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动植物保护
 
  • 江苏建鱼类“精子库”防止鱼类出现濒危情况

    [内容预览]

    | 2012/6/20 12:33:39
    这就是鱼的“精子库”。 朱姝 摄当刀鱼濒临灭绝时,所存的精子库就将发挥作用。  人类精子库不少医院都有,但在江苏,其实还有一个鱼类的“精子库”。昨天,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首个重要经济鱼类低温种质库举行展示会。包括“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鳙和珍贵的刀鱼在内的19种鱼类、2种甲壳类、3种贝类的精液都被保存在零下196℃的“冰库”里。“一旦某种鱼出现濒危的情况,这些

    [阅读全文]

  • 山东海阳发现濒危植物“青岛百合”

    [内容预览]

    | 2012/6/19 9:53:38
    这是6月17日在山东省海阳市云顶山拍摄的青岛百合。近日,山东省海阳市云顶自然风景旅游区发现已被列入国家稀有濒危植物名录的青岛百合,株高最高的达110厘米,花箭最多的多达6枝。青岛百合又名崂山百合、山百合等,属百合科百合属,为多年生单子叶草本植物。因其分布范围狭窄,对生长条件要求高,现已逐渐稀少,被列入国家第二批稀有濒危植物名录。  新华社发(申吉忠 摄)   这是6月17日在山

    [阅读全文]

  • 青海湖裸鲤洄游具有随意性

    [内容预览]

    | 2012/6/18 9:17:30
    本报讯(记者张行勇)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X射线衍射等技术,分析了青海湖裸鲤耳石的矿物类型和晶型特征,并发现裸鲤的洄游行为具有随意性。该成果日前发表于《中国科学(D辑)》。 鱼耳石是硬骨鱼内耳中起着听觉和平衡作用的生物矿物,共有微耳石、矢耳石和星耳石各一对。鱼耳石的年轮或日轮记录着鱼体的自然生长过程和年龄,能准确记录其生长环境的信息。因此,鱼耳石的微结构可用于鱼类的年龄鉴定、

    [阅读全文]

  • 我国首例人工育幼的孪生北极熊姐妹将迎来“百岁”

    [内容预览]

    | 2012/6/15 23:25:10
    孪生小北极熊姐妹在玩耍(6月6日摄)。 6月12日,我国首例人工育幼的孪生小北极熊姐妹迎来“百岁”。这对小北极熊均为雌性,3月5日出生在天津海昌极地海洋世界。为保证它们健康成长,育幼员们24小时贴身照顾。目前,小北极熊体重已达15公斤左右,发育正常。新华社发

    [阅读全文]

  • 吉林汪清首次拍到野生东北虎 近年足迹常现

    [内容预览]

    | 2012/6/15 22:07:58
    本报延吉讯(记者 杨威 通讯员 孙权 曲丽) 林业局辖区内拍摄到罕见的野生东北虎红外照片。近年来,辖区内多次发现东北虎足迹,但获得野外影像资料还是第一次。一只成年东北虎在远红外相机前悠闲走过  今年3月,汪清林业局与北京大学在读博士孙戈合作,在杜荒子林场和大荒沟林场架设100多部远红外相机用于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等野生动物的拍摄。  6月12日,发现

    [阅读全文]

  • 扬子鳄自然保护区野外放归扬子鳄达48条

    [内容预览]

    | 2012/6/14 6:30:55
    新华网合肥6月12日电(记者朱青)12日,在位于安徽宣城市的中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郎溪县高井庙林区,6条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人工繁殖扬子鳄缓缓地爬向丛林。这是保护区实施的第八次扬子鳄扩大野外种群放归自然活动,至此,成功放归野外的扬子鳄累计已经有48条。  安徽省扬子鳄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朝林介绍,2006至2011年,保护区在高井庙放归区内已恢复好的扬子鳄栖息地上共野外放归经过野化训

    [阅读全文]

  • 麋鹿种群数突破1000头

    [内容预览]

    | 2012/6/14 5:03:45
    图为:天鹅洲湿地麋鹿群。(本报视界网 董玉清 摄)   湖北日报讯 (通讯员郑启柏)昨日,石首市天鹅洲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传出喜讯:麋鹿保护区顺利生产幼鹿126头,种群数量突破1000头,成为全球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江豚成功产下两只豚宝宝,总数发展到35头,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对一种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成功的范例”。  现在,1300多种动、植物在天鹅洲湿地繁衍。这里已接待美

