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中美科学家联合绘出番木瓜基因组草图
[内容预览]
| 2008/4/24 15:44:48中国和美国科学家报告说,他们成功绘制出了番木瓜的首张基因组草图。这是继拟南芥、水稻、白杨和葡萄之后,科学家迄今破译的第五种被子植物(即开花植物)的基因组序列,将为研究开花植物的进化提供新信息。 参与这一研究的科学家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南开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等机构。有关研究成果发表在4月24日正式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更多阅读(英文) 《自然》发表论文[阅读全文]
-
源头分离:让氮、磷实现零排放
[内容预览]
| 2008/4/24 8:31:04——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生活排污系统物质资源化技术集成与综合工程示范”课题组 记者:李禾 课题描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生活排污系统物质资源化技术集成与综合工程示范 点评专家:何伟嘉(北京中元工程设计顾问公司机电总工程师) 随着天气转暖,气温回升,近日,在浙江长兴与江苏宜兴交界的太湖西南部沿岸首先发现有蓝藻集聚现象,并形成明显的藻类水华。国内著名湖泊专家学者经深入调研分析后做出预测:“20[阅读全文]
-
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极地研究
[内容预览]
| 2008/4/24 8:23:38本报讯(记者 游雪晴) “南极巨大冰架命悬一线”“近百年北极气温极速上升”……似乎是为了呼应2007/2008国际极地年,近来有关南北两极的新闻不断。在这种背景下,以“国际极地年及未来极地研究的科学前沿”为主题的第320次香山科学会议,4月初在上海召开,中心议题除了南极地质和天文学外,其余的或多或少都与气候变化相关。这一点从会议执行主席、气候与冰川学家秦大河院士所作的“全球[阅读全文]
-
除尘脱硫新技术节能减排显著
[内容预览]
| 2008/4/24 8:22:45本报讯(记者 王宝琳) 由北京市环境科学学会主办、北京西山新干线除尘脱硫有限公司协办的《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139—2007)》新技术、新工艺研讨会,于4月21日在北京怀柔举行。业内专家和有关企业对北京西山新干线除尘脱硫有限公司推出的负压干法袋式除尘+正压镁法脱硫、负压干法多管除尘+正压湿式镁法脱硫烟气治理技术及设备在节能减排中的显著效果,给予高度评价。[阅读全文]
-
科技部70亿元支持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
[内容预览]
| 2008/4/24 8:15:27本报北京4月23日电(记者 陈磊) 今天,记者从科技部获悉,截至目前,科技部已在相关科技计划中落实中央财政经费近70亿元,支持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 据悉,科技部在支撑计划、863计划和973计划等主体科技计划中安排了上百个项目和专题研究,加大了对节能、新能源、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污染控制、气候变化等领域技术开发、示范与推广的支持力度,强调科技项目与国家节能减排重大工[阅读全文]
-
河北研制成功无压缩机、无氟的绿色节能型中央空调系统
[内容预览]
| 2008/4/23 21:58:51新华网2008年4月22日电 一种以水为制冷剂、没有压缩机、耗电量只有传统中央空调1/5的风开放式中央空调系统,日前通过了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鉴定。专家认为,这种中央空调系统与传统产品相比,具有显著的节能和节水特点,室内空气清新自然,不会产生“空调病”和有害病菌的交叉传播 等优点。 多年来,常规中央空调是高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灾区”。为此,[阅读全文]
-
我国风能梯度自动观测系统问世 补国内风能资源监测空白
[内容预览]
| 2008/4/23 21:56:31“过去,不同高度的梯度风能测量只能在实验室进行,现在,中国气象局华云技术开发公司研发的CAWS1000-GWS梯度自动观测系统已经从科研走向业务应用。”近日,在该系统的发布会上,专家组认为,CAWS1000-GWS梯度自动观测系统各项功能和性能均满足中国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和中国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编制的《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估技术方案》的技术要求,且工艺结构设计合理,便于系统安装和维护保障,能够适[阅读全文]
-
《自然》:藏羚羊已基本适应青藏铁路通道
[内容预览]
| 2008/4/23 16:58:30野生动物通道模式图通过通道的野生动物 4月17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奇森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报道该研究组在青藏铁路沿线通过实地监测,发现藏羚羊的迁徙活动已基本适应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这一事实,对前一阶段少数境外媒体就“中国政府在青藏铁路环保中是否做出努力”的质疑进行了有力回击。 作为负责评价青藏铁路对高原野生生物影响的动物学家,自2003年起,杨奇森就带领着他[阅读全文]
-
南极科考率先构建出“中国圈”
[内容预览]
| 2008/4/21 18:02:482008年4月21日讯 全球变暖是否会让南极冰盖全部消失?冰川之下是否还有山脉存在?4月19日,跟随雪龙号第24次南极科考归来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海洋学研究室主任、内陆冰盖考察队队长孙波博士,在上海首期科学讲坛暨第16期院士讲坛上,对此次科考成果概括道:中国内陆考察后勤支撑体系日趋完善;成功建成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运输大通道”;率先构建出“中国圈”,优先拥有了冰穹A的科学资源;成功完成建站[阅读全文]
-
国家自然基金委与云南省设立联合基金
[内容预览]
| 2008/4/21 9:20:54本报昆明4月20日电(记者 马波) 今天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云南省政府联合基金协议书签字仪式在昆明举行。据悉,云南省是继广东省之后,第二个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联合基金的省份。 根据协议,联合基金总额为每年3000万元,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云南省政府在协议期内每年分别出资1500万元。联合基金将根据云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国家战略发展布局,重点选择以生物多样性保护[阅读全文]
-
孙波:中国第一个内陆南极科考站将于2009年建成
[内容预览]
| 2008/4/20 9:58:42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内陆冰盖队队长孙波19日在上海表示,筹建中的中国首个内陆南极考察站,将于2009年在南极最高点冰穹A区域建成。 孙波是在上海首期“科学讲坛”——“雪龙归来话南极”上做上述表示的。4月15日,孙波刚刚随第24次南极科考“雪龙”号返回上海。 “[阅读全文]
-
