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北飞”传递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能力与希望
新华网西安7月7日电(记者刘彤 张晨俊)位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省铜川市是中国西部的“煤都”,因为严重污染,这座城市曾被称为中国两座在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之一。如今,随着被称为“东方宝石”的世界珍贵濒危鸟类朱鹮在这里落户,铜川近年来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显著改善让人们刮目相看。
中国首次在秦岭以北跨气候带放飞朱鹮实验最近在铜川进行,32只原来“居住”在中国南方,由人工繁育并经过野化训练的朱鹮在这里成功放飞。
陕西省林业厅动物管理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常秀云说,朱鹮在20世纪初曾广泛分布于日本、西伯利亚、朝鲜半岛和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冬水田数量的减少、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森林减少和人为干扰等原因,使得朱鹮对变化了的环境难以适应,其数量急剧减少。“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西伯利亚境内朱鹮绝迹,七十到八十年代在朝鲜半岛消失,1981年在日本灭绝。中国自从1964年在甘肃捕获一只朱鹮后,就一直没有再发现朱鹮的踪迹,曾被认为朱鹮在中国已绝灭。”
常秀云说,为了查明朱鹮在中国的生存情况,1978年中国科学院一支科考队历经3年多时间、行程5万多公里、踏遍了中国16个省的260多个朱鹮历史分布点开展专项调查,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从而宣告在中国重新发现朱鹮野生种群。
铜川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站站长杨国强说,朱鹮一般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习惯在高大树木上栖息和筑巢,并且喜欢在附近有水田、河流浅滩、沼泽可供觅食,天敌又相对较少的幽静环境中生活。
如今,铜川的生态环境已经基本适合朱鹮的栖息。常秀云说,铜川北部山区的耀州区沮河流域,面积约400平方公里。“这里多为宽谷浅丘地貌,沟谷宽度多在1500到2000米之间。谷内河流纵横,河水漫滩常形成洼地、沼泽、草甸等天然湿地,岸边芦苇、灌木丛生。河流、湿地鱼虾等水生生物丰富,冬季水面结冰期极短,谷底两侧为典型暖温带半干旱落叶阔叶林,乔木高大,为朱鹮夜宿和营巢提供了条件。黑鹳、白鹭等朱鹮的伴生物种常年在此栖息。”
朱鹮在铜川“安家”,几年前可能会被说成是“做白日梦”。回忆起十几年前沮河的场景,铜川市环保局宣教中心主任任增茂说,铜川是一座资源型城市,煤炭开采、水泥生产一直是工业的主要方面。“过量的煤炭开采带来了沉陷区、滑塌区的形成和棚户区的聚集,沮河的河床,长期以来都是黑的。不要说白色的朱鹮,就是一般的候鸟,都不愿到铜川落脚。由于粉尘污染严重,那时的铜川人吃饭捂着碗,走路眯着眼,看露天电影还得打着伞。”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铜川率先在陕西开展了市区煤烟污染治理,将城市重点地区划定为改煤区和无燃煤区,通过拆煤棚、堵烟道、搬煤台、改锅炉,实施气化工程,推广清洁能源,持续深化煤烟污染治理。铜川市环保局副局长陈常远说,铜川连续7年对57750户困难居民发放了冬季取暖补贴,补贴资金共2160万元;连续4年每年拿出600万元用于推广水煤浆等清洁能源。铜川全市共新建天然气、水煤浆锅炉182台,城市规划区394台燃煤锅炉实现全治理。
铜川市委书记冯新柱说,作为水泥大市,铜川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勇气,近年来一口气关闭拆除了53条落后水泥生产线和500多家“十五小”企业,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水泥大市无立窑,实现了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多赢”。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32只朱鹮“移民”铜川 为陕西首次跨气候人工迁移 营建美丽家园 推进生态文明 转型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 26只朱鹮放飞宁陕5年野外繁育32只 摆脱濒危危险 陕西实施朱鹮野化自然放飞 生态煤城展新图 朱鹮:7只到1400只 解密朱鹮 朱鹮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 朱鹮能否摆脱灭绝威胁 高度近亲繁殖令人担忧 中日合作保护朱鹮 河北唐山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嬗变之路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