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发展生态畜牧业绿了高原富了群众
[内容预览]
| 2011/2/12 7:42:02新华网西宁2月10日电(记者 陈国洲)青海省推进畜牧业合作社经营机制创新,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不仅取得了试点地区草原减人减蓄、染绿辽阔高原的生态效益,还实现了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群众增收致富的经济效益。 青海省拥有4.47亿亩可利用草地资源,面积居全国第四位。然而,青海省畜牧业发展水平却相对落后,单纯的草地畜牧业发展模式造成过度放牧现象严重,牧民增产不增收。同时,草场退化、沙化现象也威[阅读全文]
-
青海推出建筑领域节能减排
[内容预览]
| 2011/1/26 10:44:10青海省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为核心,不断加大推广建筑节能新产品、新技术力度,加快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了全省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到目前,全省建成节能50%和节能65%的建筑超过1000万平方米,全省新型墙材实际使用率达到60%以上。 近年来,青海省先后制定实施了《青海省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发展规划》、《青海省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建筑[阅读全文]
-
青海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内容预览]
| 2011/1/16 17:15:15新华网西宁1月16日电(记者 何伟)记者从青海省水土保持局了解到,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青海省共投入水土保持建设资金1.7亿多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多平方公里,产生了明显生态建设成效。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和黑河的发源地,有“中华水塔”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随着近年全球变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青海省水土流失状况也在不断加剧。调查结果显示,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5.18万平方公[阅读全文]
-
三江源:强劲搏动的生态血脉
[内容预览]
| 2011/1/13 10:35:13根据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要把三江源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为全国和省内其它区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经验和模式,为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种质支撑;加快草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推进全省脱贫致富进程;打造三江源―九寨沟―香格里拉高原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为全省开发探险、登山、科考等高端旅游市场提供支持。 三江源地区包括玉树州6县、果洛州6县[阅读全文]
-
循环经济: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内容预览]
| 2011/1/4 9:35:12当岿然屹立三江源头的雪山冰川开始悄然融化,当金融危机的龙卷风再次无情地袭击世界各个角落,人类对“绿色”的重视与向往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面对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生态恶化、气候变化等多种危机的严峻挑战,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发展绿色经济、推进低碳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指针,成为人类实现健康生存、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阅读全文]
-
生态农牧业:助推绿色发展步伐
[内容预览]
| 2011/1/4 9:34:15“十一五”时期,是青海农牧业发展速度最快,农村牧区面貌变化最大,农牧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5年来,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农牧业逐步实现着两个根本性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农牧业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发展方式的转变概括地说,就是农牧业发展方式由依赖自然生产向可控设施生产的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向现代生态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十一五”期间,我省集中力量全力打造黄河湟水流域特色农牧业百[阅读全文]
-
三江源升腾起绿色希望
[内容预览]
| 2011/1/4 9:33:21青海新闻网讯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最重要、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调节区,被誉为“中华水塔”。2005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举世瞩目的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自此拉开序幕。五年过去了,以“生态立省”和“四个发展”战略为统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有效实施,生态修复初见成效,绿色的梦想和美好的愿景正一步步实现。[阅读全文]
-
三江源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内容预览]
| 2011/1/2 17:02:30新华网西宁1月2日电(记者 何伟)最近,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等单位共同完成的“三江源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与生态畜牧业发展技术及应用”科研成果通过省级科技成果评价,专家认为此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江源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同时这一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三江源区[阅读全文]
-
青海实施退牧还草工程 亿亩草原得到休养生息
[内容预览]
| 2010/12/31 9:07:49青海省自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以来,已有1.1亿多亩生态退化的天然草原得到休养生息,通过围栏封育、补播改良、减畜禁牧等一系列措施,项目区草地植被和草地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局部地区草地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青海省境内拥有天然草地5.47亿亩,占全省总面积的51%,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然而长期的过度放牧,致使牧场不堪重负,全省90%以上草原为中度退化,草畜矛盾突出,草原生态恶化。2003年,退牧还草工程开始[阅读全文]
-
