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在线投稿 我要留言 RSS订阅: 本站通告:

  没有公告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生态学 >> 生态文化 >> 人文生态
  • 2012/12/17中国文化的生态意识
  • 国人在远古时代就对生态问题有所意识并提出具体的处理方法。司马迁《史纪纪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其中讲到黄帝不仅按照时令播种庄稼,而且还种植草木,他还安排布置河[阅读全文]
  •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佚名点击:486
  • 2012/9/20生态公民怎样培育
  •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要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在此背景下,作为生态文明的主体基础,生态公民的培育问题逐渐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黄德林 陈宏波 石宇点击:711
  • 2012/9/18生态幸福观释义
  • 自20世纪中期以来,面对现代文明强势推进过程中日益严峻的生存与生活环境问题,国内外学界立足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度反思,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诸如“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生态伦理”、“生态政治”、“生态美学”、“生态道德”、“生态体验[阅读全文]
  •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袁祖社点击:724
  • 2012/4/24顺物自然——生态语境下的庄学研究
  • 绿色的意蕴与智慧   绿色,是颜色、是环境、是生态、是自然、是生机、是活力、是健康,是老庄哲学与深层生态学契合和一致的意蕴与智慧。这是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王素芬教授的《顺物自然——生态语境下的庄学研究》一书中所体悟的。  “生态语境”研究是一[阅读全文]
  • 来源:中华读书报作者:邢文祥点击:708
  • 2012/4/12提高生态消费力的意义和途径
  • 生态消费力,是指消费者消费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在物质消费力、精神消费力、生态消费力三大消费力中,生态消费力独特而重要,并对其他两种消费力具有渗透作用。提高生态消费力,有利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阅读全文]
  •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尹世杰点击:1322
  • 2012/4/4走进古人的生态智慧
  • 中国古人向来尊重自然,形成了“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承认人类与自然合为一体,承认人类社会是自然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与西方将人与自然对立的“天人二分法”截然不同。  其实,除了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古人还进行了大量实[阅读全文]
  •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杨华点击:1678
  • 2012/4/2人类的语言为何千差万别
  • ●如果说美国和英国是被共同语言所分隔的两个民族,那么,将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则是近7000种彼此不知所云的语言。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语言纷繁得令人惊骇的多样性?  ●语言多样性犹如活生生的有机体,越是温暖的地方,繁衍得越快。  ●语言是为[阅读全文]
  • 来源:文汇报作者:梅隽点击:364
  • 2012/3/6研究揭示人类知识为何能积累
  •  与黑猩猩不同,幼童会分享知识。图片来源:Gillian Ruth Brown 当面对一个复杂的装有贴纸或食物的智力训练箱时,幼儿拿到内容物的表现要比黑猩猩或猴子强得多。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这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赵熙熙点击:329
  • 2011/11/1冯之浚: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 冯之浚,教授、博士生导师。男,回族,北京人。毕业于上海铁道大学建筑工程专业。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软科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儒学年鉴》名誉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阅读全文]
  •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作者:冯之浚点击:5686
  • 2011/9/1中国气候对古代服饰文化的影响
  • 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衣”是排在第一位的。这并非偶然。因为人穿衣不仅仅是为了遮体保暖等,还具有装饰身体、美化生活,显示人的身份地位、民族信仰、礼仪场合等等。因此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服饰成为了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衣能排在“衣食住行”之[阅读全文]
  • 来源:科学时报作者:林之光点击:850
  • 2011/7/2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蕴
  • 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可持续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后,已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并成为许多国家的社会发展战略。从生态伦理的视角来看,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对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生态伦理关怀,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  生态危[阅读全文]
  •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秦绪娜点击:3492
  • 2011/4/22生态与文化
  •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现在时。如果我们现代人没有新的知识,就没法开始新的历史发现。历史是通过发现而存在的,是用现代知识这个钻头从遗忘的暗层里开掘出来的。  弗雷泽和汤因比是“日不落帝国”的学者,有航海越洋的条件,可以到各个殖民[阅读全文]
  • 来源:今晚网-今晚报作者:韩少功点击:747
  • 2011/4/12生态是借贷而不是继承
  • “生态是借贷而不是继承”,是聊城市委、市政府近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倡导、积极实践的一个施政理念。其含义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能看作是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而应看作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贷”来用的,没有权利进行破坏,将来必须完好[阅读全文]
  •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宋远方点击:611
  • 2011/3/1中和之道:道教的生态和谐理论
  • 20世纪以来,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历来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老子想尔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则相生”等理论。“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民族报作者:丁常云点击:560
  • 2010/12/30生态文化,凝聚现代林业软力量
  •        当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大会报告时,作为引领和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文化建设就此肩负起国家和民族赋予的重任。   &[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作者:苑铁军点击:392
  • 2010/12/28“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
  • 在中国自本生根发展起来的“生态美学”,到总结自身的时候了。曾繁仁的《生态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一部对“中国生态美学”系统阐释的作品。与在西方的生态美学相对于环境美学而言居于边缘的地位不同,生态美学是当代中国美学界的显学。  曾繁仁的[阅读全文]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作者:刘悦笛点击:381
  • 2010/9/1论生态人格的构建
  • 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口危机等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人类不得不重新反思自身的行为方式,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认识到只有当以尊重生命和生态价值为特征的生态精神植根于人类的人格特质,人类才能克服自身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起来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阅读全文]
  •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张青兰点击:288
  • 2010/7/5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真谛
  • 阅读提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型社会”的生态文化是科学文化发展的新形式。   科学并不仅仅是各种静态的知识和完整的知识系统,它还是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是一种在从事这种探索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和状态。这表明,科学精神乃是[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作者:匡跃辉点击:569
  • 2010/6/29《月令》的生态保护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法律
  • 《月令》是中国古代一种分月记载历象、物候,并依此安排生产生活和政治管理活动的文献体裁。最具有代表性的传世《月令》专文,是《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章和《礼记·月令》。作为古代人们在长期的农耕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经验总结,《月令》内容相当丰[阅读全文]
  •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刘海鸥点击:421
  • 2010/5/24建构儒家生态学要破解哪些难点?
  • 编者按  自古以来,中国儒家的基本理念与生态学思想就具有同构性。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的形势下,有必要建构儒家生态学,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但要建构儒家生态学,还要破解诸多难点。本报今日刊登理论文章,详细剖析这些难点并[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王晓华点击:269
135 篇文章  首页 | 上一页 | 1 2 3 4 5 6 7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文章/页  转到第

文章排行榜 周排行 月排行 总排行
  • 没有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