    [阅读全文]

  • 虎崽出生遭弃 母狗充当临时奶妈

    [内容预览]

    | 2012/6/12 8:48:47
    近期,广西南宁市动物园里的两只母东北虎先后共降生了三只东北虎宝宝,然而两只东北虎母亲都不肯为虎宝宝哺乳。园方不得不寻来一只尚在哺乳期的母狗,充当虎宝宝们的奶妈。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母狗不仅完全适应了作为虎奶妈的角色,更担起吓退陌生人保护幼崽的职责。母狗生产的三只小狗与三只虎崽也和睦相处。图为6月9日,母狗在给三只东北虎幼崽哺乳。洪坚鹏摄  近期,广西南宁市动物园里的两只母东北虎先后共降生了三只东北

    [阅读全文]

  • 湿地环境遭破坏与干旱 威胁丹顶鹤生存

    [内容预览]

    | 2012/6/11 11:39:54
    丹顶鹤(资料图)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丹顶鹤,国家一级珍禽,它曼妙、优雅的身姿和凄美的鸣叫声摄人心魄。然而,一个数据却警告着我们,这个美丽精灵的处境危急。尽管我国和世界一些国家做了很多的努力,但目前世界上野生丹顶鹤仅存2000多只。  国家持续投入保护力度的背景下,丹顶鹤的数量为什么还会减少?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记者调查发现,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丹顶鹤迁徙航道上栖息地被无序的开发和破坏。  栖

    [阅读全文]

  • 厦门海域发现48只中华白海豚

    [内容预览]

    | 2012/6/10 21:49:00
    厦门晚报讯(记者王绍亮)你知道吗?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在厦门海域已发现48只,而且老、中、幼都有,很适合繁衍。  昨天上午,厦门“6·8海洋宣传日”在观音山启动,随后进行亲近海豚、增殖放流和清洁沙滩等活动。  厦门海洋珍稀物种保护区管理办公室主任辛建军介绍,经海洋三所照片确定,厦门海域中华白海豚的数量已达到48只,活动区域集中在西海域和五缘湾一带。  辛建军说,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

    [阅读全文]

  • 志愿者侍锦: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美丽的可可西里

    [内容预览]

    | 2012/6/10 2:41:53
    新华网西宁6月9日电(庞书纬)“10年前我在可可西里当志愿者,现在以志愿者的身份故地重游,感觉变化的是保护条件越来越好,不变的是保护者对野生动物、对可可西里一如既往的深情。”在可可西里腹地、海拔4598米的五道梁保护站,志愿者侍锦说。  侍锦是青岛大学的一名美术教师,常年从事民间美术的教学和创作。他说,是藏羚羊,是所有奔跑在可可西里的野生动物,让他明白了什么是生命力。  许多人知道可可西里,是因为

    [阅读全文]

  • 蒙古野马回归自然

    [内容预览]

    | 2012/6/9 6:25:43
    这是6月7日在蒙古国呼斯泰岭自然保护区内拍摄的蒙古野马。新华社记者石永春摄  新华网乌兰巴托6月7日电 通讯:  蒙古野马回归自然  新华社记者石永春  时值初夏,呼斯泰岭自然保护区内绿草茵茵。蒙古野马繁育回归自然驯化项目实施20周年庆祝会7日在这里举行。  20年前,濒临灭绝的蒙古野马从荷兰的动物园空运到蒙古国大草原,在这里驯化繁殖,回归自然。现在蒙古国的野马总数已达400多匹。蒙议会

    [阅读全文]

  • 15家购物网站:对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零容忍"

    [内容预览]

    | 2012/6/7 22:39:10
    人民网北京6月7日电(记者 杨翼)据国家林业局网站消息,为切实提升国内各大网站、论坛和古玩、收藏行业保护野生动物的社会责任感,促进野生动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6月5日,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联合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和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等有关部门在京召开网站约谈会,淘宝网、赶集网、中华收藏网等

    [阅读全文]

