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评论:靠污染发展经济形同饮鸩止渴
[内容预览]
| 2006/11/20 0:13:24铜仁市灯塔工业区这几年先后引进了12家企业,其中电解锰企业3家,化工企业1家,铁合金企业8家。而这三类企业所排放的污染物,通常占工业企业污染物总排放量的85%以上。但由于引进的这些企业是铜仁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宁肯让其边污染边生产,也不愿断了财路。(2006年11月14日央视国际) 铜仁市政府如此青睐那些污染企业,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这些企业可以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在贪图任期内“政绩”的地方政府[阅读全文]
-
解决环境污染需引入绿猫理论
[内容预览]
| 2006/11/20 0:11:57本报评论员 费戈 近日,联合国发布报告称,虽然中国在普及供水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中国的河流湖渠遭到了严重的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染。水污染和缺乏清洁饮用水问题亟待解决。 实际上,水的普及性供应的确同水的污染是相关的。中华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博士告诉笔者,从逻辑上讲,水供应到一阶段就会产生污染性缺水。道理很简单,水资源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南方丰北方匮,但现代工程技术可以克服这个地[阅读全文]
-
新京报:“绿色清单”:绿色就是节约
[内容预览]
| 2006/11/18 4:23:36日前,财政部和环保总局联合发文,公布了中国第一份政府采购“绿色清单”,政府用车只能选择九大被环保认证的品牌。 今后,用财政资金实施政府采购须优先选择“绿色产品”。不按规定采购的,财政部门视情况可以拒付采购资金。(昨日《京华时报》)一项公共政策的实施,政府的作为总是有着“风向标”的作用。绿色产品要进入社会,政府采购理应首先做到。 事实上,政府绿色采购已经是一种国际趋势,美国、丹麦、加拿大等国都制定[阅读全文]
-
史立山:适应河流生态保护需要的水电应用型方式
[内容预览]
| 2006/11/16 9:13:41会议名称: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国际研讨会 主办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 大自然保护协会 承办单位: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时间地点:北京 2006年10月14日 主持人: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史立山 中国水电学会周尚洁 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Harrison 嘉宾简介:史立山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 处长 主持人: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史立山 中国水电[阅读全文]
-
曹林:环保应诉诸利益一致而非认识一致
[内容预览]
| 2006/11/15 20:25:41山西省环保局日前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93.31%的群众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然而却有高达91.95%的市长(厅局长)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发展,仅有6.51%的市长认为“不会”。(11月13日《中国青年报》) 有人认为调查结果说明,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上,“一些干部的认识仍然模糊”。把官员环保意识的缺乏定位在“认识仍然模糊”和“政治觉悟”上,这是[阅读全文]
-
刘以宾:官员真正的环保觉悟应能够超越利益
[内容预览]
| 2006/11/15 20:24:29《中国青年报》一篇“环保调查,市长的觉悟为啥不如群众”的报道引发多篇评论,曹林先生的“环保应诉诸利益一致而非认识一致”是代表性的一篇。“山西厅局官员与群众在环保调查中作出不同判断,实质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利益分歧,而非什么认识和观念上的分歧”,作者的上述分析无疑是客观的、一针见血的;但对于“只有制度安排下实实在在的利益一致才是根本”的结论,笔者却不敢苟同。若按照曹林先生的思路推延下去便是:眼下的制度安[阅读全文]
-
国际知名节能专家谈建筑节能本质
[内容预览]
| 2006/11/15 20:10:37蔡鸿岩:李老师您从您的角度谈谈您的看法? 李澍人:我先把话筒移交给贝老先生,我陪他转了几个项目,包括蓝总的项目。贝老也是有看法,世界上据我所知第一个真空管应该从贝老先生手里诞生包括国内太阳能很多的技术的引进也是从他开始,那么有很多的想法你可以先讲讲,来了贝老要交朋友,要多听,但是我想最好请贝老讲两句。 贝聿昆:我们今天来并没有想到我要跟你们讲话,这是李先生跟我说开一个会请我过来,今天我非常荣幸[阅读全文]
-
建筑专家述说国家建筑节能形式
[内容预览]
| 2006/11/15 20:08:31蔡鸿岩:张老应该是很全面、很细致地提出了一些技术方面的观点,确实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关于节能技术方面,包括现在一些很多新的技术特别是在暖通的一些产品上,也是不断的丰富,这个更新速度还是很快的,这跟我们整体推进是非常有利的。下面我们请中国建筑学会的米详友主任做一个发言。 米祥友:各位专家、各位朋友下午好!刚才张总对北京地区的节能和我们暖通空调的一些做法谈了很多具体的内容。今天我就建筑节能话题结合[阅读全文]
-
科学时报:环保问题何时走出公地悲剧怪圈
[内容预览]
| 2006/11/15 18:57:48山西环保局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93.31%的群众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却有高达91.95%的市长(厅局长)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发展,仅有6.51%的市长认为不会。(《中国青年报》11月13日) 为什么群众的答案会与市长(厅局长)们的答案大相径庭?用全局意识观察经济现象,领导干部的能力应当更强一些,为什么他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此前,《中国青年报》报道[阅读全文]
-
公然挑衅国家法律法规 谁来疗治长城之痛?
