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汾江河 三年大变样
从2008年开始,佛山使出铁腕,实施综合整治项目95个,关迁汾江河沿岸企业111家。与此同时,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格局,汾江河畔原有的化工电镀、作坊小厂被现代化物流中心、金融新区取而代之。
3年治理,初战告捷。今年汾江河的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4项重要指标分别改善124%、11%、40%和20%,水质从劣Ⅴ类基本达到Ⅴ类标准。
铁腕治污,3年“黑龙”变清流
站在汾江河罗村段堤岸眺望,上游河水清清,源源不断;下游电厂、电镀厂等重污染企业的烟囱虽然还在,但已不再冒烟。蓝天白云下,小鱼嬉戏在江中长满美人蕉、风车草的生态浮岛周围……这是近日记者在汾江源头看到的一幕,有谁想到这就是3年前黑如酱油的汾江河!
今年初,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现场考察后感慨地说:“汾江河过去一度变成酱油,变成醋了,不光水的形态变了,就连水的性质也变了。现在水清了,水里也有鱼了。水里有了鱼,水质也就有保证了。”
作为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制造业城市,近30年来佛山市汾江河沿岸的工厂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以纺织、漂染、皮革、化工、电镀、玻璃、五金、陶瓷等污染大户为主的企业毫无例外地将排污口设置在汾江河沿岸,汾江河流域内12条主要内河全成为一条条乌黑的纳污沟。
如何才能缚住这条黑龙?2008年初,佛山市成立汾江河(佛山水道)综合整治指挥部,市委书记陈云贤亲任总指挥,副市长、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担任执行总指挥。
盘踞在汾江河上游半个世纪之久的28个煤场,一直是汾江河边的重污染点。他们通过对汾江河分时段封航,然后又实施24小时封航清淤,首先砍掉了沿岸煤场的“腿”。煤场所在地罗村也拿出“壮士断臂”的勇气,在半年内将沿岸28个煤场全部搬迁完毕。记者近日前往当地看到,煤场原址河堤已经植满花草,成为一道亮丽的景观。
3年来,为了变“黑龙”为清流,汾江河综合整治指挥部对流域两区7镇街污染重灾区频出重拳,清拆违章建筑累计达13万平方米,完成绿化面积17万平方米; 111家企业被强制关闭和搬迁,流域内重点工业污染源的89家企业实行分级登记管理。经过系列整治,目前汾江河的污水排放量日均削减6万吨。
与此同时,3年来汾江河流域新建起4家污水处理厂,扩建6家污水处理厂,汾江河日污水处理能力从原来的54.5万吨/日增加到现在的111万吨/日,使汾江河流域每日排出的近百万吨生活、工业废水全部得到处理。
在环保技术上,佛山市的一个首创就是在汾江河上建起了1.3万平方米的生态浮岛,构成一道水体“防疫屏障”。浮岛上生长着美人蕉、风车草、圆币草等错落有致的植物,它们吸收着汾江河中过剩的营养物,让河水变得更加清澈。
赶走污染,不赶走企业
佛山治污的过程,也是淘汰落后产能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他们以污染治理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倒逼企业进行整改,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产生,形成了环境保护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将淘汰落后产能和培育新兴产业结合,出台鼓励政策推动村组织改造企业关停的厂房。如禅城区就规定关迁后的空置物业若成功改造并引进先进企业,5年内可获每月2元/平方米的租金补贴。这个区的张槎街道村头村,几年前低矮厂房遍布,如今已变成绿树成荫的小公园。“我们村附近河段沿岸原有4个砂石、煤码头,现已全部迁走,换来的是沿岸10里的绿廊。” 村委会主任区润灿说,大量企业关闭之初,村里每年损失租金400万元。但后来将腾出来的土地建成工业园,引入一批无污染的针织、制衣、电子企业,每年为村头带来了上千万元的收入。
佛山市环保局副局长杨永泰告诉记者,关迁企业并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赶走污染。在“只赶走污染,不赶走企业”的思路下,佛山对污染企业采取了整体关迁、关闭废水生产环节和改造升级实现废水零排放三种措施,这也使得本应关迁但通过减排达标而保留的企业达到13家。
升级改造让不少企业尝到了甜头。位于汾江河沿岸的华昊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有44年历史的印染企业,被列入污染“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后,企业压力很大。董事长何国柱说:“我们意识到,如果再不治理污染,污染就要把企业赶走。”通过3年的努力,企业达到了废水零排放,并实现全部循环使用。
实施河长、段长、涌长责任制
3年来,汾江河的治理已经启动95项重点工程,总投资54.6亿元。其中,投资超千万元的项目有45项,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有16项。但佛山并没有为汾江河治理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因为这些庞大的治污资金并非都由政府财政负担,而是由政府主导,引入社会投资。
在汾江河整治中,佛山运用了国内唯一疏浚河底的先进技术,项目投资近1.8亿元,用的是世界银行贷款。汾江河综治办的人员告诉记者,通过向世界银行贷款,佛山就成功引入治污资金5.5亿元,并对这部分资金实行“统贷统还”。
在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建设上,政府还以BOT、BT等方式,利用非政府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社会投资约16.6亿元。据初步统计,汾江河综合整治已经完成投资中,政府财政投入只占49%。
母亲河变清,佛山人高兴的同时也有担忧:3年重拳治污,会不会一个阶段过去,又松懈下来呢?佛山汾江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正将重拳治污中获取的经验和手段,纳入各相关部门日常工作,形成长远的目标机制。
目前,邓伟根亲自担任汾江河“河长”,禅城、南海两区副区长担任“段长”,7个镇街行政负责人担任“涌长”,“各人自扫门前雪”,接受社会监督。一旦发现有违规排污等破坏内河涌的现象,追究“河长”、“段长”和“涌长”的责任。三级责任制赋予了压力也带动了积极性,截至目前,主要内河涌整治共完成11.5公里,完成整治总量的30%,预计2013年可基本完成内河涌整治工作。
为了加强社会监督,佛山市还通过媒体、广告、论坛等载体,聘请了100名整治观察员和评论员参与整治工作,并发动市民参与保护母亲河等活动,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
2010年6月8日上午,汾江河游船带来了一批特殊客人。船上不时传来赞叹声,游客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昔日臭不可闻的“黑江”,也有夹岸花红树绿、清风徐来的惬意时光。这群特殊游客正是来自汾江两岸31家企业的老总们,这次游江为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原来3年来的整治污染是那么值得!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