东北森林植物种质资源专项调查在沈阳启动
[内容预览]
| 2008/4/18 20:54:03近日,由科技部批准立项、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持的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7年重点项目——“东北森林植物种质资源专项调查”在沈阳正式启动。 东北森林占全国森林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世界同纬度植物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森林植物种质资源可服务于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恢复生态学和遗传育种学研究及生物种质资源战略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国家需求,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根本保证。 该[阅读全文]
-
中美科学家首次联合观测沙尘暴
[内容预览]
| 2008/4/18 20:51:19“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传输的?其对全球气候变暖又有怎样的影响?”在中国西北部省份甘肃省境内容易出现沙尘暴的地区,20多位中美科学家日前首次展开观测沙尘暴的合作,这次合作将有助于探求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 参与该项目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张武教授介绍说,这20多位中美科学家分别来自于兰州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中国气象局、美国能源部大气辐射计划和马里兰大学等单位,该观测试验汇集了目前[阅读全文]
-
国际水利先进技术推介会举办
[内容预览]
| 2008/4/18 17:43:07本报北京4月17日电 “技术引进和科技推广是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带动水利科技水平迅速提高的重要途径”,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在今天上午召开的2008年度国际水利先进技术推介会上说。 据悉,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水利行业通过实施引进国际先进水利科技计划和各级科技推广计划,“十五”以来,先后从国外引进了500余项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了500余项先进实用成果,进一步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阅读全文]
-
我科学家研制出仿生太阳能电池
[内容预览]
| 2008/4/18 17:36:11据新华社上海4月17日电 记者日前从上海市科委获悉,华东师范大学科研人员利用纳米材料在实验室中成功“再造”叶绿体,以极其低廉的成本实现光能发电。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能有效将太阳光转化成化学能。此次课题组并非在植物体外“拷贝”了一个叶绿体,而是研制出一种与叶绿体结构相似的新型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尝试将光能转化成电能。在上海市纳米专项基金的支持下,经过3年多实验与探索,这块[阅读全文]
-
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全面展开
[内容预览]
| 2008/4/14 9:05:09科研人员在“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寒区试验中进行观测。 [科学时报 王进东报道]从3月12日开始,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主持的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二期)项目“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与综合模拟平台建设”(以下简称黑河项目)与“973”项目“陆表生态环境要素主被动遥感协同反演理论与方法”联合组织的“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寒区试验在黑河流域上游陆续展开。此次试验主要是[阅读全文]
-
华南植物园完成冰雪灾害对南方森林植被影响的初步调查
[内容预览]
| 2008/4/14 9:04:00[科学时报 夏汉平 李洁尉报道]近日,记者从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已完成冰雪灾害对南方森林植被影响的初步调查与分析。科学家们建议有关方面在不同地区建立更多的监测样地,形成全面的监测网络,以便能真实地反映类似灾害的影响,为区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据了解,中国的常绿阔叶林是世界同类森林分布面积最广、最为典型的植被类型。为深入研究我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及其生态系统功能[阅读全文]
-
我海洋一号B卫星覆盖全球
[内容预览]
| 2008/4/13 9:09:19本报讯 “经过一整年的在轨运行,海洋一号B卫星证明它完全具有覆盖全球的探测能力。”海洋一号卫星地面系统总师、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蒋兴伟4月1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记者从有关卫星数据资料上看到,截至去年底,海洋一号B卫星共探测1371轨,其中对中国海域和陆地探测522轨,境外探测629轨,探测区域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极、北极、澳大利亚、美国海岸等地。 蒋兴伟说,[阅读全文]
-
我国“大洋一号”开始第20航次远洋科考
[内容预览]
| 2008/4/11 16:17:35我国迄今现代化水平最高的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4月10日离开青岛,开展第20航次远洋科考的任务。 此次科考任务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共有来自国内外26个单位的160多人参与,是历届参航单位和人员最多的一次,预计其总航程将突破3万海里、历时约300天,将于明年1月下旬回到青岛。 据悉,在远洋期间,“大洋一号”将在太平洋海区进行环境调查、在东太平洋海区进行热[阅读全文]
-
大金开发环保新技术 全球普及后有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
[内容预览]
| 2008/4/10 22:19:25上海证券报网讯(上海证券报记者 陈其珏)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和环境异常危机,日本工业集团大金已研发成功一种新的热泵技术,借此可大大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在4月10日举行的“2008中国制冷展”上,大金集团首次向中国媒体介绍了这一环保新技术。 据介绍,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全球总排放量中,有高达30%是由建筑供暖所产生的。而热泵系统通过制热循环,吸收自然界空气中的热量并将之转移至室内[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