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南 >> 云南 >> 正文

南华:实现绿色发展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云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9

  我省历史上最大的生态工程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掀起的“绿色旋风”过后,“森林云南”渐渐映入了我们的眼帘。

  深秋,从林海茫茫的玉龙雪山腹地到大理再进楚雄,“天保工程”区到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莽莽林海。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多种自然生态,在瑟瑟秋风(微博)中层林尽染,千姿百态;走向林区深处,昔日砍树伐木之声已成绝唱,蝉鸣鸟语成了林海的主旋律;而往日的“砍树人”已成了森林的“守护神”……此时,人们相信“天保工程”已在云岭大地绘出了浓墨重彩,并深刻地影响着云南林业未来发展的走向。

  前所未有的生态工程

  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我省13个州市69个县、17户个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全面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红土高原的广大林区迎来了重生的希望。

  “天保工程”建设范围之广,国家投入之巨,建设任务之大,进展速度之快,是我省林业建设史上没有过的。1998—2010年,我省围绕“停止采伐、调减产量,加强管护、积极营造”的方针,全面采取各项封育措施,天然林得以修养生息。从那时起,滇西北高原、西双版纳林区的伐木声消失了,代之的是曾经的砍树人,成了绿色的守护神。13载春秋,全省累计投入天保工程资金77.36亿元,落实森林管护面积18965万亩,累计营造公益林3764万亩,天保工程区有林地面积由1.68亿亩上升到1.83亿亩、净增1502万亩,森林蓄积量由8.89亿立方米增加到11.08亿立方米、净增2亿多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59.25%增加到64.69%、增加了5.44个百分点,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快速增长。对金沙江流域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显示,工程实施前该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4.7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42.56%,工程实施以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6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侵蚀量1630万吨,每年减少进入河流的泥沙量980万吨。

  绿色在蔓延,曾经干涸的水源和泉眼又流出了清泉。野生动植物主要栖息地生存环境大大改善,滇金丝猴、亚洲象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天保工程为我省及长江下游的生态安全筑起了绿色屏障。

  绿色产业正在长大

  与绿色相伴,天保工程区围绕绿色大作产业文章。各工程区整合各种造林项目,营造核桃、竹子等生态经济兼用林878万亩,同时充分利用林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非林非木产业,多轮驱动,多业并举,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天保区林业经济开始走出“独木支撑”的困境。

  山区小县南华依托林下资源大力发展野生食用菌产业,产量、产值分别比1997年末增长了8.7倍和9.5倍,加工产值从5000多万元增加到2.54亿元,全县近10万人参与野生菌的采集、销售、加工活动,成为农民除烤烟以外最大的一项经济收入来源。

  雪域高原迪庆藏族自治州,天保工程实施前的1997年,旅游收入基本没有,牧人以放牧、伐木为生;地方财政靠砍“木头”支撑;天保工程的实施让片片参天大树免遭刀斧,植被的恢复支撑起这片神奇高原的生态旅游热,200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29万人次,是1997年14倍多,实现旅游总收入31亿元,走出了一条不靠砍木头发展经济的新路子。

  13载春秋,天保工程区“独木支撑”的经济格局,已被蓬勃兴起的特色林产业所取代。

  森林生态旅游、野生动物驯养、林下经济……日益壮大的新兴产业正将万千林农带上增收致富的幸福之路,更为林区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森工脱困迎来发展春天

  “资源危困、经济危机,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森工企业陷入绝境。”实施天保工程,犹如一缕曙光,让陷入困境的森工企业绝处逢生,迎来林业建设的第二个春天。

  围绕加快天然林资源的生态功能恢复与重建,建立充满活力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的目标,森工企业告别“旧体制”,探索新路子的脚步迈得坚定而扎实。

  13年间,全省天保工程区以森工企业属地管理、人员分流安置、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免除债务等多种方式助推的森工企业改革已经结出硕果。由地方统一安排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森工长期没有劳动对象的难题得以破解;职工纳入地方社会保障体系,森工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全部参加了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5项社会保险,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医疗得到保障;对富余职工进行一次性分流安置,共分流安置富余人员1.18万人;将企业办的公安、学校、医院等社会机构81个1059人,移交地方有关部门管理,企业得以轻装上阵;彻底转换经营机制,林区加工、运输等中小型企业焕发生机与活力。

  改革让曾经积弊缠身的森工企业逐步走出了“资源危困、经济危机”的“两危”困境,企业职工实现了由“砍树人”向“护林人”、“种树人”、“社会人”的转变。

  伴随改革,广大林区的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了,林区发展建设走上快车道。夯实林区发展基础,建设种苗体系,新建了118个中心苗圃、良种生产基地和种苗示范基地,实施了母树林营造和速生丰产栽培等25项科技支撑项目,新建和维修森林管护站(所)1609处、了望台598座、防火线9901公里、防火林带678.6公里,购置防火运兵车、指挥车162辆,为15个国家级重点火险区专业扑火队建设了营房,完成了75个县市区的防火通讯网改造工程。改善林区民生,完成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8859户,基本解决了林区职工住房困难问题,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林区和谐稳定。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