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环境与健康文章列表


世界卫生组织(WHO)4月4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99%的人口都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高于4年前的90%。

一项随机交叉对照研究,首次采用多组学检测技术,探索了交通相关空气污染暴露对人体的负面影响,结果发现交通污染或可导致外周血多条通路出现紊乱而致病。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绿发会”)提起的诉永旺梦乐城(三河)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室内控烟环境公益诉讼案,日前在河北省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立案。

雾霾的成分,以及它们在大气中的相互作用,一直是个谜。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雾霾成分中大约3/4是硝酸铵,其中的氨通常来自使用氨基液体肥料的农场或产生大量动物粪便的农场

国外研究甚至显示,在饮用水中也发现有微塑料。而该课题组几年前发表的颇受关注的研究论文揭示,在食盐中发现了微塑料。

农药包装多为难以降解的塑料瓶、铝箔袋,随意丢弃后将长期存留在环境中,环境风险巨大,是当前农村环境管理中的“盲区”。

臭氧在常温下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即使蓝天白云,臭氧污染也有可能超标。特别是随着PM2.5浓度降低,臭氧污染的紧迫性进一步显现出来。

一项由美国奥普传媒集团和纽约州立大学人员共同进行的研究发现,瓶装水普遍存在塑料微粒问题。

《科学进展》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的光污染正在持续恶化——2012年到2016年每年10月份的卫星观测数据表明,人工照明面积正在以2.2%的幅度逐年增长。

在PM2.5之后又闯入公众视线的臭氧,究竟会不会成为光化学事件的隐忧?

2013年10月国际社会就具有全球法律约束力的汞文书文本内容达成一致,并将其命名为《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在今年8月16日,水俣公约正式生效。

8月16日,《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对我国正式生效。我国将采取多种措施,为应对和妥善解决汞污染问题做出更多努力。

专家指出,未来人们有必要在城镇中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

腐蚀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涉及消耗资源、影响环境、影响人类健康。我国腐蚀总成本约为GDP的5% ,腐蚀代价大于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总和。

据英国《自然通讯》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环境研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利用超高速摄影机发现,土壤中的细菌可通过雨滴在空气中扩散,且细菌可在空气中存活逾1小时。

应对重污染天气的健康危害,居民可酌情采取个体卫生防护措施。

环境保护部近日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

环境保护部日前印发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明确了5项重点任务。

近日,一项研究加剧了人们对雾霾影响健康的担忧:在大脑组织中检测到细微的污染物,如PM2.5。

首个“区域电子垃圾检测”项目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称,东亚和东南亚的废弃电子产品数量在2010年至2015年间增长了63%,电子垃圾总量和人均产生量均快速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增长。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