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低碳转型促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
西部低碳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针对西部各省资源型、初加工产业的特点,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延伸产业链条,开展精深加工,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西部各省产业发展应重点突破技术瓶颈,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可再生能源、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废物利用等技术的开发应用。围绕西部各省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加大创新力度,以创新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应将确立和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作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把企业的技术需求作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主要来源,使企业成为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科技成果的吸纳者,创新人才和创新资金的投入者,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拥有者,产业发展先导技术的引领者。通过共同研究、科研器材的共同使用、关键技术信息的服务等形式,建立以实现共享为核心的默契合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通过联营、投资、参股等多种方式实现与企业的联合,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加强政策导向,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使得发明创造的个人和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权益,更愿意以最大的投入从事科技创新。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增强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
目前西部各省对企业污染环境行为的监管力度还是较小,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的压力不足,制定的资源价格和排污收费标准偏低,清洁生产对企业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体现,企业缺乏实施清洁生产的经济动力。同时,由于缺乏对企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以及个体对整体贡献的综合评价体系,产业链中的各环节企业尤其是以废料为原材料的下游企业的效益得不到充分体现,企业运行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在低碳转型时期,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成了在现实中不可逾越相互冲突的目标,尤其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权衡中,发展经济的迫切性以及环境影响的滞后性和外部性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后者,而单纯强调GDP增长的评价标准,使欠发达地区往往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增长。因此,必须要强化和完善低碳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动力机制。
西部各省还应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建立生态文明示范区等,培育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生态产业。
西部低碳转型的思路与建议
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在产业结构调整、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必要的条件。
着力培育“低碳高新产业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其极低的能源消耗和强大的产业关联效应有效地推动西部省份的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着力培育“低碳农业产业群”,降低农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性,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新路子,确立能发挥比较优势和突出西部特点的科学的农业发展战略。
着力培育“低碳工业产业群”,把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提高能源效率相结合,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遏制化石能源总消耗的增加,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发展低碳经济。
着力开发“风电新能源产业”,在现有风电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建设更高级的风电基地,以调整西部的能源结构,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推动西部低碳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