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沙漠变成“聚宝盆”

——探访宁夏中卫治沙成功之道
Eedu.org.cn 作者:周剑峰 周乔西    资讯来源:国际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8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周剑峰 周乔西)在人们印象中,沙漠是沙丘连绵、寸草不生的荒漠之地,除了天空的蔚蓝,视野里只留下茫茫的苍黄。然而,在中国西北宁夏中卫人的眼里,沙漠却是聚宝盆。半个世纪前,沙漠离中卫市区只有4公里之遥,而如今中卫市不仅将沙漠击退了20多公里,而且在上面建起了瓜果蔬菜大棚、光伏电站,种上了密密麻麻的苹果、沙枣和速生杨。昔日的荒漠,是如何变成今日瓜果累累、稻麦飘香的绿洲呢?去年12月底的一个寒冷冬日,记者前往中卫的沙漠区一探究竟。

  迎着凛冽的北风,我们来到了中卫沙绿宝农业科技公司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只见数十个长方形的蔬菜大棚整齐地排列着,在阳光下泛着银色的光芒。在最西边的大棚外,是生长着一簇簇沙生植物的荒漠,而再往远处,沙漠圆润起伏的线条呈现在眼前,这就是中国的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

  走进大棚,仿佛从严寒来到了初夏,十分的温暖湿润。每个大棚都种植同一种蔬菜:紫色的圆茄、艳红的圣女果结满了枝头,辣椒苗上盛开着白色的小花。中卫沙绿宝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雷占斌摘来了许多圣女果,递给我们品尝,味道甘甜鲜美。

  雷占斌告诉记者,在沙漠上建蔬菜和瓜果大棚,有很多优势,一是沙漠土质和空气都非常洁净,病虫害很少;二是大棚外墙用造纸原料的废渣和农作物的秸秆来修建,外面辅以钢架固定,成本低廉,保温性好,冬季都能达到二十六七度。

  由于这里的沙漠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日光充足,近些年中卫先后建起近万个大棚。每个大棚面积500多平米,建造成本5万元,由政府补贴,企业投资修建,农民再给企业交承包费,企业和政府提供技术服务。在寒冷的冬季,这里种植的辣椒、黄瓜、菠菜、苹果、桃、葡萄等有机蔬菜瓜果,非常受欢迎,甚至远销国外,农民的收入也大幅增长。雷占斌说:

  “我们农户按照今年的政策,每个大棚承包费一千块钱,保证金500。咱们农民承包积极性还是挺高的。一个棚一年的收益基本是1万左右,其他投入在三千左右,净收入在六七千块钱吧。”

  沙漠大棚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中卫以往防沙治沙“只投入、无产出”的传统模式,“荒沙”变成了“金沙”,农作物的经济效益让百姓尝到了沙漠致富的甜头。中卫市委新闻办的袁海清科长告诉我们,未来五年中卫将建十万个蔬菜瓜果大棚

  “过去刚刚建立大棚的时候农民是有顾虑的,有的人不愿意去种,现在主要愁的是没有大棚了。我们这里是跟内蒙古接壤的,接壤的地方就是沙漠。现在沙漠发挥经济效益了,我们在这沙漠里建大棚、搞工厂,过去谁都不要这块地方,现在是争这块地方。”

  沙漠大棚的成功,标志着中卫已经开辟出了一条以生态产业推动沙漠治理的成功之道。除了利用沙漠大力发展农业,中卫还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沙漠旅游业,国家5A级风景区的沙坡头便是其中最成功的范例。

  走进沙坡头旅游区的大门,我们便被眼前壮观雄奇的景象所震撼:宽阔清澈的黄河宛如一条银练,横贯东西,河对岸,贺兰山余脉巍峨耸立,景色秀美。而我们脚下所站的地方,正是腾格里沙漠高高的沙丘之巅。灵动与苍凉,俊美与雄奇,在沙波头奇妙地融为一体。

  而在几十年前,沙坡头却是中卫境内沙害最重的区域之一,这里的风沙最为猛烈,狂风一过,黄沙漫天飞舞。宁夏中卫治沙专家高级工程师俞立华,有着30多年丰富的治沙经验,他告诉我们,沙坡头的治沙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当时中国开始修建包兰(包头—兰州)铁路:

  “修包兰铁路要穿过这沙坡头,是整个从沙丘上面穿过。从开始修建铁路的时候,(中卫)就开始试验麦草方格治沙法。现在实验成功用的是1米×1米的草方格,下雨后在方格里面撒些沙生植物种子,或者种草在里面,(然后)进行平沙造田,过几年沙子慢慢就被固定住,然后推平再造林。(现在)麦草方格技术不仅在国内推广,在国外也推广。”

  麦草方格治沙方法的创造和推广,大大地推进了中卫的治沙进度,包兰铁路得以顺利地修建。60多年来,包兰铁路中卫段一直安然无恙,铁路两侧巨网般的麦草方格里长满了沙生植物,金色沙海翻起了绿色波浪。沙坡头的治沙成果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关注,被誉为“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很多外国治沙专家都慕名前来取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宁夏旅游部门发现沙坡头有着独特的景观,便将它建成一个颇具特色的游览区。1994年,沙坡头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单位”的荣誉称号。如今,沙坡头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为推动中卫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行驶在中卫乡镇宽阔的道路上,密密麻麻的速生杨、枣树和苹果树不时从我们的车窗外掠过。此外,建有草棚、木屋、别墅的湿地旅游区和沙漠休闲度假区也不时映入眼帘。看到眼前的一切,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卫市委新闻办袁海清科长感慨万分:

  “建国60年来(中卫)沙漠的变化很大,刚解放时县城离沙漠只有4公里,现在将近或者说超过30公里甚至是40公里。现在的这些沙漠已经变成了工厂、果园、旅游景区,变成了种植水稻的水地,这些都是人民改造沙漠的成果。”

  虽然正值寒冬腊月,万物凋零,但我们却可以想象在来年开春之际,中卫的草木该会如何的郁郁葱葱、赏心悦目,中卫的春天一定是一派生机勃勃、鸟语花香、日光和煦的美好景象!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