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北 >> 甘肃 >> 正文

甘肃节水型社会建设 流域生态和农民增收双赢

Eedu.org.cn 作者:孟永辉 张磊    资讯来源:中广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2-3

  中广网北京12月3日消息(记者孟永辉、张磊)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甘肃省科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初步实现流域生态恢复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

  这里是位于甘肃内蒙交界处的额济纳旗,每年秋天,橘黄色的胡杨林装扮茫茫戈壁滩、成群的野鸭穿梭在碧波荡漾居延海,大漠戈壁独特的风景吸引无数游人前来。生活在居延海边的赵志锋感慨地说:要不是黑河流域调水工程,胡杨林和居延海早就成了历史:“如果不是黑河水下来的话,沿途这一带红柳、胡杨这些都会枯的。”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蜿蜒穿过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过度开发让黑河流域不堪重负,干涸的居延海和萎缩的额济纳绿洲更成为影响我国的沙尘暴发源地。本世纪初,国务院作出了黑河跨省际分水的重要决策,上游的张掖等市必须节约出百分之六十左右的黑河水,放到下游的额济纳旗。甘肃武威市和张掖市开始探索实施水权水价改革,由政府控制用水总量,农户根据每户人畜数量和承包地面积分配相应的水权。一旦超出,就要在水权交易市场上高价购买。千百年来习惯于大水漫灌的农民首次有了水权概念,民勤县水政水资源办公室副主任邱德玉:“通过价格的杠杆作用,促进农民节约用水。”

  伴随用水量下降的,是节水技术不断推广和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发展低耗水、高效益的农作物不但让环境改善了,更让农民收入有了改观,民勤县高来旺村村支书祁世良:“像过去大水漫灌的棉花和现在滴灌棉花相比的话,滴灌棉花增产在四十公斤左右。”

  十年来,109.64亿立方米黑河水缓缓流向额济纳旗,下游生态恶化态势得到初步遏制;逐步建设的380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像一道绿色屏障,成功阻止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合围,而两大沙漠交界处的青土湖在干涸了半个世纪后,也有了8.5平方公里的水域,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目标将得到实现。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