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当前生态城市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内容预览]

    | 2013/5/31 7:29:33
    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正面临日益突出的“城市病”困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形成严峻挑战。许多城市开始重建与自然平衡的探索和实践,其中建设生态城市最有特色和实践意义。我国已有100多个不同类型的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生态城市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二是高效,资源能源高效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好,基础设施健全、高效;三是可持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

    [阅读全文]

  • 使生态文化融入主流文化

    [内容预览]

    | 2013/5/31 7:28:15
    本报讯(记者陈海波)“要加大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其深刻融入主流文化之中。”在中国记协日前举办的第三期“中国梦”系列新闻茶座上,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表示,“中国梦”是美丽中国的梦,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中不能缺少生态文化,并呼吁媒体加大环保监督,激励全社会参与建设生态文明。  万本太指出,我国现阶段面临资源约束趋紧、对外依存度加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应该通过多方位的宣传教育,使环保行为成

    [阅读全文]

  • 专家:节能减排离不开政策引导及制度设计

    [内容预览]

    | 2013/5/30 9:56:57
    “节能减排的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改善的是整个社会的环境质量,因此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以及制度的设计。”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运输经济与技术研究室主任李连成28日在京表示,以提高油品质量为例,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成品油生产企业积极参与以及环保企业的参与,形成三方共同推动的机制。  “为降低机动车尾气中PM2.5的排放,完全可以在国家部委的层面上,设定一个比较大的专题项目,将政府管理部门、成品油生

    [阅读全文]

  • 国家生态区

    [内容预览]

    | 2013/5/27 7:49:15
    本报记者 陆一波  建“国家生态区”既是“生态宜居”题中之义,也是形势所趋转型所需,更是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建“生态区”不是单纯搞“花花草草”,也不是轰轰烈烈搞“大拆大建”,而是要脚踏实地地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推进  记者:眼下,“生态”两字,无论对国家、城市,还是地区发展而言,都具有别样的 “分量”。今年,青浦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区”,并明确要在2016年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区”各项

    [阅读全文]

  • 不能忽视发展的生态平衡

    [内容预览]

    | 2013/5/27 7:42:45
    本报讯 5月25日至26日,浐灞生态区管委会与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联合举办的“绿色发展·生态经济”院士专家高端交流会。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原理事长滕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员张新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林科院研究员唐守正;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费维扬等11名专家学者来到浐灞生态区考察交流,为浐灞生态区进一步的发展建言献策。 

    [阅读全文]

  • 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

    [内容预览]

    | 2013/5/27 7:40:25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在生态文明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发人深省。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且不论肆意破坏环境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也不说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单从民生角度来看,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人是生产力最核心的要素,环境好了,老百姓的幸福感提

    [阅读全文]

  • 中国生态系统管理滞后 院士建议制定新规划

    [内容预览]

    | 2013/5/26 8:16:42
        当前中国生态系统的管理严重滞后,应制定新的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同时推进实施生态补偿政策。25日中国科协年会,中科院院士傅伯杰在发表题为“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管理”的报告时作出上述表示。    傅伯杰指出,中国自然条件比较复杂,自然资源的种类比较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但是总体上生态环境的本底比较脆弱。此外,中国人口总量

    [阅读全文]

  • 耕地质量建设须树立生态与环境理念

    [内容预览]

    | 2013/5/25 10:42:50
    广东省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公布了镉超标的8批次大米及米制品生产厂家、品牌标识。广东主要的大米供应地之一湖南再次成为重灾区,8个批次里有6批来自湖南。这一事件再次加剧了人们对土壤污染,尤其是耕地污染问题的担忧。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粮食安全保障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战略问题。我国作为山地比重大、人口众多、土地开发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宜耕土地资源已极为稀缺。与此同时,随

    [阅读全文]

  • 自然保护地亟待有效保护

    [内容预览]

    | 2013/5/25 8:21:11
    建议将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源保护地、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自然保护小区等,都纳入到一个法律框架下,制定《自然保护地法》,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法律地位  刚刚过去的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其世界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水”,我国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在这一天,我国多地举行了纪念活动。  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年了,经常会有人告诫我,要先考虑人的生存需要再说保护问题。这

    [阅读全文]

  • 生态如何持续发展 专家给出三把“钥匙”

    [内容预览]

    | 2013/5/19 8:35:44
    当身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糟、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每个人都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产生担忧。针对生态可持续问题,在昨天的分会场讨论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陈筠泉给出了3把“钥匙”,简单地理解:就是认清自己,向前看和向后看。  陈筠泉说,地震、海啸、飓风等事件,并不仅仅是天灾,人类生产生活的区域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是灾害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这第一把钥匙是:人类不能太高估自己、太低估自然。科技

    [阅读全文]

