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在线投稿 我要留言 RSS订阅: 本站通告:

  没有公告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生态学 >> 生态文化 >> 人文生态
  • 2008/10/6我国古代先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 中国古代的先民,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独特的见解。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说,人、地、天在相互制约中发展,这是一种自然性的客观规律,作为人不能违背它,而只能与“天”和谐相处,这就是“天人合一”。[阅读全文]
  •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乜小红点击:651
  • 2008/10/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
  • 当今世界最为突出和尖锐的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和要解决的生存环境问题。  人们已经知道,正是人类所谓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才加剧了对自己赖以生存环境的破坏。在日趋严峻的生态局势以及必然追求生态和谐的意识下也应运而生并完整地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阅读全文]
  • 来源:半颠枯藤的博客作者:半颠枯藤点击:787
  • 2008/8/7生态即生命
  • 高原明珠抚仙湖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澂江、江川和华宁三县之间,距昆明50多公里,是我国第二深内陆淡水湖泊,面积216.6平方公里,湖岸线总长100.8公里,南北长31.4公里,东西最大宽11.8公里,流域面积675平方公里,最深处15[阅读全文]
  •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崔明点击:790
  • 2008/8/4生态文化视野中的奥运
  •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古老而年轻的奥林匹克运动历经沧桑,长盛不衰,成为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由于生态文化内涵的注入,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一、生态文化与奥运生态文化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威尔逊把当[阅读全文]
  • 来源:光明网作者:李春秋点击:626
  • 2008/5/20原生态的文化诠释
  • 近年来,“原生态”一词传播面极广,被应用在艺术、文学、餐饮、服饰等各个方面。但笔者同时也发现,有必要对原生态的含义做一个文化学意义上的诠释。一   “原生态”到底是什么?从文化解释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其界定为“事物原始生存的状态”,是指在没[阅读全文]
  •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赵世林 曾茜点击:1151
  • 2008/5/9人类学中的水研究——读几本书
  • 大凡人类学家都相信, 越是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事物, 背后越是有着深远而难以勘透的文化意义, 如果这事物又是见诸所有社会之中的, 那就更不容易对付了。“水”就是这种“难缠”事物的典范。普遍存在的洪水神话就曾经是一个人类学中的经典难题[参见: [阅读全文]
  • 来源: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作者:张亚辉点击:498
  • 2008/4/22维护人口生态共建“幸福社会”
  • 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   幸福虽然常常被理解为一种个体的心理评价和主观感受,是对生活质量的自我主观评价,然而,个体的幸福何尝能脱离社会的关系与资源的供求?“社会人”的角色定位告诉我们,幸福并不完全是一种微观的考量,而是包括个人个体的幸福[阅读全文]
  •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穆光宗点击:580
  • 2008/4/1澳大利亚的水文化与现代求雨
  • 澳洲关水的神话及文化  古代澳洲土著人有许许多多关于水的神话。远古时期, 澳洲土著人把他们的图腾——虹蛇看作是水的象征。从中部地区虹蛇神话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生活在内陆沙漠山地, 气候干旱、常年缺水的土著人是多么地渴望拥有和得到水。  [阅读全文]
  • 来源:水信息网作者:童国庆点击:811
  • 2007/11/9“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思想对于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仍具有借鉴价值。   中国古[阅读全文]
  •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吴雪玲点击:1895
  • 2007/10/26《老子》的生态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 河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老子》一书中提出的“道生万物”、“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等思想,强调以主客交融和人性的方式来认识和对待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起点[阅读全文]
  •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田宪臣等点击:926
  • 2007/10/24敏锐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趋势
  • 张连国   要点提示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应属于根本超越工业文明、超越资本主义的高级的生态文明社会,即马克思所说的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高级的生态文明社会。   马克思提出了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内在统一的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张连国点击:1972
  • 2007/10/19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由于科学[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李文华点击:2474
  • 2007/10/19生态文明的产生是历史必然
  • 要点提示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人类社会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具体[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姬振海点击:1728
  • 2007/10/18生态文明与社会公平
  •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摘自胡锦涛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陈家刚点击:2338
  • 2007/10/17生态文明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的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对生态文明的高度强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践[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陈谦点击:823
  • 2007/10/16和谐文化建设:自然美的和谐价值
  • 审美文化因其独特魅力在构建和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自然美作为审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着生态环境保护与心灵守护的双重作用。关注自然美中的和谐价值,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环境美学中“肯定美学派”曾提出“自然[阅读全文]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作者:吴新元点击:1067
  • 2007/9/18敬畏伦理与社会和谐
  • 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伦理”二字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阅读全文]
  •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郭淑新 王建华点击:530
  • 2007/9/7破解“公地悲剧”逻辑
  • 过去,蒙古族人成功地利用民俗、习惯法、宗教信仰建立了草原生态环境是核心公共物品(公共利益)的观念,并具有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让这种观念体系顺利运作,达成可持续的良性运转。  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赞助、中国民俗学会刘魁立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所[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娄忆波点击:923
  • 2007/8/15宁夏生态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路径
  •    [内容提要]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学者胡伯提出来的。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现代化的概念一出现,便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宁夏地处中国的西部,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不占优势,生[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科学院作者:周泽超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 副教授)点击:1798
  • 2007/8/14生态保险——一种污染者支付的生态经济调节手段
  • 摘要:从二十世纪80年代起,各发达国家试图广泛地利用经济调节机制来激励市场经济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由此,形成了国家行政和市场机制独特的共生现象:寻找最佳的生态经济调节器。生态保险可以提供刺激投资的生态经济学方法,其保险机制可以成为使生态环[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科学院作者:侯京林 (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点击:788
135 篇文章  首页 | 上一页 | 1 2 3 4 5 6 7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文章/页  转到第

文章排行榜 周排行 月排行 总排行
  • 没有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