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强自救 重建家园
[内容预览]
| 2008/6/11 8:21:18抗震救灾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全国各地支援下正有力有序有效地进行。最近,党中央发出号召:“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灾区企业要自力更生、奋起自救,农村要组织抢收、抢种,尽快恢复工农业生产。”国务院颁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为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提供了重要保证。此次汶川大地震损失惨重,要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须举全国之力。同时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也要求灾区人民走出伤[阅读全文]
-
国产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显身手
[内容预览]
| 2008/6/11 8:19:09本报北京6月10日电 今天上午9时37分,正在四川绵阳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济南军区某陆航团03号直升机尾梁部位加装了一个迷彩色小金属盒———国产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至此,全军陆航部队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上百架直升机已全部加装该型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实现全时段、全方位、全天候、全航程执行救援任务。 成都军区某陆航团5月31日失事的直升机,其机载定位系统不具备发射信号功能,因此,在高山峡谷局部气[阅读全文]
-
四川建立首个抗震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
[内容预览]
| 2008/6/11 8:17:51本报讯 目的在于为高耐震性再建工程提供关键技术,为大型生命线结构设施的抗震评价和建设提供成套技术,为灾后重建提供科学技术支撑的“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于6月6日在西南交通大学通过专家论证并投入建设。据悉,这是我国首个抗震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尤其是房屋倒塌、道路、桥梁等土木工程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目前,我国缺乏对西部山区防震抗灾[阅读全文]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地磁异常预测地震
[内容预览]
| 2008/6/11 8:16:55编者按: 5•12汶川大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痛定思痛,人们对与地震相关的科学问题异常关注。今天,本报以专集的形式,特别向读者朋友摘要介绍一些专家学者研究探讨地震防震的论文,以飨读者。他们的论点和论据,本报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只求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普及防震抗震的科学知识,为进一步研讨地震的形成及其危害,为更有效抗灾减灾提供可鉴思路。 核心提示: 利用变化[阅读全文]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电离层扰动预测地震
[内容预览]
| 2008/6/11 8:15:47核心提示: 发表于《地球物理学进展》的《地震期间电离层扰动现象研究》和《地震前兆:电离层F2层异常》阐述了大量关于地震电离层扰动现象研究的最新进展。观测表明,地震发生前的几天或者几个小时很有可能出现电离层扰动,电离层前兆是确实存在的。 名词解释: 电离层扰动是电离层结构偏离其常规形态的急剧变化,又称电离层骚扰。电离源的突变、非平衡态动力学过程、不稳定的磁流动力过程和某些人为因素等,都可[阅读全文]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潮汐预测地震
[内容预览]
| 2008/6/11 8:14:35核心提示: 地球不是一个孤立的天体,它受宇宙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月亮引力、太阳引力等,那么地震活动与这些天外因素有关系吗?本版从《天文学进展》、《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杂志摘编了两篇论文,分别从天文潮汐如何影响地震发生、如何利用潮汐形变资料获得地震信息等角度,对地震预测方法进行阐述。 名词解释 天文潮汐主要指太阳、月亮对地球的引潮力,太阳系的其它行星对地球也有引潮力,但是,它们非常[阅读全文]
-
野外调查显示:汶川大地震可能有多个断裂带同时活动
[内容预览]
| 2008/6/5 10:43:005·12汶川8级特大地震缘何持续了120秒左右,比通常的地震时间长出许多?震中在汶川,缘何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却是彭州、什邡、绵竹和北川一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刘静研究员6月3日在震区通过电话告诉记者,由数名科学家组成的野外地震调查组通过实地勘察,初步找到了新答案:震区所在的龙门山北东和北西走向的多条断裂在这次地震中发生活动,似两个以上小地震连环破裂并在北川交会,这可能正是造成此次地震震动持续[阅读全文]
-
环境保护部发布两技术指南
[内容预览]
| 2008/6/5 9:37:49本报6月4日讯 环境保护部6月3日制定并发布了《地震灾区过渡性安置区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暂行)》和《地震灾区过渡性安置区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技术指南(暂行)》,为灾区过渡性安置区生活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地震灾区过渡性安置区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暂行)》规定了地震灾区建设过渡安置房时,需要配套建设的粪便和污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装置、污水消毒装置等环境保护设施的工艺技术、工程设计、设备选型、施工[阅读全文]
-
中铁四局:大力推广GPS测量新技术
[内容预览]
| 2008/6/3 9:13:24本报讯 随着工程测量技术的日新月异,作为国内老牌施工劲旅的中铁四局一公司,自2006年年初就在施工一线大力推广GPS测量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工程现场的施工测量精度。 GPS测量技术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施工测量新技术,具有测量精度高、观测时间短、仪器操作简便、全天候作业、可提供准确的三维坐标等优点。整个GPS定位测量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既由GPS卫星组成的空间部分、由若干地面站组成的地面监控系统和以接收[阅读全文]