  • 绿色专利应该无偿公开吗

    [内容预览]

    | 2013/5/16 8:22:07
    在目前我国气候环境问题如此严峻的情况下,环保人士或许会问:既然事关自然生态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何还让某些公司或者个人对绿色技术“独专其利”?为何各国政府不把属于私人的绿色专利技术,强制无偿地用于公益?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到技术与专利制度的历史背景中寻找。  独占技术是人类自保手段  尽管无官方定义,“绿色专利”(Green Patent)通常是指保护范围覆盖绿色技术的专利。而绿色技术在

    [阅读全文]

  • 须直面中国粮食供应能力下降的趋势

    [内容预览]

    | 2013/5/16 8:19:52
    我们一方面宣布粮食产量九年连续增长,一方面又大量进口粮食。那么,我们的粮食自给率到底是多少呢?国家的粮食安全警戒线有没有被突破的风险?  我国曾实现了农业的自给自足,但是,最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农业开始进入沦陷状态,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严重现实。  粮食自给率究竟是多少  有关部门在主流媒体上宣布:中国的“主要粮食自给率仍稳定在警戒线95%以上”;“就进口总量来看,玉米、小麦、大米这三种粮食的进口量占国

    [阅读全文]

  • 海岛开发不能以生态环境为代价

    [内容预览]

    | 2013/5/15 10:20:41
    一股海岛开发热再次席卷全国沿海省份。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目光集中在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中的诸多海岛上。海岛开发,为地方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蓝色空间,但是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有些岛屿的面积正在减少,有些岛礁甚至已经消失。  海岛开发热潮背后藏隐忧  我国海岛众多。据不完全统计,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就有7300多个。长期以来,对于一些

    [阅读全文]

  • 建设生态文明应先有心态文明

    [内容预览]

    | 2013/5/13 8:48:45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三江源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黄河总流量的49%、长江总流量的25%和澜沧江总流量的15%都源于此。作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三江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天气气候条件,对我国、东亚甚至北半球的大气环流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阅读全文]

  • 王如松院士:生态文明不等于生态环境建设

    [内容预览]

    | 2013/5/9 18:10:37
    王如松 ■本报记者 彭科峰 “生态文明不等同于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应该是人的绿化”,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这样表示。 王如松认为,生态是联结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局部与整体、眼前和长远的一种关系、机理、状态和过程;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之道、生产之术、生活之理和生命之魂。环境为体、经济为用

    [阅读全文]

  • 林业是生态产品的主要供给者

    [内容预览]

    | 2013/5/8 8:52:32
    众所周知,林产品是林业的直接产物,例如我们熟知的木材,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材料中唯一的绿色、可再生、可降解的原材料,是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然而,林业仅仅只是林产品的供给者么?其实,并非如此,林业是一个既能生产物质产品、文化产品,更能生产生态产品的综合部门。  关于“生态产品”这一概念,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生态产品”的概念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生态

    [阅读全文]

  • 洛杉矶靠什么摆脱灰霾困扰?

    [内容预览]

    | 2013/5/7 10:24:14
    加州要求机动车达到较高排放标准。图为加州公路上行驶的低排放卡车。陈瑶摄  中国环境报记者曹俊  “南加州的空气质量在全美仍属最差,但比50年前有很大进步。现在人们会说,洛杉矶还有山,以前哪能看见山!”美国加州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SCAQMD)副局长陈林怡伯坦言:“包括洛杉矶郡在内,南加州共有4个县,面积6000平方公里,人口1600万,机动车约1000万辆。目前,PM2.5年平均值是15微克,去

    [阅读全文]

  • 什么情况下大树才不得不挪窝

    [内容预览]

    | 2013/4/19 17:13:38
        18世纪,英国建筑学家“能人布朗”发明了用车移植树木的方法。    最近,郑州“大树进城”现象引发热议,笔者刚一说起此事,办公室的一位老师就义愤填膺地讲:“一些城市的大银杏树多从附近荒山野地里采挖而来,可是进城后水土不服,有的死了,有的处于‘假死’或‘亚健康’状态。”这位老师叹息道:“真是造孽啊!好不容易长那么大的树生生给毁了!”

    [阅读全文]

  • 零理赔才是最高境界

    [内容预览]

    | 2013/4/17 16:54:14
        在某市环保局召开的会议上,一位副局长问负责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的同志:“保险公司去年理赔了多少?”当得知去年是零理赔后,这位局领导说,这不是让保险公司白白赚了那么多保费嘛!我们环保部门成了替保险公司打工、帮保险公司赚钱的!”这位局领导的话,随即得到了其他领导和与会人员的附和。    那么,环保部门有没有必要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阅读全文]

  • 治理雾霾须打“电力组合拳”

    [内容预览]

    | 2013/4/17 16:49:42
        如何治理雾霾,成为当下媒体热议、公众关注的焦点话题。笔者认为,治理雾霾要从电力入手,要打“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的组合拳。    一般认为,北京等大城市的雾霾主要是工业燃煤和汽车尾气排放,再加上大气的低气压、不流动等因素造成的。大气因素目前我们人类还不能左右,那么就要想办法减少工业燃煤、汽车尾气的排放。这是解决问题的正确

    [阅读全文]

2574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