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雄起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12
157万户住房重建、363万户住房维修加固,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建设战役中,广大灾区干部群众用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在党和政府的热切支持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重新拥有了自己温暖的“家”。
新房让灾区群众重现笑容
5月9日清晨,淡淡的晨曦笼罩在青城山间,都江堰市茶坪村村民王全惬意地坐在自家新建的两层高新房里吃起了早餐。与此同时,在30多公里外的汶川县三江乡河坝村,村民雷之平也开始忙活着往新家搬东西。
不到一年时间就住进新房子——在大地震之初,这是身处极重灾区、家园尽毁的王全和雷之平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它是幸福的事实。
现在,他们所拥有的新家结实、漂亮,设施齐全,而且设计先进、抗震能力强。王全的房子是一幢宽敞明亮的两层小楼,5间卧室,每个卧室都配有卫生间,厨房也预留了天然气接入口。
如今,王全所在茶坪村146户受灾群众中,已经有100多户搬入了新居,原来大片的板房也已经拆得差不多了,剩下几十户就等着集体联建的新房最后竣工了。
5月7日,四川省政府正式对外发布了灾区城乡住房重建进展的最新情况:截至今年5月4日,全省永久性农房重建已开工124.8万户,占重建任务的98.8%,其中在建24万余户,完工100万余户;全省已开工新建城镇永久性住房13.8万套,占总数的43.9%,其中在建10.5万套,完工3.3万套。
中国力量创造奇迹
房子,房子,还是房子……自抗震救灾工作进入恢复重建阶段的第一天起,让灾区群众尽快住进温暖的新房,就成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所有关心灾区人最关心的头等大事。
为了拼抢速度,2008年7月4日,距大地震不过两个月,四川省就全面启动了灾后农房重建工作,并在广元、绵阳等地连续召开农房重建现场会,研究可能面临的问题,互相借鉴宝贵的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重建政策。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很快明确了相关重建政策,并有力地保证了农村住房重建补助及时拨付到位。
一年来,各地震灾区全方位调动资源,立体化推动重建,以期实现又好又快地推进住房重建进度。据四川省建设厅介绍,各灾区普遍建立了震后城镇住房市(州)、县(市、区)、街道(镇乡)三级台账制度,建立每户受灾群众的住房档案;一些地方还建立“县、市级领导包片负责,各乡镇、社区负责人具体负责,受损房屋民选业主代表全程参与”的住房重建指挥体系,以确保住房重建保量又保质。
一切为了“人人有住房”,一切为了灾区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正是在这些强大力量的支撑下,四川省政府在地震周年前夕再次信心十足地宣告:2009年9月底前,基本完成农房重建工作;2010年5月之前,全部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工作。
重民意以人为本
在灾区采访过程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由于受灾群众的经济条件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思想认识不同,对住房重建的利益诉求也不相同,渐入攻坚阶段的灾区住房重建工作将面临任务重、困难多的更严峻考验。
行走在四川灾区各地,记者发现,还有一些群众仍然居住在板房或过渡房里,生活不便。四川省建设厅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虽然住房重建工作进展很快,但数据统计显示,目前仍有25万多户受灾农民住房未开建或正在建设中;城镇住房重建因需求复杂建成率更是相对较低,只占到需重建户数的一成多。因此,目前灾区仍然有50多万户群众需要临时住在板房区或过渡房里。
在城镇住房的重建中,由于产权关系复杂、群众诉求多样、协调难度较大,推进工作也比较艰难。都江堰市灌口镇平义社区岷山公寓临街的一栋商住合一的震损楼房,因为业主之间利益诉求不同而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始终没有在拆除重建还是维修加固、成本如何分担等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
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四川省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强力推进,而是努力协调商业与住宅、大户型与小户型、老房子与新装修房子等不同物业业主之间的矛盾,尽可能找到让群众满意的解决方案。
尊重民意、以人为本。在这场世界瞩目的历史性灾后住房大建设过程中,它是一条坚持不变的原则。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为此做出了最好的注解:群众认可是灾后恢复重建的最终标准。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述评:超越灾难 奋力前行 坚强奋进重建家园走向未来 5·12我们用绿色抚慰伤痕 废墟上家园重生 铮铮"铁军":坚守中传递大爱 灾后重建看铁路 科学重建的创造性实践 联合国副秘书长称赞中国政府的地震应急处理和灾后重建 废墟上升起信心和希望 李连杰携明星重走汶川路 希望持续关注灾后重建 灾后民居重建:人类抗震智慧凝聚点 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