和治理若尔盖生态环境,当地牺牲了很多发展机遇;大量牧民被迫改变了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另寻出路。


  若尔盖县又属于老、少、边、穷、病于一体的特殊连片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地方财政十分困难。除了向国家和省争取资金和项目,地方几乎无能为力。


  “事实上,资金和项目相当有限,和保护治理的现实需求相比远远不够。”徐勇说,尽管近年来国家给予了若尔盖藏区极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但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项目支撑不够和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使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赶不上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徐勇呼吁,采取国家补偿、群众参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生态环境长效综合治理机制和《若尔盖大湿地优先保护与建设机制》,完善稳定增长的治理保障机制,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四川省环科院专家指出,鉴于若尔盖生态地位特殊重要,当地为确保生态安全做出了极大贡献,牺牲了发展机遇,应通过机制给予生态补偿,以更好地用于生态保护建设,帮助牧民发展替代产业,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并激发和提高牧民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


  “在生态补偿方面,国家也作了努力,但目前的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还有待完善。”专家认为,国家从2010年起全面建立起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但目前实施的奖励补助水平较低。“建议国家在此基础上,提高补助标准,通过经济补偿减少牧民对土地的过度依赖和索取,这才是治本之道。”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