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红线划得出更要守得住
[内容预览]
| 2013/12/25 15:01:05◆本报记者赵娜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这一提法首次在党中央文件中正式出现。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说:“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就是借‘红线’一词表明生态环境保护的严肃性和不可破坏性。”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则认为,要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顶层,去设计和划定生态红线,用法律落实生态红[阅读全文]
-
好生态是最宝贵遗产
[内容预览]
| 2013/12/17 10:56:20永续发展的城市,必须注意经济系统小于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小于生态系统,而不是倒过来。今后决定子孙命运的,肯定不是我们现在为后人建了多少工程,架了多少桥梁,盖了多少房屋,留下了多少物质财富,而是能否为后人留下足够的生态养育的空间一个城市的兴衰周期,受产业科技变革的影响,可能是30年、50年;受文化的影响,可能是50年、100年;受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更为长远、更为致命,一旦因之衰败,几乎不可逆转。楼兰古[阅读全文]
-
王如松院士:城市生态资产监管迫在眉睫
[内容预览]
| 2013/12/17 8:19:05王如松 ■本报记者 冯丽妃 “城市生态安全问题的实质是物、事、人和生境间关系的失衡。”针对当下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生态安全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监管、改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迫在眉睫。 “生态占用,即城市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维持生态服务功能所需的自然资源和生态基础设施的占用,是当前城市生态资产管理的通病。”王如松[阅读全文]
-
秦大河:气候变化是天上的资源
[内容预览]
| 2013/12/16 9:15:05中央气象局大楼10层,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主席办公室,书柜里和房间所有平面的地方堆满了厚厚的书籍和资料,窗外是北京布满雾霾的天空。 中国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秦大河院士健壮的身材套在黄白黑相间的横条T恤衫里,一副饱经风霜雨雪野外工作者的样子。作为第一个获得2013年度沃尔沃环境奖的中国科学家,他与记者谈起了气候科学、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以及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雾霾问题。[阅读全文]
-
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系统推进
[内容预览]
| 2013/12/9 8:35:4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改革必须系统推进,这一点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当前资源环境形势如此严峻,根源之一就是没有摆正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融入经济建设、[阅读全文]
-
倪维斗院士:环境容量不足要比资源枯竭更可怕
[内容预览]
| 2013/12/6 22:00:12“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课题。世界人口总量已突破70亿,并将很快达到90亿,科技发展和人口增长都对能源产生更大的需求。比起能源有限的问题,我更担心地球环境容量的问题。”11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倪维斗在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师生作报告时讲到。 “常有人问能源资源被完全开采之后怎么办?我的观点是:能源在因利用而减少的同时,也处于不断被发现的过程[阅读全文]
-
“十面霾伏”凸显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内容预览]
| 2013/12/5 16:43:25中国正遭遇入冬以来最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据中央气象台统计,截至4日18时,中国已有25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雾霾天气。一面是继续发展的刚性需求,一面是环境资源的硬性制约,专家指出,“十面霾伏”困境,正凸显当下中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艰巨性和迫切性。 进入12月,中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性雾霾天气。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浙江、上海等地出现了以霾为主的污染天[阅读全文]
-
欧盟气候委员赫泽高:中国气候努力振奋人心
[内容预览]
| 2013/12/3 12:17:14欧盟委员会负责气候事务的委员康妮·赫泽高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全球气候协议约束,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各国主动减排,而中国近年来的气候努力非常“振奋人心”。 赫泽高说:“我发现中国已经做出许多很实际的气候努力,这非常振奋人心,也应当在全球气候谈判中得到其他国家的关注。” 她强调,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一种“混合”模式,既要有国际谈判达成的明确目标,也[阅读全文]
-
企业需要绿色文化创新
[内容预览]
| 2013/12/2 7:54:54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全新视角,树立绿色价值观、构建绿色经营理念、践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是企业文化转型创新的时代课题。 树立绿色价值观。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树立绿色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现代境界与创新追求。绿色价值观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以生存价值观、发展价值观、生态价值观为基础,以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永续发展为目标。它要求人们适度地向自然索取资源并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满足[阅读全文]
-
探索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内容预览]
| 2013/11/29 8:22:5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而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可以说,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区域开放开发战略布局已由沿海先行进入到沿海、沿江并重时代。以湘鄂赣皖四省会城市[阅读全文]
-
气候谈判规则需创新
[内容预览]
