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草原:如何保生态惠民生
藏北草原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一直备受关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区草地保护与建设的指导思想“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环境优化和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实现西藏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十一届政协以来,为加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监测服务工作,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已经连续几年举行不同主题的座谈会和专题调研,并得到西藏自治区政协的积极响应。
去年12月28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西藏(藏北)草原保护与建设座谈会。西藏自治区政协代表、农业部代表和农科院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生态保护刻不容缓,但在此前提下,发展牧区的特色产业,使牧区摆脱粗放经营的恶性循环,也是不可或缺的。”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刘庆慧说。
牧区的特色产业是什么?那曲地区行署副专员江村旺扎指出,“应该将高原牦牛产业作为高原环保主导产业,因为牦牛是高原独有物种,对草原只有益处没有任何损伤,同时提高产能的技术简单,容易被牧民接受。”这项建议得到了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刘纪远和农业部草原处处长李维薇等大多数人的认可。
聂荣县色庆乡帕玉树村实施金牦牛工程以来,该村合作组织通过销售牦牛肉、奶制品和牲畜皮毛等畜产品,累计创收55万余元,成员年人均收入和现金收入分别达4102元和3500元,分别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立前的2.8倍和8.7倍,分别是全县年人均纯收入和现金收入的1.23倍和1.69倍。帕玉树从全县的“重点贫困村”一跃变成了“致富模范村”。
“环保主体产业需要与生态补偿机制结合,”江村旺扎介绍说,“自2006年起我们共实施了5批(次)退牧还草工程,而对牧民的补偿也是必须的,得是持续的。希望国家相关部门、相关政策长期支持草场保护和建设工作。”
近年来,那曲地区为了保护草原生态,关闭了33个沙金矿点,总面积达78.21平方公里。主要涉及申扎、尼玛、双湖3县(区),当地就业人数减少了3000多人,年财政收入减少了2000多万元,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一切项目均停止开发。
“目前国家已经实现了对藏北草场生态补偿的全区覆盖,并且现在还在争取增加补偿的数额。”李维薇说,“但是地方也需要上报有针对性的计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毕竟具体的情况还是地方最清楚。”
江村旺扎还有个忧虑,即牧区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也缺少技术支撑:“虽然2010年,那曲农牧业总产值较1980年增长了17倍,但其中的技术含量很低,从事传统牧业的人口仍占总牧业人口的96.04%。”
“实现科技兴草,是牧区刻不容缓的任务。”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张黎指出。
除此之外,草原人口也难以实现转移。刘纪远认为,“教育的缺乏,使人口转移不出去,达不到生计的多元化,进而制约畜牧业的现代化。”
实现藏北草原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指出:“人、畜、草三者的最佳比例关系是怎样的?这是藏北草场保护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牧区受灾后恢复难度要大于农耕区,所以牧区的保护和建设不能全盘照搬农耕区,这方面的经验还需要一步步探索。
“不能过分强调生态平衡,还要考虑牧民的经济基础。”那曲地区行署副专员多杰热登认为,“如果牧民填不饱肚子,那么保护草原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