[内容预览]
| 2006/11/15 12:53:35内蒙古一段明长城被新修公路穿越,损毁严重难以复原―― 本报记者 辛阳 前不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对一起因修公路故意毁损明长城的事件做出处罚,内蒙古宏基路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被处以50万元罚款,这是内蒙古首次对故意毁损长城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11月12日,记者到事发地内蒙古丰镇市隆盛庄探访。在现场,记者看到,新近修筑的兴(和)―隆(盛庄)一级[阅读全文]
-
光明评论:海鲜吃光了,我们还能活得好么
[内容预览]
| 2006/11/13 12:23:34据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3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刊文称,如果不采取治理措施,过度捕捞和工业污染将导致人类到2048年就很难在海洋中捕到鱼类,市场上也难以见到海产品。这一说法最近遭到相关国际机构及部分国家的质疑(11月7日《宁波日报》)。 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调查报告称如果目前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得不到治理,到2048年,海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将明显锐减(11月5日《宁波晚报》)。 连[阅读全文]
-
中外专家驳“环境威胁论” 称中国也是受害者
[内容预览]
| 2006/11/13 12:11:57人民网北京11月13日讯 记者扎西报道:针对日前海外所谓“中国环境威胁论”说法,中外学者官员在11日闭幕的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正式给予正面回应。 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发表报告称:“所谓‘中国环境威胁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也缺乏国际法依据。” 《报告》认为,从国际法层面分析,中国经济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外部环境影响并不违反WTO各项要求。而从参[阅读全文]
-
我国人口结构蜕变 面临四大严峻挑战
[内容预览]
| 2006/11/9 20:21:38在过去十多年间,俞敬忠的调查报告一次次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1995年,他向中央呈送了一篇题为《粮食生产将迎来一个新的增长高峰》的报告,为中央制定农业的“八五计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他关于小城镇建设与拉动内需关系意见,促成十五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中有关小城镇的一句话,扩成了一大段;当农村税费改革步履维艰,一些省份打起退堂鼓时,又是他的调研成果再次坚定了决策层的信心。 这位自称为“业余调研员”的专家[阅读全文]
-
驳“中国能源威胁论”
[内容预览]
| 2006/11/8 8:05:1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马凯 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制造和散布“中国能源威胁论”,说什么中国是国际能源的“掠食者”,中国无限制的能源资源“胃口”是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这是违背客观事实的,是站不住脚的。中国过去不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能源安全构成威胁。中国是维护世界能源安全的积极因素。[阅读全文]
-
人水和谐造福中华
[内容预览]
| 2006/11/8 8:01:00“黄河治理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 11月3日,在郑州举行的纪念人民治理黄河60年大会上,当宣读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工作的重要批示后,会堂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年近八旬的老河工郭国才激动地说:“人民治黄这60年,我亲眼看过来,治理黄河先要保护好黄河,按这个思路走,黄河的事一定能办好。”[阅读全文]
-
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解析
[内容预览]
| 2006/11/8 7:59:03不久前,由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确立了环境实物量核算、环境价值量核算、环境保护投入产出核算以及经环境调整的绿色GDP核算四个具体的表式核算框架。这意味着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将被纳入GDP的核算之中,标志着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 一份研究报告再次敲响警钟 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阅读全文]
-
专家指出:循环经济发展需经济学理论研究介入
[内容预览]
| 2006/11/7 8:17:47本报北京11月6日电(记者朱振国)“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实证研究/计量模型课题研讨会”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这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建设已经步入了正轨。有专家指出,循环经济的发展亟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介入。 这项受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委托、由中国人民大学风险资本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承办的课题,历时一年半时间,已取得丰硕的成 果。 人大经济学院教授[阅读全文]
-
海洋空间开发需要“杞人忧天”
[内容预览]
| 2006/11/7 8:10:49本报记者陈磊游雪晴 围填海、修建人工岛、架设跨海桥梁、铺设海底管道……在我国每年海洋工程新增项目达到近400个的压力之下,如何切实保护海洋环境,进行科学决策和规划? 11月1日,经过六年酝酿的《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只要是海洋工程建设,今后都有法规可依,有程序可循。 一提到海洋资源开发,人们就会想到养殖捕捞海产品、勘探海洋油气[阅读全文]
-
江舟:再发力保护鄱阳湖
[内容预览]
| 2006/11/6 18:04:50江西商报首席评论员 江舟 第十一届世界生命湖泊大会2日晚闭幕。大会发布了《鄱阳湖保护宣言》。 鄱阳湖纵卧在长江的南岸,江西的北部,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国内为数不多,尚未受到严重污染的湖泊,被誉为中国的一盆“清水”。它既是江西的重要饮用水源、农业灌溉水源,也是长江洪水的天然调蓄器、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典型湿地。千百年来,它哺育着世世代代江西人民。 在人[阅读全文]
-
环境保护与构建和谐社会
[内容预览]
| 2006/11/6 7:45:3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之所以被称之为“造福子孙后代”“造福群众”的事业,就是因为它有一个崇高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据报道,省环保局在对9411名来自全省不同工作岗位的民众进行调查发现:82.47%的人觉得环境破坏非常严重。提及“您对所在城市环境质量是否满意”时[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