| 2013/11/27 7:35:21近日,华沙气候变化大会落下帷幕。纵观整个大会,有三个特点比较突出,也预示着气候变化大会需要在谈判规则上有所创新。 首先,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防火墙不断弱化,发展中国家面对前所未有的减排压力。在这次大会上,欧美代表的发达国家阵营力图打破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这个防火墙,让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承担责任。欧盟认为,虽然“区别”很重要,但是它必须反映当前的限制,而非20世纪90年代的现实[阅读全文]
-
美丽中国亟须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内容预览]
| 2013/11/26 7:45:32新华网北京11月25日电(记者顾瑞珍)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在刚刚闭幕的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年会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上说,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现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权威性和有效性不够,缺乏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的保障机制,难以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难以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李干杰指出,当前,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抓紧构建统一监督[阅读全文]
-
保护生态环境还是要靠制度
[内容预览]
| 2013/11/26 7:26:39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环境演变与减灾专家史培军。 生态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生态建设体制的改革,这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保护有何特殊意义? 史培军:[阅读全文]
-
第五届生态文明学术沙龙
[内容预览]
| 2013/11/24 9:22:03本刊讯 (记者叶晓婷)10月20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第五届生态文明学术沙龙”在北京西苑饭店召开。本届沙龙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坦和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主持。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北京绿创环保集团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在本届沙龙上,与会专家围绕“自[阅读全文]
-
环保部专家:短时间内根除雾霾希望不大
[内容预览]
| 2013/11/22 8:06:03虽然近来北京连日蓝天白云,民众享受到难得的晴空万里,但中央气象台21日发布的霾黄色预警显示,中国华北、黄淮和江淮等地将再度出现雾霾天气。 今年初,中国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至今让民众心有余悸。当时,京津冀地区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眼下,冬季供暖锅炉里的煤炭烧得正旺,人们担心年初的雾霾危机会继续上演。 中国气象局20日宣布《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已经印发。根据该方案,到201[阅读全文]
-
解振华: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内在需求
[内容预览]
| 2013/11/20 9:07:39新华网华沙11月18日电(记者高帆 韩梅)参加华沙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18日在“中国角”的一个主题边会上表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所有措施是出于内在需求,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角”举行的“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主题边会,吸引了多个国家谈判代表、国际组织代表、非政府组织成员、高校、科研机构、媒体人士等。谢振华向与会者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和中国正在做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阅读全文]
-
专家解读"全球十大污染地无中国":治污初见成效
[内容预览]
| 2013/11/8 11:17:12瑞士绿十字会和美国布莱克史密斯研究所近日发布2013年环境毒素报告,列出了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地点,分属阿根廷、孟加拉国、加纳、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俄罗斯、赞比亚和乌克兰8个国家。 最新报告列举的十大污染地没有一个属于中国,这令人关注。瑞士绿十字会专家解释说,一方面中国一些城市治理环境污染确已初见成效,移出十大污染地名单;另一方面,报告所评估只是环境污染因素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全面的环境质量[阅读全文]
-
专家解读桉树叶能探金矿:植物找矿有依据别依赖
[内容预览]
| 2013/11/4 20:24:01回放:近日,有媒体报道指出,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上报告称,桉树在吸收水分的同时,会将水中微量的金元素吸收进树体。地球化学家梅尔·林特恩说,该发现对于矿产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桉树的落叶或许可指示金矿就在脚下。“不用钻探就能了解地表以下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更有针对性、更经济和环保的探矿方法。”疑问:为何是桉树寻得了澳洲的“第一桶金”?“植物找矿”是否会因此而[阅读全文]
-
气候变化:我们还能做点什么
[内容预览]
| 2013/10/25 8:16:18肯尼亚内罗毕附近,当地居民走过一具动物残骸。非洲东北部非洲之角地区以及周边的肯尼亚、乌干达等国2011年遭遇60年一遇罕见大旱,受灾人口超过1200万。(资料图片) 主持人:王 怡(本报记者) 嘉 宾:凯丽·克蕾德(联合国基金会气候科学特别顾问) 最近,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决策者摘要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发布。 报告显示,科学家几乎确定目前观测到的气[阅读全文]
-
外籍院士:垃圾焚烧是中国必由之路
[内容预览]
| 2013/10/20 23:01:45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刘焕彬10月18日作客广州珠江科学大讲堂时表示,垃圾焚烧是必由之路,现代的垃圾焚烧过程实际是减少二噁英的过程,并非媒体此前报道是二噁英产生大户。 刘焕彬指出,德国一项研究数据显示,生活垃圾经过焚烧后,向空气中排放的二噁英量只相当于原有含量的1%,“这个是德国焚烧厂的二噁英的含量,在1970年的时候,它的二噁英的含量是比较高的,到了1990已经大幅度下[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