加强生态保护 激活发展潜力
[内容预览]
| 2010/12/31 9:04:18提起格尔木,总离不开两条路: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以往,这座高原城市的发展全系于这两条路。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格尔木实现了巨大跨越,城市功能得以不断完善,辐射能力得以不断提高,发展后劲得以不断增强,格尔木已初步具备了成为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潜力。 青海的潜力在柴达木,柴达木的潜力在格尔木。放眼这一区域,格尔木最有可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柴达木盆地优势在资源。依托富集的资源,青海省规划了柴[阅读全文]
-
青海:退牧还草“染绿”上亿亩退化草原
[内容预览]
| 2010/12/15 21:41:53新华网西宁12月15日电(记者 何伟)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青海省自2003年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以来,已有1.1亿多亩生态退化的天然草原得到休养生息,重现蓬勃生机。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境内拥有天然草地5.47亿亩,占全省总面积的51%,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然而长期的过度放牧,致使广袤的牧场不堪重负,全省90%以上草原为中度退化,草畜矛盾突出,草原生态恶化。[阅读全文]
-
人工增雨助三江源区增加近55亿立方米降水
[内容预览]
| 2010/12/12 23:05:55新华网西宁12月12日电(记者 顾玲)记者从青海省气象局了解到,今年人工增雨为三江源地区带来54.98亿立方米降水,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亚洲水塔”之称。近半个世纪以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这一地区的生态状况日益恶化。青海省气象部门从2005年开始在三江源地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青海省气象局应急减灾处副处[阅读全文]
-
青海省拟打造“中国高原生态硒都”
[内容预览]
| 2010/12/5 10:54:11新华网西宁12月4日专电(记者吕雪莉)“高原富硒农业产业园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12月1日在青海省平安县举行,依据此项协议,安徽大学校友企业家协会将投资5亿元建立富硒农业发展基金,在青海省海东地区设立高原富硒产业园,打造“中国高原生态硒都”。 有关人士预计,该产业园三年后创汇将达1亿美元,五年后实现综合产值150亿元。 硒是一种非金属微量元素,有天然解毒剂特性,被称为“生命之火”“抗癌之王”和[阅读全文]
-
青海湖越冬鸟类越来越多 冬季成为“鸟的驿站”
[内容预览]
| 2010/12/3 14:01:22本报西宁12月2日电 (记者陈沸宇)近年来,随着人工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和降雨量的增加,青海湖湖面在不断扩大,因此来青海湖栖息、越冬的各种鸟类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 自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体面积及水位一直呈递增趋势,5年间,青海湖面积扩大了近百平方公里。 水面的扩大和生态环境的好转,使青海湖在春夏季节成为斑头雁、鱼鸥、棕头鸥、鸬鹚等鸟类的乐园,而在冬天则成为“天鹅湖”和“鸟的驿站”。今年10[阅读全文]
-
4000余只大天鹅集结青海湖 再现"天鹅湖"奇观
[内容预览]
| 2010/12/1 16:04:01中广网西宁12月1日消息(记者葛修远 实习记者陈锐)11月30日,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记者,目前,已有四千余只大天鹅集结于青海湖,青海湖再现“天鹅湖”奇观。 据青海湖景区管理局11月19日监测,陆续飞抵青海湖越冬的大天鹅就已经达4031只。“虽然较之10月、11月飞抵青海湖的大天鹅成倍增多,但目前迁徙到青海湖的大天鹅仍未达到最高峰。”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吴永林说,现在仍有一些大天鹅从远[阅读全文]
-
三江源水土保持监测手段明年升级
[内容预览]
| 2010/11/26 11:06:49新华网西宁11月25日电(记者何伟)记者从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了解到,从明年开始,三江源水土保持监测手段将进一步升级,采取地面监测与遥感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开展三江源生态成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由于自然、历史等因素,三江源地区曾是生态监测系统的空白区。自2005年以来,三江源生态监测项目已布设了28个地面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初步取得了部分监测成果。 “目前,三江源生态监测系统已经初步建立。”青[阅读全文]
-
3000亩土地披上绿装 西宁18公里绿化景观带形成
[内容预览]
| 2010/11/25 8:40:51一条花草丛生、树木错落有致、长达18公里的北山绿化景观带成为我市靓丽新景,驱车从小峡口一进入西宁市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道景观带。11月24日,记者从市园林局获悉,目前,北山危岩体综合治理绿化一期、二期工程全面完成,3000亩土地披上绿装。 当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尽管是初冬时节,但是云杉、油松等常青植物却依然为西平高速公路两侧增添了几许绿色,一处处由常青植物组成的绿色树阵整齐排列着,仿佛等待检[阅读全文]
-
“戈壁绿洲” 蓬勃兴起“红色”产业
[内容预览]
| 2010/11/24 9:01:17“诺木洪枸杞颗粒饱满圆润,单果颗粒体积属国内枸杞之冠。” “柴达木枸杞的多糖含量相比其它产区而言含量居中,较适宜晾晒干果和制造浓缩汁,黄酮含量较其它产区高30%左右,是国内最优质的枸杞之一。”随着产业化发展进程,“柴达木诺木洪枸杞”的名气开始在国内外市场上崛起。 诺木洪枸杞的地缘优势 青海省农科院专家调查发现,在都兰县有一片我国最大的绵延4000公顷的原始枸杞群林。其中诺木洪就有较大规模的[阅读全文]
-
降水多气温高日照足 黄河源头呈现水草丰茂景象
[内容预览]
| 2010/11/18 8:15:10中国天气网讯 近日青海省气象局监测结果显示,由于降水偏多、气温偏高、日照充足,黄河源区牧草长势良好,已连续两年为丰年。 根据青海省果洛州最新牧草监测显示,今年牲畜可食牧草最高产量每公顷达3571公斤,是2006年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较2009年增加340公斤。2006年至今牧草最高产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另外,牧草生态环境监测显示,黄河源头玛多地区今年牧草最高产量、高度和覆盖率分别为每公顷1641公[阅读全文]
-
青海全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
[内容预览]
| 2010/11/6 22:34:58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各地党委、政府及农牧部门的不懈努力,我省生态畜牧业建设从试点到示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精心实施、稳步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建设生态畜牧业,是省委、省政府领导经过广泛调研,在充分认识我省省情的基础上,按照党的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为实现畜牧业经济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谐新青海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