  • 中国科学家利用卫星定位技术跟踪野骆驼

    [内容预览]

    | 2012/6/7 11:06:14
    为保护比大熊猫还濒危的野骆驼,中国科学家最近为生活在甘肃、新疆沙漠地区的5峰野骆驼安装了GPS卫星跟踪器。 野骆驼被中国列为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发表的红皮书中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专家估计,世界上现存的野骆驼不足1000峰。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刘少创说,目前人们只知道野骆驼分布在中国西北的荒漠和蒙古国境内,但对野骆驼的准确数量、迁移路线、生活习性等并不

    [阅读全文]

  • 消失多年淮王鱼重现淮河

    [内容预览]

    | 2012/6/1 6:14:02
    昨日,安徽省环境保护厅向社会发布了2011年全省十大环境新闻,由于生态环境的好转,消失多年的银鱼、淮王鱼等鱼种又在淮河里重现。  这十大环境新闻包括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建设生态强省战略目标、环境保护部与我省签署环保合作协议等。其中,最令人振奋的是淮河水质逐年稳步好转,出境断面水质优于入境断面水质。2011年,消失多年的银鱼、淮王鱼等鱼种又在淮河里重现。(简雅洁)

    [阅读全文]

  • 马达加斯加狐猴数量减少

    [内容预览]

    | 2012/5/31 22:52:30
        5月28日,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东北约130公里处的昂达西贝保护区内,一只黑白颈熊猫狐猴在休息。据昂达西贝保护区专家介绍,由于森林破坏导致栖息地缩小等原因,马达加斯加狐猴的数量正变得越来越少,即使在保护区也较难见到它们的身影。新华社记者 何险峰摄    5月28日,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东北约130公

    [阅读全文]

  • 污染日益严重 环境学家呼吁人们保护安哥拉海牛

    [内容预览]

    | 2012/5/31 11:06:12
    5月27日,环境学家若昂.塞罗迪奥在接受安通社采访时说,海牛是安哥拉参加韩国丽水2012世博会会旗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物种,人们有义务来保护它们。  海牛最先在塞内加尔被发现,它们是食草动物,生存范围从塞内加尔延伸到安哥拉宽扎河以南的LONGA河,以安哥拉最多。由于该地域的河水受到不断污染,加上人类不断建造水坝、运河以及在捕鱼时的误伤,都对海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使得海牛在非洲大陆正在逐渐

    [阅读全文]

  • 青海湖主要鸟类进入繁殖期

    [内容预览]

    | 2012/5/30 5:06:59
    据新华社电 (记者吴光于)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5月环湖巡查结果显示,目前青海湖地区的主要鸟类已经进入繁殖期。   通过对青海湖地区27个鸟类繁殖、觅食点的巡查,工作人员发现目前该地区主要繁殖鸟类斑头雁、鸬鹚等已进入繁殖期,并有少量的白骨顶、灰雁、普通燕鸥、大天鹅和黑颈鹤繁殖。冬季候鸟如红头潜鸭、赤颈潜鸭等鸟类数量大量减少。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保护科科长吴永林介绍说,目前青海湖地区共监

    [阅读全文]

  • 赛罕乌拉繁育地黑鹳开始孵化幼卵

    [内容预览]

    | 2012/5/27 11:03:36
    近日,由北京林业大学和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鸟类保护课题组,在荣升风景区发现了黑鹳营巢,并且拍摄到了黑鹳在营巢内孵化卵的场景,这是目前国内首次拍摄到的在自然状态下黑鹳孵化的场景,对于研究黑鹳的习性和确认赛罕乌拉是黑鹳的繁育地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黑鹳是一种体态和羽毛十分美丽,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成鸟体长约11.2米,体重23公斤。通体呈黑褐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呈现出绿色、紫

    [阅读全文]

  • 鸟类保护者呼吁“爱它就要懂得保护它”

    [内容预览]

    | 2012/5/25 6:48:37
    本报讯(记者 曾志铭 文/图)喉部是栗红色的,黑色的过眼纹,翅膀和背部是绿色的,尾翼是蓝色的,飞行时翅膀下面的羽毛是橙黄色的,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们全身闪烁着金属般的艳丽光泽,有人将栗喉蜂虎称之为中国最美丽的鸟之一。也正因如此,位于厦门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是许多鸟类爱好者的向往地。  然而,日前五缘湾的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内的栗喉蜂虎正处在繁殖期,许多摄影爱好者的不文明观鸟拍摄行为频频惊扰栗喉蜂虎

    [阅读全文]

2088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