-
专家指出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具有深远意义
[内容预览]
| 2008/5/30 10:05:40本报北京5月29日电(记者金振蓉)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生物技术专家林敏,近日在孟山都公司于北京召开的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具有深远意义。 他说,到2030年时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人口,即使保持现有的人均需求不变,粮食产量需要每年增长0.5%-0.7%才能养活这些人口。他介绍说,作为农业科技革命的强大推动力,农业生物技术在过去其应用的12年里显示了在提高粮食生[阅读全文]
-
澳华人科学家传回雷达干涉同震形变图
[内容预览]
| 2008/5/29 21:02:21全球灾区同震形变图 5月21日中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土地局首席科学家、新南威尔士大学测量与空间信息系统学院副教授葛林林向《科学时报》记者发来两幅图片,这是两幅汶川地震前后的雷达干涉影像对比分析图,反映了地震前后的地面形变。图中可以看出,地震后汶川附近区域的地面位移在卫星视线方向达到70公分以上。 5月21日晚,记者连线远在澳大利亚的葛林林。他介绍,该结果是利用日本的陆地观测[阅读全文]
-
大坝隐患探测与诊断设备
[内容预览]
| 2008/5/29 10:40:54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拥有以下工程隐患探测与诊断设备,可为汶川震后水利工程险情探测和排查提供支撑。 1、 电磁剖面仪 可快速探测渗流通道、空洞及松散区等。可与GPR 配合使用,检测结果可以相互校核和补充。检测深度20~30m。 2、 拖动式电阻率成像仪 主要用于检测堤坝的浸润线、地下水位、渗流通道、空洞等。能在各种特性砂土、堆石等工程中检测。检测深度可达80m。 3、[阅读全文]
-
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纳米絮凝技术治理海洋生物入侵
[内容预览]
| 2008/5/27 22:36:03新华网上海5月27日电(记者王蔚)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环境与工程学院丁永生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制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实现对海洋船舶压载水中微小生物的快速检测,并开发纳米絮凝技术治理海洋有害生物入侵,取得显著成效,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压载水系指为控制船舶纵倾、横倾、吃水、稳性或应力而在船上加装[阅读全文]
-
国土资源航空遥感技术投入抗震救灾纪实
[内容预览]
| 2008/5/27 22:27:29自6000米高空捕捉大地震的“指纹”——国土资源航空遥感技术投入抗震救灾纪实 新华网北京5月27日电(记者王立彬)路断,桥断,通信中断。四川大地震发生后,重灾区陷入信息隔绝状态。国土资源部第一时间紧急启用航空遥感飞机,从6000米高空拍摄地震灾区高精度遥感图片,捕捉地震灾害的“指纹”。航空遥感飞机成为打[阅读全文]
-
三号是中国投资最大功能最强对地观测卫星
[内容预览]
| 2008/5/27 20:16:445月27日11时02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将中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成功送入太空。中新社发孙自法摄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今天告诉记者,今天成功发射的风云三号零一星,是国内目前投资最大、功能最强的对地观测卫星。也是世界最先进的对地观测卫星之一。  [阅读全文]
-
我国“大洋一号”远洋科考船广州启航开赴太平洋
[内容预览]
| 2008/5/22 16:49:11在我国挺进大洋系列科考活动中屡立功勋的“大洋一号”远洋科考船,5月22日上午在广州长洲码头再次启航开赴太平洋,进行为期250天的远洋科考之旅。 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告诉记者,这已是我国大洋考察的第20航次。王飞说,为了以“后来居上”之势跻身世界先进海洋科考国家行列,我国自1995年开始先后派出以“大洋一号”为主力的科考船舶完成了19个航次的科考任务,取得了丰硕的科考成[阅读全文]
-
中科院研发出抗震救灾三维动态信息管理及演示系统
[内容预览]
| 2008/5/22 16:48:15记者5月22日从中国科学院了解到,为提高抗震救灾信息管理的数字化、可视化和网络化,提高抗震救灾指挥工作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已成功研发出了“抗震救灾三维动态信息管理及演示系统”。 据介绍,这一系统具有即时更新灾区三维地理信息、即时更新抗震救灾综合信息、实时远程信息统计和查询等功能,可应用于各级抗震救灾指挥中心、研究部门等,在辅助指挥决策、直播讲解演示、抗灾现状分析和[阅读全文]
-
中国九种型号十五颗卫星投入抗震救灾
[内容预览]
| 2008/5/22 11:31:09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二十一日向媒体提供信息说,汶川八级大地震发生后,国防科技工业发挥高技术优势,为抗震救灾做出独特贡献。目前,中国共有九种型号十五颗卫星为抗震救灾提供支援。 参与抗震救灾的卫星包括“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资源”系列对地观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遥 感”系列卫星、“北京一号”小卫星等,这些卫星正源源不断[阅读全文]
-
广州小学生发明地震搜救机器人
[内容预览]
| 2008/5/20 22:49:08新华网广州5月20日电(记者杜鹃)在日前正在举行的广州市科技活动周的科技创新作品展览中,一款由广州小学生发明的地震搜救机器人格外引人注目,它是越秀区农林下路小学3名小学生的智慧结晶。 发明者之一、五年级小学生许岩松介绍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大家从电视画面和报纸上能看到,灾区的地面都已变得坑坑洼[阅读全文]
-
我国抗灾减灾相关研究
[内容预览]
| 2008/5/19 9:45:59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防震减灾工程“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是国家“十五”重大项目,今年4月11日已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项目总投资超过22.8亿元,建设任务涉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部分周边国家。 “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计划——可能解释华北地震成因克拉通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单元,我国华北属于克拉通地区。一般来说,克拉通是稳定的,是较少发生地震的构造单元,西伯利亚、[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